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海军发展至今,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而“以海为家、以舰为家”则是几代海军人共同的信仰与追求 一支海军要建好,需要两个条件:国家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军队自身懂得把握现代化的机遇 当辗转于大江南北、孜孜寻觅被历史尘封的记忆线索、试图从每一处可能的缝隙中接近历史的真相时,他们的工作史无前例。 当用手掌触摸到那些刻满历史记忆、阅尽人世沧桑的古砖墙,他们唯一感受到的是穿越时空与历史对话时发自内心的感动与喜悦。 “八一”前夕,学苑出版社隆重推出海军政治部文艺创作室主任黄传会和创作员舟欲行“十年磨一剑”的长篇纪实文学《中国海军三部曲》(包括《龙旗――清末北洋海军纪实》、《逆海――中华民国海军纪实》、《雄风――中国人民海军纪实》,下称《三部曲》)。 这套书也是新闻出版总署“纪念建军80周年重点图书”。“一套沉甸甸的书”,首发式上,海军官兵捧着来之不易的“自己的历史”,自豪与喜悦溢于言表。 《三部曲》通过大量史料和图片翔实介绍了中国海军100多年来建设、发展和斗争的历史,生动描绘了李鸿章、左宗棠、丁汝昌、邓世昌、萨镇冰、陈绍宽、陈季良、林遵及人民海军将领等近百个人物形象。 关注历史中人物的命运 中国海军的建立要追溯到洋务运动海防筹议时期,“一部海军史实际上也是晚清以来中国社会历史的缩影。”在黄传会看来,史学家更重视对宏观历史事件的描述,而“文学家更关注笔下人物的命运”。“过去总是从宏观入手写史,《史记》中关注人物命运、竭力展示人物性格的‘史记传统’渐被遗忘。”舟欲行说。 关注人物命运,使作者的足迹遍及每一个可能隐藏着历史真相的角落。在丁汝昌的家乡,他们找到当事人描述1958年扒丁坟时的情景:被认定藏有金银珠宝的北洋水师提督墓穴,内里竟空空如也。人们把棺材板拆开做了板凳,却将尸体抛掷近旁的水塘。那时,作者甚至亲自下水,试图寻到些“蛛丝马迹”。 除了挖掘这些“鲜活”,也“决不能简单地给人物盖棺论定”。描写李鸿章兵败后被人搀扶走进贤良寺的段落,深刻的理解与同情流淌在字里行间:“个人无法左右一个时代或一场战争,他的很多行为不能只归结于个人原因”。在黄传会眼中,“李鸿章是个极复杂的人物,不能简单地用二分法判定。” 甚至,对“无名小卒”的命运,他们也从未放弃过关注。辛亥革命后,一群当时参与起义的人莫名消失,“不把他们的命运及归宿弄清楚,就无法解释历史。”经多方追踪,他们终于找到其中曾是秋瑾义弟的一位,进而寻访到几乎所有的人。 “史学家关注人物做了什么,而我们更关注这件事与他性格的养成、历史身份间的关系。”舟欲行认为,关注人物命运,就要“从最细微处入手,分析人物为什么在特定时刻做出特定选择,而这些可能更接近历史真相”。 面对历史,不只有批判和歌颂 到底,什么是历史的真相? 采访中,辗转的艰辛倒在其次,每个人靠记忆口述的历史都可能不一样,这才最令作者们困惑。“同样的事件,不同的人回忆起来,可能时间地点都不一样。”舟欲行举例说:“对当年的广州‘夺舰’事件,不同人的回忆千差万别。只好联系当事人的身份和立场对各家说法做比照。” 这一“历史再现”的过程相当艰苦:时间编目、为人物做小传、画社会关系图,进而分析采访对象的言说可信度有多大。 萨镇冰,北洋水师将领。非满非汉的身份使他与晚清贵族和汉人保持着距离,也令他获得客观审慎的眼光。在民族危亡时,他始终坚持“国家只有一个,海军只有一支,决不能分裂”。 从他身上,舟欲行总结出:“有距离就有审视,而有审视就有批判。”面对历史,作家同样需要客观冷静的态度,对当下“这一段”,也要贯穿清醒的认识,但不意味着:要明确“点评”。 “文学中可以体现作者的情感和价值判断,但不需要像史学家那样说出一个明确的结论”,在舟欲行看来,“面对历史,不只有批判和歌颂,还有展示。要展示历史的‘多种可能性’,把历史的多重面貌、多种解读方式展示给读者。” “八六”海战后,国民党海军军官王蕴山被我军俘获,释放后被安排与留在大陆、久未谋面的母亲见面。涕泪纵横的他只说了一句:“四九年我离开大陆,万万没想到会以这样的方式与我母亲见面,战争的胜负已不重要。” 海峡两岸,无论政治或亲情,都无法被人为地隔断。关注个体“生命悲欢”,从人性的角度理解战争,这才是作者要展示的历史。 对待历史,最公正的态度也许就是留与后人评说。正如书中写道:“历史的有趣,不在于怎样诉说,而在于怎样倾听。” 国运昌,则军事盛 “百年海军史是‘沉重’的。”舟欲行介绍说,那些经历了惨烈海战的将士,他们的后代甚至不愿意提及过往。 而“我们要忍痛把历史的伤疤重新揭开、剖析,回想这个过程都无比沉重”。黄传会说。但对于“自己的历史”,他们始终有割舍不断的情结,有一份追忆的冲动。 1969年入伍的黄传会曾在福建前线服役八年,舟欲行此前也一直服役于舰艇部队。他们笑道:“这套书也只有我们能写,军人能更好地读懂军人的命运、体会每次海战中的生死悲欢。” 人民海军发展至今,国际化程度大大提高。采访中,作者总是被不同时代的海军精神感动,而“以海为家、以舰为家”则是几代海军人共同的信仰与追求。 “这几年国家投入大量经费建设海军,海军迎来了最佳发展时机。”国运昌,军队才能强大,这一点,黄传会深有体会。“在没有战争的情况下坚持每天操练,这是和平年代军人的奉献。好比一位士兵看守仓库,退伍时却发现仓库是空的,但这同样是奉献。” 如果一定要为历史总结出什么,舟欲行真诚地说:“一支海军要建好,需要两个条件:国家实力的提高和军队自身懂得把握现代化的机遇。” “历史没有尾声”,面对这百万字的厚重书卷,两位作者感到,思考中国海军历史与命运的课题同样远未结束。 (钱密林 张彦武)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