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3406|回覆: 2

學會與人相處,為孩子立榜樣

[複製連結]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0-6-20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閱讀模式
    與人相處,是每個人的一生都要面對的大問題。大千世界,什麼樣的人都有。與人相處好是不容易的。所以,許多人經常發出這樣的感嘆:『做人真難!』難就難在了與人相處上。確實,古人也曾感嘆,『人情閱盡見交難』。【明代詩人李東陽【寄朋民望】。】但如果掌握了與人相處的原則和技巧,也並非不能與人相處好。相互信任和理解是建立和諧人際關係的基礎。與人相處所應遵循的原則也是建立在這個基礎之上的。
0 ^  `& c1 \! d- }; M) ~
" W* w/ v0 l* c/ K5 A* @0 d' z4 {/ W! {  1 與人相處的原則( w' i2 R4 e( J3 F4 _/ l7 U

# Y5 @) U  r  J! Z1 l1 C5 _  第一,以誠相待。沒有真誠,人與人之間就不可能有信任。缺乏信任的相處和交往是不可能融洽的。『精誠所至,金石為開』,真誠具有打動人、教化人的力量。沒有真情和真誠,就不會有真正的友情、友誼。缺乏真情和真誠,任何高超的『關係技巧』都不可能建立相互信任的人際關係,剩下的只能是相互利用的暫時聯手。
# n! E' _" g0 T6 d; ^% V6 }# }2 n/ q; m: G
  第二,互助互利。除了親情關係,這是與他人長期相處的一個定律。如果不是互助互利,僅僅是單方受益、甚至對方受害,那麼這種關係就不可能長期維持。互助互利,用人們更願意講的一句話說就是『我為人人,人人為我』。互助互利的前提條件是具有利人精神,然而,這並不是在事事處處都要做到『助』和『利』的對等。當然互助互利也需要相應的社會氛圍,試想,如果一個人在『我為人人』之後,『人人為我』沒有絲毫的回應,那麼,這種『我為人人』就不可能持久。
. Q7 Q( R, k8 M" r  n( ^: [# }& H0 b8 G- W, g- Q) U) ]' X
  第三,待人如待己。【聖經】裏有一句話,『你待人當如人之待你』。它被西方人稱為人際交往的黃金規則。【論語】裏有一句話,『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聖經】和【論語】的這兩句話的精神內涵是相通的。一個強調要象別人對待自己那樣對待別人;一個強調對待別人要象對待自己一樣,自己不願幹的事,也不要強迫別人去干。我國古代典籍中倡導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也是與上述精神相通的。& {) l) S3 d# ^7 K0 a7 c
0 x4 X% e( n( `; @7 ~
  第四,相互理解。在與人相處中,僅有真誠和互利還是不夠的,還必須相互理解。在真誠和互利的前提下,相互理解就可以避免不必要的誤解和猜疑,使人際關係融洽、和解。善於理解別人和讓別人理解自己,這是社會生活中一種重要的智慧和能力。, f% C' z7 A! f/ j# [1 w; a
6 U! }3 |- @. q% H, n
  第五,具有寬容精神。寬容就是對己嚴,而待人寬。寬容就是大度,能容得不同,能容得異端。寬容是一種美德,也是一種人格魅力。不拒小流,方能成江海。寬容使你結交天下朋友,偏狹、苛刻使你縮守一隅,成為孤家寡人。當然,寬容不是毫無原則,結交天下朋友也不是一味的藏污納垢。與什麼樣的人交往是值得講究的。與善人居,如入芝蘭之室,久之不聞其香而與之化矣。這是說與那些善良、賢慧的人交往不僅愉快和諧,而且使自己多方受益。而與某些不良之徒交往就會身受其害。所以,蒲松齡告誡人們,『豺狼不可狎』,就是說,狠毒邪惡的人是不可親近的。0 i* k# I0 z* v9 l- M$ O

5 X/ u+ w0 ?2 ^2 z! A  第六,不可輕信別人,也不應該猜疑所有的人。對人以誠相待,並不是要你相信所有的人。人這個上帝的天使,具備世間最美好的東西,也具有世間最醜惡的東西。涉世不深、善良而天真的人,以真誠善良之心待人,卻受騙上當,承受無端的災難,這種現象並不少見。有些善良的人在受騙上當後,又走上了另一個極端,猜疑所有的人。甚至開始信奉【三國演義】中曹操的『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的處世哲學。這種觀念和做法都是與人相處的大忌,使人際關係緊張和惡化,使人間美好的東西喪失殆盡。對人以誠相待,並不是愚誠愚信,在誠的同時還要以審慎的態度對待別人,尤其是對不十分了解的人,對重大問題,更要以審慎的態度對待。『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講得比較公正而實際,既不能做害群之馬,也不要對別人毫無防備。
/ o/ s6 `2 n" k9 Z' c
+ u7 {. l4 ]4 m! K. [: @  2 與人相處和社交的技巧
0 d- A3 t, P% g3 M  k% I
. u  k/ I5 w7 {2 q2 A  與人相處的技巧是以上述與人相處的原則為基礎的。如果在與人相處中不真正實行以誠相待、互利等原則,僅僅在技巧上下功夫,那就捨本逐末了。我們應當避免把與人相處、把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當成一種技巧。它一旦僅僅是一種技巧時,這種關係就成為虛假的、互相利用的了。當然,掌握一些技巧,對更好地與人相處,對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也是有好處的。
7 x5 @" U$ Z& |# J& e: Z. p( ~) U
  C% O6 q2 B3 ]8 k% Z1 C+ B  * 真誠地讚美對方。這不是無聊地諂媚,肉麻地吹捧,無根據地討好。而是對對方確實存在的優點作恰如其分的讚揚。這就要求你隨時發現對方的優點,而不能總是盯着對方的缺點。
) F; X8 U0 F" P: w: r& K
3 m- f% ?) _: ]8 e  * 更多地傾聽對方。更多地傾聽對方的言語,比不斷地對對方進行說教,給對方留下的印象要好千百倍。
9 T' w8 N# F/ S2 ?
+ w; e9 m4 S6 U8 H  * 有時不妨將自己合盤托出。把別人看來是私人秘密的自己的某些情況講給對方,就比較容易得到對方的信任。如果對方不是城府過深的話,他(或她)也會向你敞開或在一定程度上敞開心靈。! T0 ~9 M% {# t7 i: P# [

  B! P% S: s) u' n  * 要隨時觀察和揣摩對方的心理變化。對方對你的談話,無興趣或不滿意時,應當中止或找別的話題。2 X  h8 o1 W' O' V. R+ @
: K4 g! u  M" C
  * 與陌生人或不太熟悉的人交往,要留意對方的興趣和特點,選擇談話的切入點,在儘可能短的時間內讓對方敞開胸襟,進行深層面交談。當然,要實現這一點,就要首先讓對方對你有信任感。而信任感的產生依賴於你的誠懇和坦率。看來,這又不是單純的技巧問題了。# ?' s/ O3 o9 Q& \" ?$ K# l( |
, m. @6 K$ c2 \1 w5 A2 t# t: {
  3 與人相處和社交的誤區
" S# F# w" q% o1 W( A
" |5 R- T: x% }  * 自我封閉。奧地利著名現代派作家卡夫卡曾這樣描寫自我封閉狀態『在我的周圍圍着兩圈士兵,手執長矛。裏面的一圈士兵向着我,矛尖指着我;外面的一圈士兵向着外面,矛尖指着外面。他們這樣密不透風地圍着我,使我出不去,外面的人也進不來。』人若處於這種封閉狀態,是非常不幸的。應打開自我封閉的枷鎖。人是社會的人,正常的人都有與人交流、交往的願望。自我封閉不利於人的發展,不利於身心健康。不少自我封閉的人,都是在受到嚴重的心靈傷害之後才走向自我封閉的。嚴重的自我封閉是一種心理變態,這種心理變態交織着對他人的敵視和不信任,失去生活樂趣以及沒有自信心等不良心態。要改變這種心態是非常困難的,它需要周圍環境的積極配合與本人的艱苦內心鬥爭。
4 [1 T7 X. T% S+ X$ x2 z6 K  @9 H$ F' i' ?" y8 {0 o' s$ g+ D
  * 討好所有的人或不得罪人。這是不可能的。一般情況下,只要讓多數人說好就行了。生活中有一種『老好人』,他們誰也不想得罪。這種人不僅活得累,而且很難干成大事。良好的人際關係,並不是一個人也不得罪;而是得罪應該得罪的人,珍惜應該珍惜的每一個人緣。: }# ]# n2 s5 a% S* R

# c5 L, p4 b( o6 _  * 過於計較於細枝末節。中國有句老話叫做『求大同存小異』,是說在大的問題上基本一致就行了,至於細枝末節的不同是不必過於計較的。這句話用在與人相處和社交中是很有益處的。過於計較於細枝末節是眼界狹隘、目光短淺的的表現。人們常對這種在細小事情上大作文章和糾纏不清的人,以『女人味』稱之。在封建時代女人受到的束縛非常大,使她們視野狹小,拘泥於小事情;然而隨着婦女的不斷解放,女人的活動天地越來越大,過於計較於細枝末節是不能與『女人味』劃等號的。女人中心胸開闊,具有遠見卓識的,大有人在。着眼於大局,着眼於發展,是雄才大略的表現。
$ q! L1 b# X3 R8 N- z& w; i: t9 \, X' `3 `' |5 c# w5 _6 ^
  * 求全責備。這是一種不少人常見的與人相處的心理狀態。 他們要求與其相處的人完美無缺,不允許對方有缺點或錯誤存在。他們不懂得『人無完人,金無足赤』的道理,這樣做的結果是朋友沒有或很少。他們還經常感嘆自己缺乏知音,實際上是他們自己把許多朋友拒之門外。我們應當記住【漢書】中的這句很有哲理的話,『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對別人求全責備就會失去很多朋友。
2 k: u# g7 ~9 N6 c* P% A- n【未完待續】
 樓主| 開元之治 發表於 2010-6-20 20:12 | 顯示全部樓層
【續上】
& d" h" _* s( l4 v7 u; X& g8 q2 @9 K% e8 X0 J
  * 人際關係是一種技巧。社會交往需要技巧,但它不等於技巧。人際關係建立的過程實際上就是一個人成長的過程,就是一個人性格形成的過程。一個健全的人、一個性格成熟的人,他的人際關係是不會糟糕的。周恩來的人際關係應當說非常好,難道這種良好的人際關係是靠技巧建立的嗎?不是,是他優秀的品德,高尚的人格,近乎完善的性格、超人的智慧和才能鑄就的。當然,他處理人際關係的技巧也很高超,但這些技巧與品質、性格、智慧和才能相比,是不能相提並論的。那些過於看重社交技巧的人,那些為社交而社交的人,社交成為一種技巧和遊戲,他們的社交行為往往是『出賣自我,喪失自我』。他們為了社交,犧牲了內在的真實情感,犧牲了自己的價值觀念。這是不足取的。周恩來的社交生涯,在忠於自己的信念和價值理想,保持自我性格與社交技巧之間取得了最大限度的平衡,是我們學習的楷模。對於一般人來說,那些社交技巧,當它對自己僅僅是一種技巧而存在的時候,它只是一種雕蟲小技,使用起來往往是生硬的、笨拙的;只有當它成為自己真實情感和穩定性格,即自己生命的一部分時,它才能在你與人相處、在社交中自然而然,渾然天成地表現出來,從而顯現出自己奪目的人格魅力,從而獲得最好的人際關係和社交效果。
- X* R$ g: p* J6 c2 ]0 |! d8 }: B; u5 r4 G* |; n
  * 偏重第一印象。第一印象是指在人際交往中,第一次給人留下的印象特別深刻,以後要改變這種印象往往不太容易。第一印象的存在是個事實,很多人也以別人給自己留下的第一印象來鑑別人,並以此來確定以後的交往方式和態度等;很多人也非常注意自己給別人留下的第一印象,在第一次接觸時,往往非常精細地考慮各個細節,然而,以後的多次接觸卻與第一次相差甚遠。其實這種心理在許多時候並不利於人際交往。經驗告訴我們,真正了解和認識一個人並不是經過一、兩次的接觸和交往就能完成的,偏重第一印象容易限制我們對人的進一步了解和認識。俗話所說的『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講的就是這個道理。當然,我們不贊成偏重第一印象,並不是不重視第一印象。5 L3 ~7 `& t) Y; q; A5 d5 V( u  `
) Q. M0 h- A( U, J" Z5 \
  * 迷失於暈輪效應。『暈輪』本指月亮周圍的光環;由於這一光環的存在,使我們不易看到月亮本身的真實面貌。因此,暈輪效應也叫光環現象。暈輪效應是指高尚的東西使人感覺更高尚,醜陋的東西使人感到更醜陋。比如社會名人、影視明星就容易產生暈輪效應,人們往往誇大他們身上的優點,而看不到他們身上的弱點的甚至陰暗的一面。在人際交往中暈輪效應掩蓋了人的本來面目,容易產生對人的盲目崇拜或全盤否定,從而使人際交往出現偏差、使人際關係摻進許多水分。5 |- m1 q" T4 M% c+ p4 b# F, F& z
( k& K5 U' N6 [+ d9 }2 |" }
  4 關於卡耐基的『規則』
. Z1 _1 ?" w% o! _' z# `  {1 \* X& y2 W( p' K0 ?, B6 J
  卡耐基在【人性的弱點續集】中關於如何與人相處,提出了許多很有用的『規則』,正是在這個意義上本書吸取了它的不少精華。可是我們也應該指出它的某些不盡合理的地方。比如,卡耐基在『如何使人信服你』一章中,提出了一個規則,就是『不要指出別人的錯誤』。我們至少可以提出下列理由來說明這一規則的不盡合理。
& G3 p# Y# [  L/ |5 k2 v
2 Y( W& L* ?! m1 c9 h  其一,對於別人的錯誤,是應當指出的。這無論對於他本人,還是對於整個社會,都是有好處的。這應當是沒有什麼可懷疑的。問題是如何指出別人的錯誤。其實就在卡耐基述說這個規則的書中的別的章節,也說過諸如『間接地指出他人的錯誤』、『在批評對方以前,談論你自己的錯誤』等規則。看來,卡耐基還是要指出別人的錯誤的,只是要十分注意『指出』的態度和技巧。所以『不要指出別人的錯誤』這種說法,不僅本身不正確,而且與該書的有關部分相矛盾。( q2 r( y, T) v' P( g8 I7 c" M

0 A. T0 a" [* ^1 A: i  其二,就在卡耐基敘述『不要指出別人的錯誤』這一節裏,他以富蘭克林為例說明與人辯論、並尖銳指出別人錯誤的弊端。大致意思如下:有一天,一位老教友會教友把富蘭克林拉至一旁,用幾句針刺的實話痛擊他。但正是有人指出了富蘭克林的錯誤,而且是用『針刺的實話』指出了他的錯誤,才使他醒悟,卡耐基寫道,
) {, _) T+ M9 s% F& b2 p/ e# Y8 R9 ~5 }5 S4 }4 c$ o* h
  我所知道關於富蘭克林的一件最好的事是他接受那尖銳責備的態度,他的年齡夠大,又夠聰明,能覺悟到那是真實的,感覺到他的前途的失敗及社交的危機,所以他轉變方向;他立刻開始改變他的驕傲、固執的態度。
! a2 R8 S& Y& Z( Z. {6 a" O* j4 D. b" [9 |
毫無疑問,如果不是別人指出了富蘭克林的錯誤,而他又真正地接受了這種批評,並切實改正了這種錯誤,富蘭克林就不會成為偉人的富蘭克林。看來,虛心接受別人的擊中要害的批評,和恰當指出別人的錯誤都是必要的和有益的。卡耐基用自己舉的例子,證明了自己所要證明的觀點的謬誤。! P& y  a* T* d1 G% ?2 W1 i, S

  c1 W) E0 \8 P2 P7 ^& W其三,卡耐基『不要指出別人的錯誤』的觀點,是建立在這樣的理論基礎之上的,即多數人所作的事不能達到『55%』的正確率;而『多數人不願改變他們的思想』。不錯,多數人犯錯誤的概率是很高的,很多人也確實不願輕易改變自己的思想。正因為如此,就更有必要恰當指出別人的錯誤和虛心接受別人的批評了。中國人提倡的批評和自我批評,正是在承認多數人易犯錯誤和很多人不願輕易接受別人的批評這樣的事實基礎之上提出來的。卡耐基之所以提出『不要指出別人的錯誤』這樣一條規則,是因為他發現了『人性的弱點』是不願意聽別人的批評,我們求教於人時常犯的錯誤,便是總是找那些使我們心中覺得舒服的人,這些人總說我們是對的。確實,按卡耐基這一條規則去做,你可能在商業生意中有較多的獲利機會,你可能在官場上比別人往上爬得快;但你是一個缺乏社會責任感的人。儘管我們非常欣賞卡耐基先生人際關係理論的獨到之處和實用性,但是我們還是不得不指出他的諸如『不要指出別人的錯誤』的觀點的實用主義傾向。我們還是願意將他的這種說法修改為『要恰當地指出別人的錯誤』,或至少要修改為,『不要隨意指出別人的錯誤』。不過,請讀者不要誤解,本書不是要你硬要在商業生意中一定指出合作夥伴存在的錯誤,使好端端的商業良機喪失掉,把該賺的錢白白扔掉。
易子 發表於 2010-7-18 16:58 | 顯示全部樓層
仁 義 禮 智 信  寬 良 恭 儉 讓2 u3 N* C2 T" m7 K  F, t+ O$ R
10字箴言,能做到二三就能與人相處

關於我們| 桂ICP備2022007496號-1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桂公網安備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舉報|網站地圖|華韻國學網|國學經典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覆 返回頂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