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姚远利收藏600余块匾额 提出“匾额学”概念 (1)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2-11-20 23:03| 發佈者: 南丘| 查看: 2240| 評論: 0|來自: 北京日报

摘要: 搞收藏的人往往都做过“捡漏”之梦,66岁的姚远利也不例外。但如今他做的“捡漏梦”,想捡起的不是角落里的真东西,而是不起眼的真思想。这一捡,已经捡去姚远利十几年时间,而且恐怕要把他的余生也捡去了。捡出来的 ...
搞收藏的人往往都做过“捡漏”之梦,66岁的姚远利也不例外。但如今他做的“捡漏梦”,想捡起的不是角落里的真东西,而是不起眼的真思想。这一捡,已经捡去姚远利十几年时间,而且恐怕要把他的余生也捡去了。捡出来的,便是他的“匾额学”之梦。 
  1.独上尖刀山
  如果把姚远利的人生分为几段的话,收藏匾额、办博物馆只是其中一小段而已,前后不过十几年,却几乎成为了他人生的最高潮部分。不过,这个爆发点的形成还得追溯至他前半生的积累。
  回忆往事时,老姚常说一句话:“人生是有轨迹的。”意指他如今的做事方式延续了自己过去几十年做事的思路。甚至,这还可以追根到他上小学时读的古典名著。无论是读《三国演义》,还是《水浒传》,老姚似乎对“正义”、“拔刀相助”等词语记忆犹深,他强调:“我很小的时候在脑子里就有一种观念――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
  这一点,在老姚的收藏生涯早期便有体现。他的收藏生涯于1990年代初开始。在专心研究匾额之前,老姚最爱的是古砚,尤其钟爱供文人把玩的瓷砚。那时很多人研究古砚的使用,老姚却认为这只是“拾古人的牙慧”,不能有所超越,所以他开始研究古砚的体系划分,这便是“前无古人”的。后来,他关于古砚体系划分的文章还被收录进了《新华文摘》。
  玩砚玩得正带劲儿的老姚却突然放弃了砚台,就像他一直开着一家“在行业里数得着”的企业,后来却突然开始办博物馆一样。
  这两者都有一个共同的原因:个人兴趣和文化价值。
  1998年在潘家园,老姚花了2700元,收了第一块匾――“选举孝廉方正”匾,为宣统元年(1909年)主持孝廉方正制科考试的官员黎殿元所立。一般的常识是,科举制在1905年就被废除了,而实际上被废的只是常科,选拔官吏还有一种模式,为制科,是根据皇帝特旨及国家对特殊人才的需要不定期而设,又持续了一段时间。老姚说,这块匾因涉及到科举制度结束后人才选拔的方式,所以较为难得。老姚因此灵光一闪,决定放弃古砚,专攻匾额,因为他觉得,这一方砚只能是文人雅士们的闲情雅趣,在文化含量和历史价值上远远低于匾额。
  收匾之初,老姚就遇到了第一个难题――如何定位匾额。当然,这个难题也是他自我设定的,不知有多少人糊里糊涂就开始了自己的收藏,只是因为听别人说这东西怎么怎么好。老姚则不会,他希望自己想好了再去收藏。后来的种种事实则表明,恰恰是这一点的独树一帜,使得老姚在收藏和研究匾额方面独辟蹊径。“匾额是一块块‘宝玉’,我究竟是用金线还是用麻线来穿它呢?”他首先就问自己。
  当时的背景是,古代悬挂在官府、庙堂、客厅的匾额,或者说曾经无处不在的匾额,已经在官方和民间体系中消失已久。只有在一些商店里,方可觅得匾额的踪迹。直到今天,有的匾额博物馆还只把它看做“民俗文化”。就像老姚曾去一次会议,遇到某省级博物馆馆长,递上自己的名片后,人家只是轻描淡写地说了一句:“匾额啊,民俗文化!”
  生性好学的老姚,想到了去占有最多的资料,用学术理论武装自己。因此,他扎进了古书堆里,想找出关于匾额的研究资料。
  然而,结果却令人失望,这方面的资料少得可怜。老姚曾到中国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想到图书馆找一找资料,没想到馆长给了他当头一棒:“从没见过有谁写过专门研究匾额的书!”
  老姚发现,因匾额不是建筑所必需的构件,也不是装饰品,在诸多古代建筑家著作中少有论及。而新一代建筑家对匾额印象淡漠,更是难以关注。此外,文博机构之中几乎无人专项研究匾额。故宫虽然出版过图文并茂的匾额图册,但却把匾额定为“宫廷建筑内外的装饰品”。
  伴随着对匾额价值的疑问,老姚边收边学,不知不觉中走上了一条匾额学术之路。而就在他越走越兴奋的同时,他不曾想到,这条无人走过的路,竟是如此荆棘遍布。
来源:北京日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