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五成受访者感恩节不感恩 专家:中国人更强调报恩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2-11-27 22:46| 發佈者: 真衣| 查看: 1489| 評論: 0|來自: 潇湘晨报

摘要: 时针已走过晚上10点,马明远最终还是抓起电话,拨通了家里的号码。    “这段时间还好吧?”这是他问候父母的惯用语。母亲照旧回答:“还好啊。”   几分钟后,话筒传到父亲手里,父子俩一阵寒暄。末了,马 ...
时针已走过晚上10点,马明远最终还是抓起电话,拨通了家里的号码。 
  “这段时间还好吧?”这是他问候父母的惯用语。母亲照旧回答:“还好啊。”
  几分钟后,话筒传到父亲手里,父子俩一阵寒暄。末了,马明远除了照常的那句“保重身体”,还加了句“谢谢你们”。
  这天是11月22日,西方传统的感恩节。在马明远就读的湖南师范大学校园里,也冒出不少有节庆色彩的元素。校园广播里,女主播用温柔的声音问:“今天,你会不会向最想感恩的人表达情意呢?” 
  上周,潇湘晨报联合大湘网进行调查,共有632人参与,其中,46.52%受访者选择在这天有所表示。父母成了感恩频率最高的对象,高达80.54%,其次是配偶、朋友……排名大致与情感的亲疏程度相吻合。
  记者袁树勋
  59.25%“不感恩”受访者认为尽在不言中
  一个来自中国西部山村的大学生,在西方节日给在家务农的父母打个电话,用乡音说声“谢谢”。在马明远看来,这并不是一件顺其自然的事情。
  他差点就放弃了,“感觉有点不好意思。”
  那些没有在感恩节里有所行动的受访者中,11.94%的人也是出于这个原因。
  这一天,长沙女孩谢琪也很平淡地度过了。她是在知识分子家庭中长大的女孩,与父母交流亲密,“可一起打游戏一块刷微博的那种”,更不用说和同龄的朋友。
  她在感恩节里无所表示的原因是,“对这个节日不感冒”。有25.76%的受访者选择了和她同样的理由。
  谢琪比较看重的是春节、重阳节这类中国传统节日,“发个短信、打个电话、送点礼物,即使你不说‘感谢’,对方也能理解这份情谊。”
  除了上述二者,“感恩节里不感恩”的理由还有,“认为一切尽在不言中(59.25%)”、“没有时间(2.35%)”、“嫌麻烦”(0.70%)。
  那些在感恩节有所表示的受访者,通常会用什么方式传递感恩之情呢?
  10.75%受访者选择送礼物表心意。感恩节前,各大商家也借此打出促销牌。这一天,各大商场、娱乐场所、电影院、餐厅虽不及圣诞节、情人节那般热闹,但同样人满为患。情侣们忙着约会,交通干道车水马龙。网友戏谑:在中国,不管过什么节,最终都会变成两个节日,一个是购物节,另一个情人节。
  22.31%受访者选择了“直接向对方说”。还有34.28%受访者选择了一种含蓄的办法,把情意记在心里,找机会为对方做些事情。
  发短信是个省事又见效的办法,有18.05%的人选择了它。
  感恩节这天,长沙某公司职员张晓崎给手机通讯录里所有的亲朋好友都发送了信息。对象不同,内容也不同,给朋友的是“感谢陪伴”,给长辈的是“感谢关照”,给老师的是“感谢教导”。
  对于那些给予过特殊帮助的人,张晓崎把短信编得精致而深情,“有些话平常说起来怪怪的,借这个日子正好。”
  58.70%受访者表示“施恩后不图回报”
  去年春天,张晓崎作为一个志愿者组织的代表去广西一家小学资助贫困学生。学校搞了一个隆重的受捐仪式,操场上,受助的孩子站成一排,聆听教育局领导和捐助者代表发言。
  “那些孩子半低着头,目光躲闪,不像是受了恩惠,倒像是受了委屈。”当时,张晓崎想到“受助者的尊严”。
  仪式后,校领导建议受助孩子每半年给捐助方写一封感谢信,张晓崎连忙拒绝了这个好意。
  “不是反对知恩图报,只是不希望以这种僵硬的方式。”张晓崎和她的志愿者同伴们都信奉一个观点,“当下感恩文化缺失的一个元凶,就是这个社会长期以来习惯了消费受恩者,将其形象反复‘展览’,让受恩者背上心理负担,甚至产生冷漠心理。”
  “知恩图报是美德,施恩不图报也是美德。”她借用了一句俗语。
  面对类似情况,公众又会如何选择?当施恩于陌生人时,本次调查中,58.70%受访者表示“不图报”。
  期待对方感恩的受访者中,30.24%的人只需对方“内心感恩”,31.35%的人只希望对方“今后尽可能回报社会”即可。
  而31.13%的受访者,希望对方用语言表达感谢。希望获得对方的物质等“实惠回报”的受访者,仅占7.28%。
  当然,“施恩图报”的心理预期,会随着双方关系的密切程度而变化。人们帮助至亲和帮助陌生人,要求前者报恩的意愿会低于后者。
  那些期望对方报恩的受访者,面对其所帮助的亲朋好友,又期待怎样的回报呢?调查显示,“今后在情感上与我更贴近”(22.32%)、“内心感恩”(21.21%)、语言感恩(19.64%)分列前三位,而倒数一、二位则是“今后尽量按我的意愿去行事”(2.01%)、“物质感恩”(6.47%)。
  “中国人更重私人关系,轻社会意识”
  华中科技大学肃通博士今年在北美待了大半年。他认为,感恩节在当地不仅是举家团聚的日子,也是一个帮助穷人、行善的日子。感恩并不限于自己与家人,而是面向整个社会。人们平时相互交往,就是去商店买东西也一定不会忘了说“Thankyou!”家人间也充满礼貌用语,这并不是客气,而是出于感恩的心态。走在路上,有时候陌生人也会热情地跟你打招呼。人们都在充分享用着上帝赐予的礼物。
  肃通博士认为,中国人也不是不讲感恩,但我们的感恩更强调的是“报恩”,有取才有予。我们的节日里,大家虽然记得家人,却不会想到去帮助不相干的人,人和人的交往也很少听到说“谢谢”。越是熟悉的人之间好像越是如此。像子女对父母就很难开这样的口,仿佛这样做就是“见外”。正因为大家把别人、把社会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视为理所当然,所以在我们的社会里,才会出现一些匪夷所思的怪现状:已是成年人的大学生入学时,父母还要像保姆一样陪着,甚至露宿操场;街头被撞的老人被别人扶起的时候,不是感激对方,而是借机敲诈……
  就感恩文化而言,中国人更重私人关系,而西方人的感恩对象却更抽象,社会意识更浓厚。中国人个人其实都不差,但是与西方人相比公德心更缺乏。西方人的节日我们无需照搬,但是充满感恩的心态我们却不能不具备。
来源:潇湘晨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