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传统文化进课堂不能一进了之 要过好三道关

国学新闻| 文化论坛

2012-11-7 23:30| 發佈者: 济世| 查看: 2015| 評論: 0|來自: 光明网

摘要: 前不久,国内唯一传统文化教程――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北京正式发行。这是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学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组八年研究的成果,课题组希望通过这套教材将国学文化融入到中小 ...

前不久,国内唯一传统文化教程――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在北京正式发行。这是教育部“十一五”规划课题国学教育专项研究课题组八年研究的成果,课题组希望通过这套教材将国学文化融入到中小学教育中,探索中小学国学教育发展道路(11月5日《中国青年报》)。

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和血脉、是一个民族的精神记忆和心灵家园。时下,国学热在各地方兴未艾,诵读经典在青少年中蔚然成风,而人教版《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全国中小学实验教材》的发行,更是开启了一条传统文化进课堂的新路。

引导传统文化进课堂,将国学教育有机融入到中小学体系,无疑有助于广大学生系统地了解传统文化知识,培养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同时,作为德育教育和人格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教育的稳步推进,能够帮助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养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更值得称道的是,相关教材博采百家而不独尊一术,不设标准答案,鼓励尊重经典而不拘泥于名著,让孩子们通过发散性思维形成自己的思想,从而在传承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有所创新。

不过,传统文化进课堂不能一进了之。理想要想照进现实,还需做好相应的配套措施,扎扎实实过好三道关。

一是师资关。有了教材,还要面临谁来教课的现实问题。据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总课题组执行主任张健介绍,“教材需要老师具备儒、释、道、兵、医、艺六方面的修养,不但懂得儒家思想,佛家、道家文化,还要了解兵学、中医和传统艺术。”目前国内只有少数几家高校专门开设有国学专业,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屈指可数,还未必甘于屈尊中小学“副科教师”的角色。倘若直接把其他学科老师拉郎配,又难免走样为“历史课”“语文课”“品德课”。传统文化进课堂,必须解决师资问题,短期内需要各校指定专职人员,通过培训提高其业务水平和教育教学能力;从长远看,加快国学专业人才培养,通过优惠政策吸引其参与到传统文化教育中来乃必然趋势。

二是应试关。前些年,北京启动京剧进中小学课堂之时,就有论者质疑“进课堂不考试的京剧如何落地生根”。如今,传统文化进课堂面临同样的担忧。只学不考试固然有基于为学生减负考量的因素,但在应试教育的语境下,非高考考试科目的传统文化课程很可能遭遇到“讲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最终和其他副科一样,沦为给主科让路的陪衬。这显然有悖于我们的初衷。如何探索对传统文化进课堂的监督管理新机制,提高广大中小学校的重视程度,需要各级教育主管部门拿出大智慧。

三是实践关。日前举行的首届全国高校国学院院长论坛上,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院长纪宝成表达了对国学“虚热”的担忧。“国学热的勃兴,其意义无疑是积极正面的,但也难免存在急功近利的现象,唱高调、打幌子者,鱼龙混杂、泥沙俱下者不乏其人,导致国学‘虚热’。”时下,面对国学热,一些人存在认识上的误区,以为背一背古文诗赋、穿一穿唐装汉服,就是在弘扬国学。传统文化进课堂必须摆脱“庸俗化”“肤浅化”,避免流于形式,真正沁人心脾。老师不仅要传道授业更要解惑,引导学生运用传统文化中的智慧看待今日之人和事,进而养成“良好的行为规范、深邃的哲学思想、质朴的道德操守和高雅的审美情趣”,于传统文化受益终身。(张遇哲)


来源:光明网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