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重庆老地名30年来消失500个 专家称保护应理性(4)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2-11-23 18:10| 發佈者: 开元之治| 查看: 1997| 評論: 0|來自: 重庆日报

摘要: 老地名掌故 ◆老重庆的十七道门 重庆古城多城门,“开九门,闭八门,九八一十七道门”。据说,这十七道城门,是按照“九宫”、“八卦”之象而构筑的,以示“金城汤池”的寓意。至今,“朝天门”“临江门”“ ...

老地名掌故

◆老重庆的十七道门

重庆古城多城门,“开九门,闭八门,九八一十七道门”。据说,这十七道城门,是按照“九宫”、“八卦”之象而构筑的,以示“金城汤池”的寓意。至今,“朝天门”“临江门”“通远门”等依然朗朗上口。

◆千厮门

按照《重庆地名志》记载:千厮门在古重庆城北部偏东,明洪武初年在南宋故城旧址修砌,城门上书“千厮”字样。

据说,千厮门的得名源于《诗经・小雅・甫田》:“乃求千厮仓,万斯仓,黍稷稻粱,农夫之庆。报以介福,万寿无疆。”盖以当年城门内有贮存粮棉的千仓万仓而得名,是祈祷风调雨顺,丰收满仓之意,预祝农事丰收。

◆七牌坊

清朝时期,大坪一带是重庆到成都的驿道,当年被称为“东大路”,是出通远门后经两路口至成都的首个驿站所在地,官员送行都在这里。

在清同治七年(1868年)至宣统三年(1911年)间,这里陆续修建起5座节孝坊、1座百岁坊和1座乐施坊,七牌坊因此得名。

在七牌坊附近不到百米的石板街道两旁,曾经耸立着清道光年间到民国初年的20多块巨型石碑,成为曾经繁华驿站的唯一实物见证,是主城区内最大规模的碑林。碑刻主要内容涉及德政、忠孝、贞节等。碑文从不同侧面反映出了当时社会的风土人情、文化、艺术等风貌,具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然而,随着城市的改造和道路的拓展,七牌坊的石碑已散落各处,“七牌坊”这一老地名,也已成了历史烟云。

◆以数字取名的街巷

一牌坊(现解东路)、二府衙、三圣殿(现凯旋路)、四方街(现太平门)、五福宫(现金汤街)、六楞碑(现八一路)、七星坎(现临江路)、八蜡庙(现曹家巷)、九尺坎、十八梯、百子巷、千厮门、万寿宫(现陕西路)。

◆以方位取名的街巷

天官府、地母亭、上黉学巷、下回水沟、左营街(现新华路)、中大街(现解东路)、右营守备署(现凤凰台)、西三前街、西三后街、大阳沟、小什字、东升楼、西三街、南纪门、北区干路(现沧白、临江路)。

◆以五行取名的街巷

金沙岗(现节约街)、木货街(现较场口)、水巷子、火药局街、石门坎。

记者 陈维灯


来源:重庆日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