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查看: 103406|回复: 767

本草纲目 [电子书]

[复制链接]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延章 发表于 2009-10-19 10:3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草纲目.part1.rar (879 KB, 下载次数: 2512) 本草纲目.part2.rar (462 KB, 下载次数: 1874)

本草纲目主题注
一、论坛所载之本草纲目内容来自互联纲公开信息本草纲目网站,其内容补充有现代西医生物学对诸药物的成分分析、有效成分等说明。此部分虽无益于中医药学习,但或可方便西医学习,故取用之。其中属本草纲目原有部分是:释名、气味、主治三大部分。
二、附件所藏之本草纲目是简体版原本,因一时未能找到原文原本,故不得已用之。
以下简介来自维基百科

《本草纲目》乃是一部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作者是明朝的李时珍,撰成于万历六年(1578年),万历二十三年(1596年)在金陵(今南京)正式刊行。

题解
李时珍用了大约27年的时间才编写完成《本草纲目》,经过了三次改写,于万历六年(1578年)才最终完成。在这个过程中,李时珍参考了800多种书籍,多次去各地进行实地考察,采集样本,耗费了他非常大的心血。

《本草纲目》是以宋朝唐慎微的《证类本草》为资料主体增删考订而成的。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药物学家赵学敏撰《本草纲目拾遗》,用意在拾遗补正《本草纲目》,其中新增716种药材,补充161种药物内容,纠举错误34条。

体例
《本草纲目》共52卷,载药1892种(其中李时珍新增药物374种),书中附有药物图1109幅,方剂11096首(其中8000余首是李时珍自己收集和拟定的),约190万字,分为16部、60类。每种药物分列释名(确定名称)、集解(叙述产地)、正误(更正过去文献的错误)、修治(炮制方法)、气味、主治、发明(前三项指分析药物的功能)、附方(收集民间流传的药方)等项。全书收录植物药有881种,附录61种,共942种,再加上具名未用植物153种,共计1095种,占全部药物总数的58%。李时珍把植物分为草部、谷部、菜部、果部、本部五部,又把草部分为山草、芳草、湿草、毒草、蔓草、水草、石草、苔草、杂草等九类。

影响
《本草纲目》改进了中国传统的分类方法,格式比较统一,叙述也比较科学和精密,例如:把广义的‘虫’药扩充到106种,其中昆虫药为73种,分为‘卵生’、‘化生’和‘湿生’三类。对动物和植物的分类学的发展具有很大意义。

《本草纲目》纠正了前人的许多错误之处,如南星与虎掌,本来是同一种药物,过去却误认为两种药物;以前葳蕤、女萎认为是同药,李氏经过鉴别则确认为两种;苏颂在《图经本草》将天花、括楼分为两处,其实是同一种植物;前人误认‘马精入地变为锁阳’、‘草子可以变鱼’,一一予以纠正之。并且在本书中还加入了许多新的药物。对某些药物的疗效,李时珍还通过自己的经验作了进一步的描述。本书还载叙了大量宝贵的医学资料,除去大量附方、验方及治验病案外,还有一些有用的医学史料。

本书不仅是一部药物学著作,还是一部具有世界性影响的博物学著作,书中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在生物、化学、天文、地理、地质、采矿乃至于历史方面都有一定的贡献。

《本草纲目》乃是一部集十六世纪以前中国本草学大成的著作,书中所收集的资料广博,‘上至坟典,下至传奇,凡有相关,靡不收集’,因此书中不免有些内容与现代的认识不符,甚至有些可能具有迷信的色彩,例如,铅粉辛寒无毒,现代则认为有剧毒的;又如其中人部收录的孝子衣帽、寡妇床头灰、草鞋、男阴毛治蛇咬、女阴毛治‘五淋、阴阳易病’、人魄(人吊死后的魂魄)镇惊吓、人肉疗羸瘵(割股疗亲)、人中黄(人粪)治呕血、梁上尘治昏厥等皆可入药。这部分李时珍大多引用《辍耕录》、《本草拾遗》的说法,采以姑妄信之‘凡经人用者,皆不可遗’的态度。另外李时珍并驳斥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认为吃人肉疗羸瘵是错误的。不过也正由于巨细靡遗的收录,使得一些已散佚的古代医书及本草借由纲目而保存下来。

传播
《本草纲目》先后流传到日本(1606年)、朝鲜、越南等地,1656年,波兰人卜弥格(P. Michael Boym,1612年-1659年)将《本草纲目》译成拉丁文本,书名《中国植物志》(Flora sinensis),在欧洲维也纳出版。1676年米兰出版了意大利文译本,1735年以后又被翻译成法文、德文、英文、俄文等多种文字。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09-11-29 01:30 | 显示全部楼层
目录览观

草部 [二百六十八种] 甘草(别名 蜜甘、蜜草、美草、草、灵通、国老) 黄芪(别名 黄耆 、绵黄芪、戴糁、戴椹、草、百本、王孙) 人参(别名 黄参、血参、人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皱面还丹) 沙参(别名 白参、知母、羊乳、羊婆奶、铃儿草、虎须、苦心) 荠苠(别名 杏参、杏叶沙参、甜桔梗、白面根、隐忍) 桔梗(别名 白药、梗草、铃当花、白药、土人参) 长松(别名 仙茆) 黄精(别名 黄芝、戊已芝、菟竹、鹿竹、仙人余粮、救穷草、米铺、野生姜、重楼、鸡格、龙御、垂珠) 萎蕤(别名 女萎、葳蕤、萎 、委萎、萎香、荧、玉竹、地节) 知母(别名 母、连母、货母、地参、水参(别名 水须、水浚)、苦心、心草) 肉苁蓉(别名 大芸、寸芸、苁蓉、查干告亚、肉松容、黑司命) 列当(别名 栗当、草苁蓉、花苁蓉、草苁蓉、独根草) 赤箭(别名 天麻、赤箭芝、赤箭、独摇芝、定风草、离母、合离草、神草、鬼督邮) 白术(别名 山蓟、杨 、 蓟、马蓟、山姜、山连、吃力伽) 苍术(别名 赤术、山精、仙术、山蓟) 狗脊(别名 扶筋、百枝、狗青) 贯众(别名 贯节、贯渠、百头、草 头、黑狗脊、凤尾草) 巴戟天(别名 不凋草、三蔓草、 巴戟天) 远志(别名 小草、细草、棘菀) 淫羊藿(别名 仙灵脾、放杖草、弃杖草、千两金、干鸡筋、黄连祖、三枝九叶草、羊合叶) 仙茅(别名 独茅、茅爪子、婆罗门参) 玄参(别名 元参、浙玄参、黑参、乌元参、玄台、重台、鹿肠、正马、逐马、馥草、野脂麻、鬼藏) 地榆(别名 玉豉、酸赭) 丹参(别名 赤参、山参、郗蝉草、木羊乳、逐马 、奔马草) 紫参(别名 牡蒙、童肠、马行、众戎、五鸟花) 紫草(别名 硬紫草、大紫草、红条紫草、紫丹、紫夭、此戾、藐、地血、鸦衔草) 白头翁(别名 野丈人、胡王使者、奈何草) 白及(别名 连及草、甘根、白给) 三七(别名 山漆、金不换) 黄连(别名 王连、支连) 胡黄连 黄芩(别名 黄金茶、山茶根、烂心草、腐肠、空肠、内虚、经芩、黄文、印头、苦督邮) 秦艽(别名 秦胶、秦纠、左秦艽、秦瓜) 柴胡(别名 茈胡、地薰、芸蒿、山菜、茹草。香柴胡、南柴胡、小柴胡、红柴胡) 前胡(别名 土当归、野当归、湔胡) 防风(别名 关防风、东防风 、铜芸、茴芸、茴草、屏风、根、百枝、百蜚) 独活(别名 资丘独活、恩施独活、巴东独活) 升麻(别名 周麻) 苦参(别名 苦、苦骨、地槐、水槐、菟槐、骄槐、野槐、白茎) 白鲜皮(别名 北鲜皮、山牡丹、白鲜、白羊鲜、金雀儿椒) 延胡索(别名 玄胡索) 贝母(别名 檾、勤母、苦菜、苦花、空草、药实) 山慈姑(别名 金灯、鬼灯 、朱姑、鹿蹄草、无义草) 石蒜(别名 乌蒜、老鸦蒜、蒜头草、婆婆酸、一枝煎、水麻) 白茅根 龙胆(别名 陵游) 细辛(别名 大花细辛) 杜衡(别名 杜葵、马蹄香、土卤、土细辛) 及己(别名 獐耳细辛) 徐长卿(别名寥刁竹、竹叶细辛) 白薇(别名 薇草、白幕、春草、骨美) 白前(别名 石蓝、嗽药) 锦地罗 锁阳(别名 地毛球、锈铁棒、锁严子) 铁线草 当归(别名 秦归、云归、西当归、岷当归。 干归、山蕲、白蕲、文无) 芎穷(别名 胡、川芎、香果、山鞠穷) 蘼芜(别名 薇芜、蕲、江蓠) 蛇床(别名 蛇粟、蛇米、虺床、马床、墙蘼) 槁本(别名 槁茇、鬼卿、地新、微茎) 白芷(别名 香白芷、川白芷) 芍药(别名 将离、梨食、白芍、余容、延) 牡丹皮(别名 丹皮、粉丹皮、木芍药、洛阳花、鼠姑、鹿韭、百两金、花王) 木香(别名 蜜香、青木香、五木香、南木香) 甘松香(别名 苦弥扯) 松香(别名 松膏、松肪、松胶、松香、沥青) 杜若(别名 杜蘅、杜莲、若芝、楚蘅、山姜) 高良姜 豆蔻(别名 白豆蔻、圆豆蔻、原豆蔻、扣米) 白豆蔻(别名 多骨) 缩砂密 益智子(别名 益智仁) 荜拨(别名 荜茏) 补骨脂(别名 破故纸、故子、黑胡纸、婆固脂、胡韭子) 姜黄 郁金(别名 玉金,姜黄、毛姜黄) 蓬莪茂(别名 术) 荆三棱(别名 京三棱、三棱、草三棱、鸡爪棱、黑三棱、石三棱) 莎草(别名 香附子、香附、雀头香、草附、水香棱、水巴戟、水莎、侯莎、莎结,夫须、续根草、地毛、莎草) 藿香(别名 土霍香、排香草、大叶薄荷、兜娄婆香) 薰草(别名 蕙草、香草、燕草、黄零草、零陵香) 兰草(别名 木香、香水兰、女兰、香草、燕尾香、大泽兰、兰泽草、煎泽草、省头草、都梁香、孩儿菊、千金草) 泽兰(别名 地瓜儿苗、地笋、地石蚕、蛇王草。 水香、都梁香、虎兰、虎蒲、龙枣、孩儿菊、风药) 马兰(别名 紫菊) 香薷(别名 香柔、香茸、香菜、蜜蜂草) 假苏(别名 姜芥、荆芥、鼠萤) 薄荷(别名 菝活、蕃荷菜、吴菝活、南薄荷、金钱薄荷) 水苏(别名 鸡苏、香苏、龙脑薄荷、芥苴) 菊花(别名 滁菊、毫菊、杭菊、杯菊、贡菊、节华、女节、女华、女茎、日精、更生、傅延年、金蕊、阴成、周盈) 野菊花(别名 苦薏) 淹闾(别名 覆闾) 艾叶(别名 大艾叶、杜艾叶、萎蒿、冰台、医草、黄草艾蒿) 茵陈蒿(别名 绵茵陈 、茵陈) 青蒿(别名 香蒿、苦蒿、黄蒿、草高、方溃、狈蒿) 白蒿(别名 由胡、蒌蒿、蘩) 益母草(别名 茺蔚、益母、益明、贞蔚、推、野天麻猪麻、郁臭草、苦低草、夏枯草、土质汗) 夏枯草(别名 夕句、乃东、燕面、铁色草) 刘寄奴(别名 金寄奴、乌藤菜) 旋夏花(别名 金沸草、金钱花、滴滴金、盗瘐、夏菊、戴椹) 青葙(别名 草蒿、萋蒿、昆仑草、野鸡冠、鸡冠苋,子名草决明) 鸡冠 红蓝花(别名 红花、黄蓝) 番红花(别名 消夫蓝、撤法即) 燕脂(别名 赦) 大蓟(别名 将军草、牛口刺、马刺草 虎蓟(别名 大蓟)、猫蓟(别名 小蓟)、马蓟、刺蓟、山牛蒡、鸡项草、千针草、野红花) 小蓟(别名 野红花、小刺盖、刺菜) 续断(别名 属折、接骨、龙豆、南草) 漏卢(别名 野兰、荚蒿、鬼油麻) 苎麻根(别名 家苎麻、野麻、白麻、园麻、青麻) 檾麻(别名 白麻) 大青 小青 胡芦巴(别名 苦豆) 蠡实(别名 荔实、马蔺子、马楝子、马薤、马帚、铁扫帚、剧草、旱蒲、豕首、三坚) 恶实(别名 荔实、马亦名鼠粘、牛蒡、大力子、蒡翁菜、便牵牛、蝙蝠刺) 呆耳(别名 胡、常思、苍耳、卷耳、爵耳、猪耳、耳、地葵、羊负来、道人头、进贤菜、喝起草、野茄、缣丝草) 无名精(别名 天蔓菁、天门精、地菘、玉门精、麦句姜、蟾蜍兰、蛤蟆蓝、蚵草、豕首、彘颅、活鹿草、刘草、皱面草、母猪芥。果实名鹤虱,根名杜牛膝) 希莶草(别名 粘金强子、粘为扎、珠草、棉苍狼、希仙、火锨草、猪膏母、虎膏、狗膏、粘糊菜) 箬(别名 辽叶) 芦(别名 苇、葭、花名蓬) 甘蕉(别名 芭蕉、夭苴、芭苴) 蓑荷(别名 覆菹、草苴、苴、嘉草) 麻黄(别名 龙沙、卑相、卑盐) 木贼 灯心草(别名 野席草、龙须草、 灯草、水灯心、虎须草、碧玉草) 地黄(别名 地髓、酒壶花、山烟、山烟、山白菜) 牛膝(别名 牛茎、百倍、山苋菜、对节菜) 紫菀(别名 青菀、小辫、返魂草、山白菜、紫茜、夜牵牛) 麦门冬(别名 沿阶草、麦 冬、禹韭、忍凌、不死草、阶前草) 萱草(别名 忘居、疗愁、丹棘、鹿葱、鹿剑、宜男) 淡竹叶(别名 碎骨子) 鸭跖草(别名 竹叶菜、竹节菜、三角草、鸭仔草 、鸡舌草、碧竹草、竹鸡草、耳环草、碧蝉花、蓝姑草) 葵(别名 露葵、滑菜) 蜀葵(别名 戎葵、吴葵) 龙葵(别名 野茄、天茄子、酸浆草、天沦草、苦葵、苦菜、水茄、老鸦酸浆草、老鸦眼睛草) 酸浆(别名 浆水) 蜀羊泉(别名 羊泉、羊饴、漆姑草) 败酱草(别名 菥冥、苏败酱、遏蓝菜) 款冬花(别名 款冻、颗冻、氏冬、钻冻、菟奚、虎须) 鼠曲草(别名 米曲、鼠耳、佛耳草、无心草、香茅、黄蒿、茸母) 决明(别名 马蹄决明) 地肤子(别名 地葵、地麦、落帚、独帚、王帚、扫帚、益明、涎衣草、白地草、鸭舌草、扫帚菜子、扫帚子) 瞿麦(别名 野麦、十样景花、竹节草、锯句麦、大菊、大半、石竹、南天竺草) 王不留行(别名 奶米、大麦牛、不母留、王母牛、禁宫花、剪金花、金盏银台) 葶苈(别名 丁苈、大室、大适、狗荠) 车前子(别名 牛么草子、车轱辘草子、当道、浮以、马昔、牛遗、牛舌、车轮草、地衣、蛤蟆衣) 马鞭草(别名 铁马鞭、紫顶龙芽草、野荆芥、龙牙草、凤颈草) 蛇含(别名 蛇衔、威蛇、小龙牙、紫背龙牙) 鳢肠(别名 莲子草、早莲草、墨烟草、墨头草、墨菜,猢狲、猪牙草) 连翘(别名 异翘、旱莲子、兰华、三廉,根名连轺、竹根、黄花条、落翘) 蒴翟(别名 朔吊 、接骨草) 蓝 蓝淀(别名 靛) 青黛(别名 靛、靛花、靛沫、蓝靛、青蛤粉) 甘蓝(别名 蓝菜) 蓼 水蓼(别名 虞蓼、泽蓼) 马蓼(别名 大蓼、墨记草) 荭草(别名 游龙、石龙、天蓼、大蓼) 虎杖(别名 苦杖、大虫杖、斑杖、酸杖) 匾蓄(别名 扁竹、扁辨、扁蔓、粉节草、道生草) 蒺藜(别名 名茨、旁通、屈人、止行、休羽、升推) 谷精草(别名 戴星草、文星草、流星草) 海金沙(别名 铁线藤、左转藤、竹园荽) 半边莲(别名 急解索、半边花、细米草、蛇舌草) 紫花地丁(别名 箭头草、独行虎、羊角子、米布袋) 见肿消 大黄(别名 黄良、将军、火参、肤如) 商陆(别名 山萝卜、水萝卜、当陆、逐汤、当陆、章柳、白昌、马尾,夜呼) 狼毒(别名 猫眼草) 防葵(别名 房苑、梨盖、利茹) 狼牙(别名 牙子、狼齿、狼子、犬牙、抱牙、支兰) 闾茹(别名 离娄、掘据、草闾茹) 大戟(别名 邛钜、下马仙) 泽漆(别名 漆茎、猫儿眼睛草、绿叶绿花草、五凤草) 甘遂(别名 白泽、主田、鬼丑、陵泽、甘泽、重泽、苦泽) 续随子(别名 千金子、千两金、菩萨豆、拒冬、联步) 莨菪(别名 天仙子、横唐、行唐) 蓖麻子(别名 红麻、草麻、八麻子、牛蓖) 蜀漆 藜芦(别名 山葱、葱苒、葱炎、葱葵、丰芦、憨葱、鹿葱) 附子(别名 黄马技花、百步草、白附子、其母名曰乌头) 天雄(别名 白幕) 侧子 漏篮子(别名 木鳖子、虎掌) 乌头(别名 乌喙、草乌头、土附子、奚毒、耿子、毒公、金鸦。苗名:莨、芨、堇、独白草、鸳鸯菊。汁煎名射罔) 白附子(别名 关白附) 虎掌(别名 虎膏、鬼) 局箬(别名 鬼芋、鬼头) 半夏(别名 守田、水玉、地文、和姑) 蚤休(别名 蚩休、螫休、紫河车、重台、重楼金线、三层草、七叶一枝花、草甘遂、白甘遂) 鬼臼(别名 九说、天说、鬼药、解毒、爵犀、马目毒公、害母草、羞天花、术律草、枸田草、独脚莲、独荷草、山荷叶、旱荷、八角盘、唐婆镜) 射干(别名 乌扇、乌吹,乌蒲、鬼扇,扁竹、紫金牛、野萱花、草姜、黄远) 玉簪(别名 白仙) 凤仙(别名 急性子、早珍珠、金凤花、小桃红,夹竹桃、海,染指甲草,菊婢) 坐拿草 曼陀罗(别名 风匣儿、山茄子) 羊踯躅(别名 黄踯躅、黄杜鹃、羊不食草、闹羊花、惊羊花,老虎花、玉枝) 芫花(别名 杜芫、赤芫、去水、毒鱼、头痛花、儿草、败华 、黄大戟、蜀桑) 莽草(别名 芒草、鼠莽) 茵芋(别名 芫草、卑共) 石龙芮(别名 地椹、天豆、石能、鲁果能、水堇、苦堇、堇葵) 钩吻(别名 野葛、毒根、胡蔓草、断肠草、黄藤、火把花) 菟丝子(别名 黄丝、黄藤子、豆寄生、菟缕、菟芦丘、赤纲、玉女唐蒙、火焰草、野狐丝、金线草) 覆盆子(别名 种田泡、翁扭、牛包母西国草、毕楞伽、大麦莓、插田包、乌子) 使君子(别名 留球子、索子果、留求子) 木鳖子(别名 漏苓子、藤桐子、木鳖) 番木鳖(别名 马钱子、苦实把豆、火失刻把都) 马兜铃(别名 水马香果、三角草秋木香罐、都淋藤、独行根、土青木香、去南根、三百两银药) 盍藤子(别名 象豆、盍子、合子) 预知子(别名 八月炸、八月扎、野香蕉、圣知子、圣先子、盍合子、仙沼子) 牵牛子(别名 黑丑、白丑、二丑、喇叭花、黑丑、草金铃、盆甑草、狗耳草) 旋花(别名 旋、盘根、续筋根、鼓子花、肠草、美草、天剑草、缠枝牡丹) 紫葳(别名 凌霄、陵苕、陵时、女葳、茇华、武威、瞿陵、鬼目) 营实墙蘼(别名 蔷薇、山棘、牛棘、牛勒、刺花) 月季花(别名 月月红、胜春、瘦客、斗雪红) 栝楼(别名 果裸、瓜蒌、天瓜、黄瓜、地楼、泽姑,根名白药、天花粉、瑞雪) 王瓜(别名 土瓜、钩、老鸦瓜、马瓞瓜、赤雹子、野甜瓜、师姑草、公公须) 葛根(别名 葛条、粉葛、甘葛、葛藤、鸡齐、鹿藿、黄斤) 天门冬(别名 大当门根、门冬、颠勒、颠棘、天棘、万岁藤) 百部(别名 婆妇草、野天门冬) 何首乌(别名 交藤、夜合、地精、陈知白、马肝厂、桃柳藤、九真藤、赤葛、疮帚、红内消) 萆解(别名 赤节、百枝、竹木、白菝葜) 菝葜(别名 菝、金刚根、铁菱角、王瓜草) 土茯苓(别名 土萆解、刺猪苓、山猪粪、草禹余粮、仙遗粮、冷饭团、硬饭、山地栗) 白蔹(别名 白草、白根、兔核、猫儿卵) 山豆根(别名 广豆根、小黄连、黄结) 黄药子(别名 木药子、大苦、赤药、红药子) 白药子(别名 白药) 威灵仙 茜草(别名 四轮草、拉拉蔓、小活血、过山藤、茅搜、茹芦、地血、染绯草、血见悉、风车草、过山龙) 防己(别名 解离、石解) 通草(别名 大通草、通花、方草、通脱木、活夺、离南) 钩藤 白英(别名 谷菜、白草、白幕、排风,子名鬼目) 乌蔹莓(别名 五叶莓、茏草、拔、茏葛、五爪龙、赤泼藤) 律草(别名 勒草、葛勒蔓、来莓草) 络石(别名 石鲮、石龙藤、悬石、耐冬、云花、云丹云英、石血、云珠) 木莲(别名 薜荔、木馒头、鬼馒头) 忍冬(别名 金银藤、鸳鸯藤、鹭鸶藤,老翁须、左缠藤、金钗股、通灵草、蜜桶藤、金银花) 藤类概述(别名 甘藤亦名甜藤、含水藤、天仙藤、紫金藤、南藤、清风藤、百灵藤、紫藤、落雁木 、千里及、海藤,汁名藤黄) 泽泻(别名 水泻、鹄泻、及泻、渝、芒芋、禹孙) 羊蹄(别名 秃菜、败毒菜、牛舌菜、羊蹄大黄、鬼目、东方宿、连虫陆、水黄芹,子名金荞麦) 酸模(别名 山羊蹄、山大黄、餮芜、酸母、修、当药) 石菖蒲(别名 昌阳、尧韭、水剑草) 菰(别名 茭草、蒋草) 水萍 𬞟(别名 苤菜、四叶菜、田字草) 萍蓬草(别名 水粟、水栗子) 水藻 海藻(别名 落首、海萝) 昆布(别名 江白菜、纶布) 石斛(别名 金钗、禁生、林兰、杜兰) 骨碎补(别名 猴姜、猢狲姜、石毛姜、石奄间) 石韦(别名 石剑箸、小石韦、金背茶匙、石皮、石兰、肺心草、石革 、庐山石韦、大石韦、光板石韦) 金星草(别名 金钏草、凤尾草、七星草) 景天(别名 慎火、戒火、据火、护火、辟火、火母) 虎耳草(别名 金丝荷叶、耳朵红、老虎草、石荷叶) 石胡荽(别名 天胡荽、野园荽、鹅不食草、鸡肠草) 螺旋草(别名 镜面草) 酢浆草(别名 酸浆、三叶酸、三角酸、酸母、醋母、酸箕、鸠酸、雀林草、小酸茅、赤孙施) 地锦(别名 地朕、地噤、夜光、承夜、草血竭、血见愁、血风草、马蚁草、雀儿卧单、酱瓣草、猢孙头草) 陟厘(别名 侧梨、水苔、石发、石衣、水衣、水棉) 昨叶何草(别名 瓦松、瓦花、向天草、赤者名铁脚婆罗门草、天王铁塔草) 土马 卷柏(别名 石柏、岩柏草、黄疸卷柏、江南卷柏) 石松 马勃(别名 灰包、马粪包。 马批、马譬、灰菰、牛屎菰)

木部 [九十一种]: 柏(别名 侧柏) 丁香(别名 丁子香、鸡舌香) 松(别名 松膏、松肪、松胶、松香、沥青) 杉木(别名 沙木) 桂(别名 筒桂、小桂) 木兰(别名 杜兰、林兰、木莲、黄心) 辛夷(别名 侯桃、房木、木笔花、迎春) 降真香(别名 紫藤香、鸡骨香) 楠 樟木(别名 香樟木) 钓樟(别名 乌樟、枕、豫) 乌药(别名 矮樟、香桂樟、白叶柴、旁其、矮樟) 枫香脂(别名 白胶香) 薰陆香(别名 马尾香、天泽香、摩勒香、多伽罗香) 没药(别名 末药) 骐竭(别名 血竭) 安息香 龙脑香(别名 片脑、羯婆罗香、膏名婆律香) 樟脑(别名 韶脑) 檀香(别名 旃檀、真檀) 芦荟(别名 油葱、象鼻草、罗帏花、乌七、奴会、讷会、象胆) 乌木(别名 乌木、乌文木) 苏木(别名 苏方木、红柴) 芜荑(别名 荑 、无姑、木名) 榆(别名 零榆 、白者名粉) 白杨(别名 独摇) 水杨(别名 青杨、蒲柳、蒲杨、蒲多,多柳、蕉苻) 树柳(别名 赤柽、赤杨、河柳、雨师、垂丝柳、人柳、三眠柳、观音柳) 柳(别名 小杨、杨柳) 榉(别名 榉柳、换柳) 诃黎勒(别名 诃子) 无患子(别名 木患子、洗手果、肥珠子、噤娄、肥珠子、油珠子、菩提子、鬼见愁) 肥皂荚 皂荚(别名 皂角、鸡栖子、乌犀、悬刀) 合欢(别名 合昏、夜合、青裳、萌葛、乌赖树) 秦皮(别名 石檀、盆桂,苦树、苦枥、鸡糠树、青榔木、白荆树) 槐 楝(别名 苦楝,实名金铃子) 海桐(别名 刺桐) 罂子桐(别名 虎子桐、荏桐、油桐) 梧桐 桐(别名 白桐、黄桐、泡桐、椅桐、荣桐) 楸 漆 椿樗(别名 香者名椿,臭者名樗 、山樗名栲、虎目树、大眼桐) 杜仲(别名 思仲、思仙、木棉) 厚朴(别名 烈朴、赤朴、厚皮、树名榛,子名逐折) 小蘖(别名 子蘖、山石榴) 檀 蘖木(别名 蘖、根名檀、俗作黄柏) 桦木 棕榈皮(别名 棕板、棕榈木皮、棕皮、榈) 乌臼木(别名 鸦臼、乌桕) 巴豆(别名 名巴菽、刚子、老阳子) 大风子 阿魏(别名 阿虞、薰渠、哈昔尼) 相思子(别名 红豆) 桑枝(别名 子名椹) 柘 楮(别名 构、构桑) 枸橘(别名 臭橘) 栀子(别名 黄栀子、山枝子、大红桅、木丹、越桃、鲜支) 酸枣(别名 山枣) 白棘(别名 棘刺、棘针、赤龙爪 、花名刺原) 蕤核(别名 白) 山茱萸(别名 山萸肉、药枣、枣皮、蜀酸枣、肉枣、鸡足、鼠矢) 胡颓子(别名 鸡卵子树、斑楂、羊奶子、三月枣、蒲颓子、卢都子、雀我酥、半含春、黄婆奶) 金樱子(别名 糖罐子、野石榴、糖钵、刺梨、刺梨子、山石榴、山鸡头子) 郁李仁(别名 山梅子、小李仁、车下李、爵李、雀梅、常棣) 鼠李(别名 楮李、鼠梓、山李子、牛李、皂李、赵李、牛皂子,乌槎子、乌巢) 女贞(别名 贞女、冬青、蜡树) 冬青(别名 冻青) 枸骨(别名 猫儿刺) 卫矛(别名 鬼箭、神箭) 南烛(别名 南天烛、南烛草木、男续、当染菽、猴菽草、草木之王、惟那木、牛筋、乌饭草、墨饭草、杨桐) 五加(别名 五佳、五花、文章草、白刺、追风使、木骨、金盐、豺漆,豺节) 枸杞(别名 枸枸棘、苦杞、甜菜、天精、地骨、地节、地仙、却老、羊乳、仙人杖、西王母杖、西枸杞、白刺、山枸杞、白疙针) 地骨皮(别名 杞根、地节、红月附根、狗奶子棍) 石南(别名 风药) 牡荆(别名 黄荆、小荆) 紫荆(别名 紫珠 、皮名肉红、内消) 木槿(别名 日及、朝开暮落花、藩篱草、花奴玉蒸) 木芙蓉(别名 地芙蓉、木莲、华木、桦木、拒霜) 接骨木(别名 续骨木、木蒴) 茯苓(别名 茯灵、茯兔、松腴、不死面,玉灵、茯灵、万灵桂、茯菟、茯神) 琥珀(别名 江珠) 猪苓(别名 豕零、野猪粪、地乌桃) 雷丸(别名 雷实、雷矢、竹苓) 桑上寄生(别名 寄屑、寓木、宛童、鸢) 竹 竹黄(别名 竹膏)

土部 [廿一种]白垩(别名 白善土、白土粉、画粉) 黄土 东壁土 胡燕泥土 土蜂窠(别名 巢) 蜣螂转丸(别名 推屎虫、土硝) 蚁垤土(别名 垤) 白蚁泥 蚯蚓泥(别名 蚓蝼、六一泥、蚯蚓粪、地龙粪) 乌爹泥(别名 孩儿茶、乌垒泥) 伏龙肝(别名 灶心土) 土墼(别名 煤赭) 白瓷器 乌古瓦 古砖 烟胶 玄香(别名 乌金、陈玄、墨、乌玉块) 釜脐墨(别名 釜月中墨、铛墨、釜煤、釜、锅底墨) 百草霜 锻灶灰 梁上尘(别名 乌龙尾、烟珠)

火部 [五种]: 炭火 艾火 神针火 针火(别名 燔针、淬针、烧针、煨针) 灯火

谷部 [伵三种]:胡麻(别名 胡麻子、亚麻子、大胡麻、巨胜、方茎、狗虱、油麻、脂麻 、叶名青蓑,茎名麻皆) 大麻(别名 火麻、黄麻、汉麻) 小麦(别名 来) 大麦(别名 牟麦) 雀麦(别名 燕麦、杜姥草、牛星草) 荞麦(别名 乌麦、花荞) 稻(别名 杜、糯) 粳 籼(别名 占稻、早稻) 稷(别名 粢) 黍 蜀黍(别名 蜀秫、芦、芦粟、木稷、荻粱、高粱) 玉蜀黍(别名 玉高粱) 粱 粟米 参子(别名 龙爪粟、鸭爪稗) 稗 薏苡仁(别名 米仁、六谷、川谷、菩提子、解蠡、芑实、莘米、回回米、薏珠子) 罂子粟(别名 罂粟、米囊子、御米、象谷) 阿芙蓉(别名 阿片、鸦片) 大豆(别名 菽。角名荚,叶名藿,茎名萁) 大豆黄卷(别名 豆蘖) 黄大豆 赤小豆(别名 红豆、野赤豆、赤豆,叶名藿) 绿豆 豌豆(别名 胡豆、戎菽、回鹘豆、毕豆、青小豆、青斑豆、麻累) 蚕豆(别名 胡豆) 豇豆(别名 豆角) 扁豆(别名 沿篱豆、蛾眉豆) 刀豆(别名 大刀豆、挟剑豆、刀鞘豆) 大豆豉 豆腐 蒸饼 曲(别名 酒母) 神曲 红麹 蘖米 饴糖(别名 饧) 酱 醋(别名 酢、苦酒) 酒 烧酒(别名 火酒、阿剌吉酒) 糟(别名 粕)

果部 [六十一种]:李 白果 巴旦杏(别名 八担杏、忽鹿麻) 梅 榔梅 桃(别名 毛桃仁、扁桃仁、大桃仁、桃枭 、桃奴、枭景、神桃) 栗 大枣(别名 红枣、小枣) 梨(别名 快果、果宗、玉乳、蜜父) 木瓜(别名 皱皮木瓜、宣木瓜、红木瓜) 楂子(别名 木桃、和圆子) 榅柏 山楂(别名 赤瓜子、鼠楂、猴楂、茅楂、羊还球、棠球子、山里果) 林檎(别名 来禽、文林郎果) 柿(别名 柿蒂) 石榴皮(别名 安石榴、西榴、水晶榴、若榴、丹若、金罂) 橘 柑(别名 木奴) 橙(别名 金毯、鹄壳) 柚(别名 条、壶柑、自橙、朱栾) 枸橼(别名 香橼、佛手柑) 枇杷 杨梅 樱桃(别名 莺桃、含桃、荆桃) 银杏(别名 白果、鸭脚子) 胡桃(别名 羌桃、核桃) 榛子 阿月浑子(别名 胡榛子、无名子) 橡实(别名 橡斗、皂斗、栎、柞子、茅、栩) 槲实(别名 槲、朴、大叶栎、栎子) 荔枝(别名 离枝、丹荔) 龙眼(别名 龙目、圆眼、益智、亚荔枝、荔枝奴、骊珠、燕卵、蜜脾、鲛泪、川弹子) 橄槛(别名 青果、忠果、谏果) 榧实(别名 赤果、玉榧、玉山果) 海松子(别名 新罗松子) 槟榔(别名 宾门、仁频、洗瘴丹) 椰子(别名 越王头、胥余) 波罗蜜(别名 菠罗蜜) 无花果(别名 映日果、奶浆果、蜜果、树地瓜、优昙钵、阿驵) 马槟榔(别名 马金囊、马金南、紫槟榔) 枳(别名 蜜止矩、蜜屈律、木蜜、木饧、木珊瑚、鸡距子、鸡爪子 、白石木、交加枝) 秦椒(别名 大椒、椒) 花椒(别名 川椒、红椒、蜀椒、大红袍) 胡椒 毕澄茄(别名 毗陵茄子) 吴茱萸(别名 曲药子、伏辣子、茶辣、臭泡子) 盐麸子(别名 五倍、盐肤子、盐梅子、盐坏子、木盐、天盐、叛奴盐、酸桶) 茗 甜瓜(别名 甘瓜、果瓜) 西瓜(别名 西瓜翠皮、寒瓜) 葡萄(别名 蒲桃、草龙珠) 婴奥(别名 燕奥、婴舌、山葡萄、野葡萄 、木龙) 猕猴桃(别名 猕猴梨、金梨、野梨、山洋桃、猕猴梨、藤梨、阳桃、木子) 甘蔗(别名 竿蔗、遮) 沙糖 石蜜(别名 白沙糖、白糖) 莲藕(别名 莲实 、藕实、石莲子、水芝、泽芝、莲薏、苦薏、莲蕊须、佛座须、莲花、芙蓉、芙蕖) 芰实(别名 水栗、沙角、菱角) 芡实(别名 鸡头米、鸡头莲、刺莲。 鸡头、雁喙、雁头、鸿头、鸡雍、水流黄) 荸荠(别名 凫茈、凫茨、乌芋、黑三棱、芍、地栗) 慈姑(别名 藉姑、水萍、河凫茈、白地栗 、剪刀草、箭搭草)

鳞部 [廿九种]:龙(别名 龙骨) 吊(别名 吉吊 、紫梢花) 鳄鱼(别名 土龙) 鲮鲤(别名 龙鲤、穿山甲、石鲮鱼) 石龙子(别名 山龙子、泉龙、石蜴、晰蜴、猪婆蛇、守宫) 守宫(别名 壁宫、壁虎、蝎虎) 蛤蚧(别名 蛤蟹、仙蟾) 蛇蜕(别名 蛇皮、蛇壳、龙退、龙子衣、龙子皮、弓皮、蛇符、蛇筋) 埋头蛇(别名 南蛇、蚺蛇) 白花蛇(别名 蕲蛇、褰鼻蛇) 乌梢蛇(别名 乌蛇、黑花蛇) 水蛇(别名 公蛎蛇) 黄花鱼(别名 石头鱼、江鱼、石首鱼、想鱼) 鲥鱼 鲫鱼(别名 鲋鱼) 鳜鱼(别名 计鱼、石桂鱼、水豚) 金鱼 鳢鱼(别名 蠡鱼、黑鳢、玄鳢、乌鳢、鲷鱼、文鱼) 鳗鲡鱼(别名 白鳝、蛇鱼、风鳗) 鳝鱼(别名 黄鳝) 泥鳅(别名 鳅鱼、鲺鱼) 黄颡鱼(别名 黄平面鱼,央轧) 乌贼骨(别名 墨鱼、缆鱼、名鲞、海螵蛸、乌贼鱼) 虾 海马(别名 水马) 鳔 鱼子 鲤鱼 青鱼

兽部 [三十种]:豕(别名 猪、豚) 狗(别名 犬、地羊) 羊(别名 古、低、竭) 牛 马 驴 驼(别名 骆驼) 阿胶(别名 傅致胶) 黄明胶(别名 牛皮胶、水胶、海犀膏) 牛黄(别名 丑宝) 鲊答 狗宝 虎(别名 乌徒、大虫、李耳、虎骨) 豹(别名 程、失刺孙) 象(别名 伽耶) 犀 野猪 熊胆(别名 脂) 羚羊(别名 九尾羊) 鹿(别名 斑龙) 麋 麝(别名 射父、香獐、麝香) 灵猫(别名 灵狸、香狸、神狸) 猫(别名 家狸) 湍(别名 猪獾) 兔 水獭(别名 水狗) 牡鼠(别名 锥、老鼠、首鼠、家鹿) 猬(别名 毛刺、猬皮) 猕猴(别名 沐猴、胡孙、王孙、马留)

禽部 [十六种]:鹤(别名 仙禽、胎禽) 鹈鹕(别名 犁鹕、乌泽、逃河、淘鹅) 鹅(别名 农雁、舒雁) 鹜(别名 鸭、舒凫、家凫、末匹) 凫(别名 野鸭、野鹜、施、沉凫) 鸡(别名 烛夜) 野鸡(别名 雉) 鸽(别名 鹁鸽、飞奴) 雀(别名 瓦雀、宾雀、麻雀、白丁香、青丹、雀苏) 蝙蝠(别名 伏翼、天鼠、仙鼠、飞鼠、夜燕) 寒号虫(别名 独舂、五灵脂) 斑鸠(别名 斑佳、锦鸠、鹁鸠、祝鸠) 乌鸦(别名 鸦乌、老雅,预、匹居、楚乌、大嘴乌) 喜鹊(别名 飞驳鸟、鹊、干鹊) 鹰屎(别名 角鹰 、鹰) 鹗(别名 鱼鹰、王雎、沸波、下窟乌、雎鸠)

虫部 [伵二种]:蜂蜜(别名 蜂糖) 蜜蜡 蜜蜂(别名 蜡蜂) 马蜂(别名 蜚零、土蜂) 露蜂房(别名 蜂肠、蜂窠、百穿、紫金沙) 艺翁(别名 土蜂、细腰蜂、蜾赢、蒲芦) 虫白蜡 桑螵蛸(别名 螳螂、刀螂 、拒斧、不过、螵蛸、蝉蛸、致神、野狐鼻涕) 白僵蚕 晚蚕蛾(别名 原蚕、魏蚕、夏蚕、热蚕) 原蚕(别名 晚蚕、魏蚕、夏蚕、热蚕) 九香虫(别名 黑兜虫) 红娘子(别名 樗鸡、灰花蛾) 斑蝥(别名 斑蝥 、斑猫、蝥虫、龙蚝、斑蚝) 地胆(别名 芫青、青) 芫青(别名 青娘子) 葛上亭长 蜘蛛 壁钱(别名 壁镜) 全蝎(别名 主簿虫、杜白、虿尾虫) 水蛭(别名 至掌) 蛆 蛴螬(别名 地蚕、乳齐、应条) 蚱蝉(别名 齐女) 蝉蜕(别名 蝉壳、枯蝉、腹、金牛儿) 蜣螂(别名 推丸,推车客、黑牛儿,铁甲将军、夜游将军) 天牛(别名 天水牛、八角儿、独角仙) 蝼蛄(别名 蟪蛄、天蝼、蝼蝈、仙姑、石鼠、梧鼠、土狗) 萤火虫(别名 夜光、熠、景天、救火,据火、挟火) 衣鱼(别名 白鱼、壁鱼、蠹鱼) 鼠妇(别名 鼠负、负蟠、鼠姑、鼠粘 、湿生虫、地鸡,地虱) 蔗虫(别名 地鳖、土鳖、过街) 蜚蠊(别名 石姜、负盘、滑虫、茶婆虫、香娘子、蟑螂) 蜚虻(别名 虻虫) 蟾酥(别名 蟾酥 、促秋、秋施、菊促、苦龙、何皮、癞蛤蟆) 蛤蟆(别名 惊蟆) 蛙(别名 长股、田鸡、青鸡、坐鱼、蛤鱼) 蝌蚪(别名 活师、活东、玄鱼、悬针、水仙子、蛤蟆台) 蜈蚣(别名 蒺藜、蛆、天龙) 蚯蚓(别名 蜮蚓、劬闰、坚蚕、阮善) 蜗牛(别名 称俞、山蜗牛、蜗赢、蜒蚰赢、土牛儿) 鼻涕虫(别名 陵蠡、土蜗、托胎虫、蛞蝓、蜒蚰螺) 蛔虫(别名 人龙)

介部 [十五种]:水龟(别名 玄衣督邮 、龟甲、神屋、败龟板、败将、漏天机) 玳瑁 鳖(别名 团鱼、神守) 蟹(别名 螃蟹、郭索、横行介士、无肠公子 、博带 ) 牡蛎(别名 牡蛤、蛎蛤、古贲) 蚌 真珠(别名 珍珠、蚌珠) 石决明(别名 九孔螺、千里光) 海蛤 蛤蜊 车渠(别名 海扇) 贝子(别名 贝齿、白贝、海) 淡菜(别名 壳菜、海、车海夫人) 田螺 蜗螺(别名 螺蛳、鬼眼睛)

菜部 [六十种]:韭(别名 草钟乳、起阳草) 葱(别名 芤、菜伯、和事草、鹿胎) 薤白(别名 薤、叫、钓子、火葱、菜芝、鸿荟) 大蒜(别名 大蒜、荤菜) 葫(别名 大蒜、荤菜) 芸薹(别名 寒菜、胡菜、薹菜、薹芥、油菜) 芥 白芥(别名 胡芥、蜀芥) 芜菁(别名 蔓菁、九英菘、诸葛菜) 莱菔(别名 芦、萝卜、紫花菘、温菘、土酥) 生姜(别名 姜) 干姜 胡荽(别名 胡荽、香菜) 芹菜(别名 水芹、水英、楚葵) 大茴香(别名 八角茴香) 菠菜(别名 菠菜、波斯草、赤根菜) 荠菜(别名 菱角菜、香荠、护生草、荠草) 菥(别名 大荠、大蕺、马辛) 鸡肠草(别名 木粟、光风草) 苜蓿(别名 木粟、光风草) 苋(别名 苋菜) 马齿苋(别名 马苋、五行草、五方草、长命菜、九头狮子草) 苦菜(别名 荼、苦苣、苦荬、游冬、褊巨、老鹳菜、天香菜) 莴苣(别名 莴菜、千金菜) 翻白草(别名 委陵菜、白头翁、蛤蟆草、天青地白、鸡腿根、天藕) 蒲公英(别名 耨草、金簪草、黄花地丁) 蕺(别名 菜、鱼腥草) 蕨 薇(别名 垂水、野豌豆、大巢菜) 翘摇(别名 摇车、野蚕豆、小巢菜) 鹿藿(别名 鹿豆、劳豆、野绿豆) 藜(别名 莱、红心灰蓼、鹤顶草、胭指菜) 芋(别名 土芝) 薯蓣(别名 薯、土薯、山薯、山芋、山药、玉延) 甘薯 百合 竹笋(别名 竹萌、竹芽、竹胎、竹子) 茄(别名 落苏、昆化瓜、草鳖甲) 壶卢(别名 瓠瓜、匏瓜) 苦瓠(别名 匏瓜) 冬瓜(别名 白瓜、水芝、地芝) 南瓜 黄瓜(别名 胡瓜) 丝瓜络(别名 丝瓜筋、丝瓜布、丝瓜、天丝瓜、天罗、布瓜、蛮撤) 苦瓜(别名 锦荔枝、癞葡萄) 紫菜(别名 紫软) 石 石花菜(别名 枝) 鹿角菜(别名 猴葵) 龙须菜 睡菜(别名 暝菜、绰菜、醉草、懒妇) 灵芝(别名 青芝、赤芝、黄芝) 木耳(别名 木软、木菌、树鸡、木蛾) 皂荚蕈 香蕈 蘑菰蕈(别名 肉蕈) 鸡菌 土菌(别名 杜蕈、地蕈、菇子、地鸡、獐头) 地耳(别名 地踏菇) 石耳(别名 灵芝)

水部 [十六种]: 露水 明水(别名 方诸水) 冬霜 腊雪 夏冰(别名 凌) 半天河(别名 上池水) 流水(别名 劳水、甘烂水、扬泛水) 井泉水 甘泉(别名 醴泉) 温汤(别名 温泉、沸泉) 卤水(别名 盐胆水) 阿井泉 地浆(别名 土浆) 百沸汤(别名 热汤、麻沸汤、太和汤) 酸浆(别名 浆水)

人部 [六种]: 人中黄 人尿(别名 溲、小便、轮回酒、还元汤) 乱发(别名 血余、人退) 溺白沂(别名 人中白) 秋石(别名 秋冰) 人胞(别名 胞衣、胎衣、紫可车、混沌衣、混元母、佛袈裟、仙人衣)

金石部 [六十一种]: 银(别名 白金、鋈) 自然铜(别名 石髓铅) 铜青(别名 铜绿) 铅(别名 青金、黑锡、金公、水中金) 铅霜(别名 铅白霜) 粉锡(别名 铅粉、解锡、铅华、定粉、瓦粉、光粉、水粉、白粉、官粉、胡粉) 铅丹(别名 黄丹、丹粉、朱粉、铅华) 密陀僧(别名 没多僧、炉底) 锡(别名 白、贺) 铁(别名 黑金、乌金) 铁粉 铁落(别名 铁液、铁屑、铁蛾) 铁精(别名 铁花) 白石英 水银(别名 汞、灵液、姹女) 水银粉(别名 汞粉、轻粉、峭粉、腻粉) 粉霜(别名 水银霜、白雪、白灵砂) 银朱(别名 猩红、紫粉霜) 灵砂(别名 二气砂) 雄黄(别名 黄金石、石黄、熏黄) 雌黄 石膏 滑石(别名 画石、液石、石、脱石、冷石、番石、共石) 不灰木(别名 无灰木) 五色石脂(别名 青石脂、黄石脂、黑石脂、白石脂、赤石脂) 炉甘石(别名 炉先生) 无名异 石钟乳(别名 留公乳、虚中、芦石、鹅管石、夏石、黄砂石) 石脑油(别名 石油、石漆、猛火油、雄黄油、硫磺油) 石炭(别名 煤炭、石墨、铁炭、乌金石、焦石) 石灰(别名 石垩、垩灰、希灰、煆石、白虎、矿灰) 阳起石(别名 羊起名、白石、石生) 慈石(别名 玄石、处石、铁石、吸针石) 代赭石(别名 须丸、血师、土朱、铁朱) 禹余粮(别名 白余粮) 空青(别名 杨梅青) 曾青(别名 曾、层青) 绿青(别名 石绿、大绿) 扁青(别名 石青、大青) 胆矾(别名 石胆、黑石、君石、毕石、铜勒、立制石) 砒石(别名 信石、人言) 金星石(别名 银星石) 礞石(别名 青礞石、白礞石) 花乳石(别名 花蕊石) 金牙石(别名 黄牙石) 石燕 食盐(别名 鹾) 盐(别名 胡盐、羌盐、青盐、秃登盐、阴士盐 、大青盐) 卤堿(别名 卤盐、寒石、石堿) 凝水石 玄精石(别名 太乙玄精石、阴精石、玄英石) 朴硝(别名 硝石朴、盐硝、皮硝、硭硝、马牙硝) 玄明粉(别名 白龙粉) 硝石(别名 硭硝、苦硝、焰硝、火硝、地霜、生硝、北帝玄珠) 硇砂(别名 砂、狄盐、北庭砂、气砂、透骨将军) 蓬砂(别名 鹏砂、盆砂 、硼砂) 硫磺(别名 石硫磺、黄硇砂、黄牙、阳侯、将军) 石硫赤(别名 石亭脂、石硫丹、石硫芝) 矾石(别名 涅石、羽涅、羽泽、巴石、柳絮矾) 绿矾(别名 皂矾、青矾、绛矾、矾红) 黄矾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09-11-29 01:40 | 显示全部楼层
草部

甘草

《释名》亦名蜜甘、蜜草、美草、 草、灵通、国老。

《集解》豆科(Leguminasae)甘草Glycyrrhiza uralensis Fisch.、胀果甘草Glycyrrhiza inflata Bat.和光果甘草Glycyzzhiza glabra L.的干燥根及根茎。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晒干。
《产地》
  甘草:主产内蒙古、甘肃、新疆。东北、河北、山西等地亦产。
  胀果甘草及光果甘草:主产新疆、甘肃。
《植物形态》甘草:根呈圆柱形,长25~100cm,直径0.6~3.5cm。表面红棕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根茎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气微,具特异的甘草甜味。  胀果甘草:根及根茎木质粗壮,有的有分枝,外皮粗糙,多灰棕或灰褐色。质坚硬,木纤维多,粉性小。根茎不定芽多而粗大。 光果甘草:根及根茎质地较坚实,有的有分枝,外皮不粗糙,多灰棕色,皮孔细而不明显。
《气味》(根)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补脾益气,清热解毒,祛痰止咳,缓急止痛,调和药性。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腕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缓解药物毒性、烈性。1.5~9g。
《附方》1、伤寒咽痛(少阴症)。用甘草二两,蜜水灸过,加水二升,煮成一升半。每服五合,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甘草汤”。
  2、肺热喉痛(有灸热)。用炒甘草二两、桔梗(淘米水浸一夜)一两,加入阿胶半斤。每服五钱,水煎服。
  3、肺痿(头昏眩,吐涎沫,小便频数,但不咳嗽)。用灸甘草四两、炮干姜二两,水三升,煮成一半,分几次服。此方名“甘草干姜汤”。
  4、肺痿久嗽(恶寒发烧,骨节不适,嗽唾不止)。用灸甘草三两,研细。每日取一钱,童便三合调下。
  5、小儿热嗽。用甘草二两,在猪胆汁中浸五天,取出灸后研细,和蜜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十丸,饭后服,薄荷汤送下。此方名“凉隔丸”。
  6、婴儿初生便闭。用甘草、枳壳各一钱,水半碗煎服。
  7、小儿撮口风。用甘草二钱半,煎服,令吐痰涎。再以乳汁点儿口中。
  8、婴儿慢肝风(目涩、畏光、肿闭,甚至流血),用甘草一指长,猪胆汁灸过,研细。以米汁调少许灌下。
  9、儿童遗尿。用大甘草头煎汤,每夜临睡前服之。
  10、小儿尿中带血。用甘草一两二钱,加水六合,煎成二合。一岁儿一天服尽。
  11、小儿干瘦。用甘草三两,灸焦,研细,和蜜成丸,如绿豆大。每服五丸,温水送下。一天服二次。
  12、赤白痢。甘草一尺长,灸后劈破,以淡浆水一升半,煎至八合服下。
  13、舌肿塞口(不治有生命危险)。用甘草煎成浓汤,热嗽,随时吐出涎汁。
  14、口疮。用甘草二寸、白矾一块(如粟米大),同放口中细嚼,汁咽下。
  15、背疽。用甘草三两,捣碎,加大麦粉九两,共研细。滴入好醋少许和开水不许,做成饼子,热敷疽上。冷了再换。未成脓者可内消,已成脓者早熟破。体虚的人可加服黄芪粥。又方:甘草一两,微灸,捣碎,浸入一升水中,经过一夜,搅水使起泡,把泡撇掉,只饮甘草水。
  16、各种痈疽。用甘划三两,微灸,切细,浸入一半酒中;另取黑铅一片,熔汁投酒中,不久取出,反复九次。令病人饮此酒至醉,痈疽自渐愈。又方:甘草二斤,捶碎,水浸一夜,揉取浓汁,慢火熬成膏,收存罐中。每服一、二匙。此方名“国老膏”。消肿去毒,功效显著。
  17、初起乳痈。用灸甘草二钱,新汲水煎服。外咂乳头,免致阻塞。
  18、痘疮。用灸甘草、栝楼根等分,煎水服。
  19、阴部垂痈(生于肛门前后,初发如松子大,渐如莲子,渐红肿如桃子。成脓破口,便难治好)。用甘划一两、溪水一碗,以小火慢慢蘸水灸之。自早至午,至水尽为度。劈开检视,甘草中心已有水润即可。取出细锉,再放入两碗酒中煎成一碗。温服。两剂之后,病热好转,但须经二十天,肿痛才会消尽。
  20、阴部温痒。用甘草煎汤,一天洗三、五次。
  21、冻疮发裂。先用甘草汤洗过,然后用黄连、黄 、黄芩,共研为末,加水银粉、麻油调敷。
  22、汤火伤。用甘草煎蜜涂搽。


《主要成分》
  甘草:根及根茎含三萜类化合物甘草甜素(Glycyrrhizin),主要为甘草酸(Glycyrrhizic acid)的钾、钙盐,为干草的甜味成分。甘草酸水解后产生二分子葡萄糖醛酸和一分子18β-甘草次酸(18β-Glycyrrhetic acid)。尚含24-羟基甘草次酸(24-Hydroxyglycyzzhetec aced)。甘草甜素含量在5~11%,甘草次酸含量在3~7%。甘草尚含黄酮类化合物,主要有甘草甙(Liquiritin)、甘草甙元(Liquiritigenin)、异甘草甙(Iso-Liquiritin)、新甘草甙(Neo-Liquiritin)异甘草甙元(Iso-Liquiritigenin)、新异甘草甙(Neoisoliquiritin)等。还含β-谷甾醇等。
  胀果甘草:主要成分与甘草相似。还含甘草查耳酮I(Licochalcone I)。
  光果甘草:主要成分与甘草相似。还含去氧甘草次酸Ⅰ、Ⅱ(Deoxyglycyrrhetic acid Ⅰ、Ⅱ)、异甘草次酸(Liquiritic acid )及黄酮类化合物光果甘草甙(Liquiritoside)、光果甘草甙元(Liquiritogenine)、甘草查耳酮(Licochalcone)A.B等。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09-11-29 01:45 | 显示全部楼层
黄芪

《类 别》 根类

《英文名》 Milkvetch Root

《别 名》 绵黄芪。亦名戴糁、戴椹、 草、百本、王孙。(“芪”原作为“耆”)。

《来 源》 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Bge. var.mongholicus(Bge.)Hsiao的根。

《采制》 春、秋季采挖,除去泥土、须根及根头,晒至六七成干,理直扎捆后晒干。

《性 味》 根圆柱形,有的有分枝,上端较粗,略扭曲,长30~90cm,直径0.7~3.5cm。表面淡棕黄色至淡棕褐色,有不规则纵皱纹及横长皮孔,栓皮易剥落而露出黄白色皮部,有的可见网状纤维束。质坚韧,断面强纤维性。气微,味微甜,有豆腥味。性温,味甘。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上部有分枝。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12~18对;小叶片广椭圆形或椭圆形,下面被柔毛;托叶披针形。总状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密被短柔毛,具5萼齿;花冠黄色,旗瓣长圆状倒卵形,翼瓣及龙骨瓣均有长爪;雄蕊10,二体;子房有长柄。荚果膜质,半卵圆形,无毛。花期6~7月,果期7~9月。

《生长环境》 生于向阳草地及山坡。主产内蒙古、山西及黑龙江;现广为栽培。
《气味》(根)甘、微温、无毒。

《功能主治》 补气固表,托毒排脓,利尿,生肌。用于气虚乏力、久泻脱肛、自汗、水肿、子官脱垂、慢性肾炎蛋白尿、糖尿病、疮口久不愈合。
《附方》1、小便不通。用黄芪二钱,加水二碗,煎成一碗,温服。小儿减半。
  2、酒疸黄疾(醉后感寒,身上发赤、黑、黄斑)。用黄芪二两、木兰一两,共研细。每服少许。一天服三次,酒送下。
  3、白浊。用盐炒黄芪半两、茯苓一两,共研细。每服一钱。
  4、萎黄焦渴(每与痈疽发作,先后伴随)。用黄芪六两,一半生焙,一半加盐水在饭上蒸熟;另用甘草一两,也是一半生用,一半灸黄。二药共研细。每服二钱,一天两次。也可以煎服。此方名“黄芪六一汤”。
  5、老人便秘。用黄芪、陈皮各半两,研细。另用大麻子一合,捣烂,加水揉出浆汁,煎至半干,调入白蜜一匙,再煮过,把黄芪、陈皮末加入调匀服下。两服可通便。可以常服。
  6、 血。用黄芪、黄连,等分为末,加面糊做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丸。
  7、血淋少淋。用黄芪、人参,等分为末。另用萝卜四、五片,加蜜二两,稍稍灸过后,蘸药末吃下,以盐水送服。
  8、吐血。用黄芪二钱半、紫背浮萍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钱,姜蜜水送下。
  9、咳脓咳血,咽干(这是虚热,不可吃凉药)。用黄芪四两、甘草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二钱,热水送下。
  10、肺痈。用黄芪二两研细,每取二钱煎汤服。一天可服三、四次。
  11、甲疽(趾甲边红肉突出成疽)。用黄芪二两、 茹一两,醋浸一宿,加入猪油五合,微火煎成二合。去渣,取脂涂疮上。一天三次。
  12、胎动不安(腹痛,下黄汁)。用黄芪、芎 各一两,糯米一合,水一升,一起煮到半到。分次服下。
  13、阴汗湿痒。用黄芪酒炒后研细,切熟猪心蘸着吃,有效。


《化学成分》 含黄酮类成分毛蕊异黄酮(calycosin)、3- 羟基- 9,10- 二甲氧基紫檀烷,还含黄芪皂甙Ⅰ、Ⅴ、Ⅲ( astragalosideⅠ、Ⅴ、Ⅲ)。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09-11-29 01:47 | 显示全部楼层
人参

《释名》亦名黄参、血参、人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海腴、皱面还丹

《集解》五加科 (Araliaceae) 人参 Panax gineng C.A.Mey.的干燥根。栽培者称为园参,野生者称为山参。多于秋季采挖,洗净。园参经晒干或烘干,称为生晒参;经蒸制后烘干或晒干,称为红参;将支根及须根切下后经蒸制、干燥,称红参须。山参经晒干,称生晒山参。
《产地》 主产吉林、辽宁、黑龙江等省,山东、山西、河北、湖北等省亦有栽培。野生者已甚稀有。
《植物形态》生晒参:主根呈纺锤形或圆柱形,长3~15cm,直径1~2cm。表面灰黄色,上部或全体有疏浅断续的粗横纹及明显的纵皱,下部有支根2~3条,并着生多数细长的须根(全须生晒参),须根上常有不明显的细小疣状突起。在加工时亦有将支根下部连多数细长的须根切除(非全须生晒参)。根茎(俗称芦头)长1~4cm,直径0.3~1.3cm,多拘挛而弯曲,具不定根(俗称艼)和稀疏的凹窝状茎痕(俗称芦碗)。质较硬,断面淡黄白色,显粉性,形成层环纹棕黄色,皮部有黄棕色的点状树脂道及放射状裂隙。气香特异,味微苦、甘。
  红参:主根长3—10cm,表面红棕色,半透明,偶有不透明的暗褐色斑块,具纵沟、皱纹及细根痕。上部可见环纹,下部具2—3条支根。根茎长1~2cm,上有数个凹窝状茎痕,不定根均已切除。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样。气微香而特异,味甘微苦。
  红参须(红直须):是将切下的支根及须根经蒸制加工而成。表面红棕色,角质状,半透明。一般扎成小把。
  生晒山参:根茎(芦头)细长,上部具密集的茎痕(芦碗),不定根较粗。主根粗短,多具2个支根而呈人字叉开。表面灰黄色,上端有细密而深陷的环状横纹。支根下有多数细而长的支根及须根,须根上有明显的疣状突起(习称珍珠点)。
《主要成分》根含总皂甙约4%,是14种皂甙的混合物,分别称为人参皂甙(Ginsinoside)R0.Rα1.Rα2.Rb1.Rb2.Rb3.Rc.Rd.Re.Rf.R20-gluco-f.Rg1.Rg2.Rn1等。均为三萜皂甙。挥发油约含0.12%,油中成分有β-揽香烯(β-Elemene)、人参炔醇(Panaxynol)及多炔环氧物人参醇(Panaxydol)等。此外尚含多种低分子肽氨基酸、单糖、双糖、三聚糖、有机酸、B族维生素、维生素C. β-谷甾醇及其葡萄糖甙等。
《气味》(根)甘、微寒、无毒。
《功能主治》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用于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嬴,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3~9g。

《附方》1、阴亏阳绝之症(昏眩、自汗、痰鸣、脉大)。用人参十两细切,加水二十碗浸透,以桑柴火缓煎成膏。每服一至三碗。持续服至病愈。以方名“人参膏”。
  2、胸中痞坚,胁下逆气抢心。用人参、白术、干姜、甘草各三两,加水八升,煎至三升。每服一升,一天服三次。此方名“治中汤”(理中汤)。
  3、脾胃气虚,不思饮食。用人参一钱、白术二钱、茯苓一钱、灸甘草五分、姜三片、枣一枚,加水二杯,煎至一杯,饭前温服。此方名“四君子汤”(按:各药分量在此方中不再折扣)。
  4、开胃化痰。用人参二两(焙)、半夏五钱(姜汁浸后焙干),共研为末,和面揉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三十至五十丸,姜汤送下。饭后服。一天服三次。药中加陈皮五钱亦可。
  5、胃寒气满,饥不能食。用人参二钱、生附子半钱、生姜二钱,加水七合煎成二合,调入鸡蛋清一个,空心服下。
  6、胃虚恶习,或呕吐有痰。用人参一两,加水二碗,煎成一碗,再加竹沥一杯、姜汁三匙。温服。此方最宜老人。
  7、反胃(饮食入口即吐,病人衰弱无力)。用人参三两,切片,加水一升,煮成四合,热服。同时用人参汁加鸡蛋白、薤白(即头)煮粟米粥吃。
  8、妊妇腹痛吐酸,不能饮食。用人参、炮干姜,等分为末。加生地黄汁,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
  9、阳虚气喘,自汗盗汗,气短头晕。用人参五钱、熟附子一两,分为四帖。每帖以生姜十片,加月二碗,煎成一碗,温服。
  10、喘急欲绝。用人参末煎汤,每服一茶匙。一天服五至六次。
  11、产后发喘。用人参末一两;另有苏木二两,加水二碗,煎成一碗后,调参末内服。有特效。
  12、产后诸虚、发热、自汁。用人参、当归,等分为末;另以水三升,加猪腰子一个(切片),糯米半合,葱白二个,煮米至熟。取汁一碗,将人参、当归药末调入煎汤,饭前温服。
  13、产后大便不能,出血很多。用人参、麻子仁、枳壳(麦麸炒过),共研细,加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米汤送下。
  14、横生倒产。用人参末、乳香末各一我,丹砂五分,共研细,加鸡蛋白一个,生姜汁三匙,搅匀后冷服。有特效。
  15、怔忡自汗,心气不足。用人参、当归各半两,和阉猪腰子一对(切片)同煎,空心服。药渣焙干为末,以山药末作糊和药成丸,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枣汤送下。药中亦可加乳香二钱。
  16、肺虚久咳。用人参二两、鹿角胶(灸过)一两,共研为末,每服三钱。薄荷豉汤(如葱)送下。
  17、喘嗽咳血,脉弱无力。用人参末三钱,鸡蛋白调匀,清晨服下,服后即去枕仰卧。病不久者,一服可愈。久病者两服有效。以乌鸡蛋的蛋白调药。效果更佳。
  18、咳嗽吐血。用人参、黄芪、面粉各一两,百合五钱,共研为末,滴水做成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饭前服,茅根汤送下。又方:人参、乳香、丹砂,等分为末,加乌梅肉和成丸子,如弹子大,每天服一丸,开水送下。
  19、吐血下血,血如泉涌。用人参五钱(焙)、侧柏叶(先蒸后焙)、荆芥穗(烧存性)各五钱,共研为末。每取二钱加入面粉二钱中,以水调成稀糊吃下。
  20、鼻血不止。用人参、嫩柳枝,等分为末。每服一钱,日服三次。无柳枝可用莲子心代。
  21、阴虚尿血。用人参(焙)、黄芪(盐水灸),等分为末;另用红皮萝卜一枚,切成四片蜜灸,灸过再灸,以用尽二两蜂蜜为止。每服以萝卜一片蘸药末吃,盐开水送下。
  22、水渴。用人参末,蛋白调匀。每服一钱。一天服三、四次。又方:人参、栝楼根等分,生研为末,炼蜜和丸,如梧子大。每服百丸,饭前以麦门冬煎汤送下。一天服两次。此方名“玉壶丸”。又方:人参一两,甘草二两(雄猪胆汁浸后加灸),脑子半钱,共研为末,调蜜做成丸子,如芡子大。每次嚼一丸,冷开水送下。又方:人参一两,葛粉二两,共研为末。同时,在 猪汤一升中,加药三钱、蜜二两,慢火熬成膏子。每夜含咽一匙。三次见效。
  23、痢久晕厥,六脉沉香。用人参、附子各一两半,每次取半两,加生姜十片、丁香十五粒、粳米一撮,在水二碗中煎至一碗半,空心温服。
  24、禁口痢。用人参、莲肉各三钱,水煎成浓汤,一口一口细吞之。或加姜汁炒过黄连三钱同煎亦可。
  25、老人虚痢不止,不能饮食。用人参一两、鹿角一两、鹿角(去皮,炒过)五钱,共研为末,每服一茶匙,米汤调下。一天服三次。
  26、伤寒坏症(伤寒症或其他时疫,病久体弱,脉沉伏,不省人事)。用人参一两,加水二杯,煎至一杯,以井水浸冷后服下。不久,鼻梁出汗,既药有效。此方名“夺命散”(即“复脉汤”)。
  27、伤寒厥逆(身有微热,烦躁,六脉沉细)。用人参半两,水煮,调牛胆南星末二钱,热服。
  28、筋骨风痛。用人参四两,酒泡三天,取出晒干,与土茯苓一斤、山慈姑一两,共研为末,炼蜜和药为丸,如梧子大。每服一百丸,饭前服,米汤送下。
  29、小儿风 抽筋。用人参、蛤粉、丹砂,等分为末,加母猪血和成丸子,如绿豆大。每服五十丸,金银汤送下。一天服两次。
  30、小儿惊后眼斜。用人参、阿胶、糯米(炒成珠)各一钱,加水一碗,煎至七成,温服。一天服两次。
  31、蜈蚣、蜂虿螫伤。用人参末涂敷。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09-11-29 01:48 | 显示全部楼层
沙参

《释名》白参、知母、羊乳、羊婆奶、铃儿草、虎须、苦心。
《集解》
《气味》(根)苦、微寒、无毒。
《主治》1、肺热咳嗽。用沙参半两,水煎服。
  2、突然发疝(小腹及阴中绞痛,自法出,几欲死)。用沙参研细,每服一茶匙,酒送下。
  3、妇女白带。用沙参研细,每服二钱,米汤送下。
南沙参 (牙痛 )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09-11-29 01:50 | 显示全部楼层
荠苠

《释名》读如齐尼。亦名杏参、杏叶沙参、甜桔梗、白面根。苗名隐忍。
《集解》
《气味》(根)甘、寒、无毒。
《主治》1、强中、消渴(男子出精后,阴茎仍然坚挺,称为“强中”;如同时有多饮多便现象,即属“消渴”,能发痈疽)。用猪肾一个,黑大豆一升,加水一斗半,煮成一半。去渣留汁,再加荠 、石膏各三两,人参、茯苓、磁石、知母、葛根、黄芩、栝楼根、甘草各二两,同煮汁至三升。分三次服。此方名“石子荠 汤”。又方:荠 、大豆、茯苓、磁石、栝楼根、熟地黄、地骨皮、玄参、石斛、鹿茸各一两,人参、沉香各半两,共研细,加煮烂的猪肚子,捣匀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服,盐水送下。此方名“荠 丸”。
  2、疔疮肿毒。用生荠根捣汁内服,外用药渣敷疮。三次可愈。
  3、脸上黑泡。用荠、肉桂各一两,研细。每服一茶匙,醋汤送下。
  4、中钩吻毒(钩吻的叶子类似一种芹类,误采食后有生命危险)。用荠 八两,加水六升,煮成三升。每服五合,一天服五次。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09-11-29 01:52 | 显示全部楼层
桔梗

《类别》 根类
《英文名》 Balloonflower Root
《别名》 亦名白药、梗草、铃当花、白药、土人参
《来源》 为桔梗科植物桔梗Platycodon grandiflorum (Jacq.) A,DC. 的根。
《采制》 采制 春、秋季采挖,洗净,刮去或不刮去栓皮,晒干。
《性味》 (根)辛、微温、有小毒。李时珍认为:“当以苦、辛、平为”。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有白色乳汁。茎上部稍分枝,微被 白粉。茎中下部叶对生或轮生,上部叶互生,卵形或卵状披针形, 长2.5~6cm,宽1~2.5cm,边缘具不整齐锐锯齿,下面微被白粉。花大,花萼钟状,5裂;花冠阔钟状,先端5裂,紫蓝色或蓝白色;雄蕊5,花丝基部变宽,有短柔毛。蒴果倒卵形,成熟后顶端5瓣裂,具宿萼。花期7~9月,果期8~10月。
《生长环境》 生于山坡、草丛或沟旁。主产安徽、江苏、湖北、河南。
《主要成分》 含桔梗皂甙A,C,D2( platycodin A,C,D,D2), 远志皂甙D,D2(polyga-lacin D,D2),以及植物甾醇葡萄糖甙、氨基酸等。
《功能主治》宣肺,利咽,祛痰,排脓。用于咳嗽痰多、胸闷不畅,咽喉肿痛,支气管炎,肺脓疡,胸膜炎。
《附方》
1、胸满不痛。用桔梗、枳壳等分。煎水二杯,成一杯,温服。
  2、伤寒腹胀(阴阳不和)。用桔梗、半夏、陈皮各三钱,生姜五片,煎水二杯,成一杯服。此方名“桔梗半夏汤”。
  3、痰嗽喘急。用桔梗一两半,研细,用童便半升,煎成四合,去渣后温服。
  4、肺痈咳嗽(胸满振寒,脉数咽干,先吐臭痰,后吐臭脓)。用桔梗一两、甘草二两,加水三升,煮成一升,温服。吐出脓因时,是病渐愈之象。此方名“桔梗汤”。
  5、喉痹。用桔梗二两,水三升,煎成一升。一次服下。
  6、咽痛。先服甘草汤,如不愈,再服桔梗汤。
  7、口舌生疮。治法同上。
  8、虫牙肿痛。用桔梗、薏苡,等分为末,内服。
  9、骨槽风(牙龈肿痛)。用桔梗研细,与枣肉调成丸子,如皂角子大。裹棉内,上下牙咬住。常用荆芥煎汤嗽口。
  10、牙疳。用桔梗、茴香等分,略烧后研细敷患处。
  11、眼睛痛,眼发黑。用桔梗一斤、黑牵牛头三两,共研细,加蜜成丸,如梧子大。每服四十丸,温水送下。一天服二次。此方称“桔梗丸”。
  12、鼻血不止。用桔梗研细,加水调匀。每服一茶匙,一天服四次。药中加生犀牛角屑亦可。
  13、吐血下血。治法同上。
  14、打伤阏血。用桔梗末,每服少许,米汤送下。
  15、中蛊下血(下血如鸡肝色,大量排出,病热很险)。用桔梗研细,每服一茶匙,酒送下。一天服三次。初时须强灌。约七天之后,血止。可吃猪肝汤补身体。药中也可加犀角,用量与桔梗等分。
  16、怀孕中恶(心腹突然大痛)。用桔梗一两,锉细,加生姜三片。水一杯煎服。

《附注》 根长圆柱形或长纺捶形,稍扭曲,长6~20cm,直径 1~2cm表面淡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末去栓皮者),有扭转纵沟及横长皮孔斑痕,上部有横纹;顶端有较短的根茎,其上有半月 形茎痕。质脆,断面不平坦,形成层环棕色,皮部类白色,木部淡黄白色。昧微甜后苦。

《正讹》《神农本草经》只有桔梗而无荠 ,但记桔梗一名荠 。《名医别录》才认为这两个名称是不同的植物,因为它们的性味和功用都不相同。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09-11-29 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松

《释名》仙茆
《集解》生古松下,根色如荠 ,味似人参。
《气味》(根)甘、温、无毒。
《主治》长松一两五钱,熟地黄八钱,生地黄、黄芪(蜜灸)、陈皮各七钱,当归、厚朴、黄 各五钱,白芍药(煨)、人参、枳壳各四钱,苍术(米泔制)、半夏(制)、天门冬、麦门冬、砂仁、黄连各三钱,木香、蜀椒、胡桃仁各二钱,小红枣肉八个,老米一撮,灯心(五寸长)一百二十根。以上为一料,分成十剂收存。另取米五升,造酒一碗,煮一份药。经过一段时间后饮药酒。
已绑定手机
已实名认证
 楼主| 延章 发表于 2009-11-29 01:53 | 显示全部楼层
黄精

《释名》黄芝、戊已芝、菟竹、鹿竹、仙人余粮、救穷草、米铺、野生姜、重楼、鸡格、龙御、垂珠。
《集解》为百合科植物滇黄精Polygonatum kingianum Coll.et Hemsl.、黄精Polygonatum sibiricum Red.或多花黄精 Polygonatum cyrtonema Hua 的干燥根茎。按形状不同,习称“大黄精”、“鸡头黄精”、“姜形黄精”。春、秋二季采挖,除去须根,洗净,置沸水中略烫或蒸至透心,干燥。
《产地》滇黄精主产于贵州、广西、云南等省区。黄精主产于河北、内蒙古、陕西等省区。多花黄精主产于贵州、湖南、云南、安徽、浙江等省。
《植物形态》
  大黄精:呈肥厚肉质的结节块状,结节长可达10cm以上,宽3~6cm,厚2~3cm。表面淡黄色至黄棕色,具环节,有皱纹及须根痕,结节上侧茎痕呈圆盘状,圆周凹入,中部突出。质硬而韧,不易折断,端面角质,淡黄色至黄棕色。气微,味甜,嚼之有粘性。
  鸡头黄精: 呈结节状弯柱形,长3~10cm,直径0.5~1.5cm。结节长2~4cm,略呈圆锥形,常有分枝;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半透明,有纵皱纹,茎痕圆形,直径5~8mm。
  姜形黄精:呈长条结节块状,长短不等,常数个块状结节相连。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结节上侧有突出的圆盘状茎痕,直径0.8~1.5cm。
《气味》(根)甘、平、无毒。
《功能主治》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口干食少,肺虚燥咳,精血不足,内热消渴。
《附方》1、补肝明目。用黄精二斤、蔓菁子一斤,共同九蒸九晒,研为细末。每服二钱,米汤送下。常服有延年益寿的作用。
  2、大风癞疮(风邪入血,日久成癞,鼻坏色败)。用黄精去皮,洗净,取二斤晒干,放在米饭上蒸到饭熟时,把药保存好,经常服食。
  3、脾胃虚弱,体倦乏力。用黄精、枸杞子等分,捣碎作饼,晒干研细,炼蜜调药成丸,如梧子大。每服五十丸,开水送下。
《主要成分》根茎中含多糖成分及氨基酸等。多糖成分中有黄精多糖甲、乙、丙及三种低聚糖甲、乙、丙。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机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