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9月30日晚,宛平城边,卢沟晓月中秋文化旅游节晚会现场。晚会,已经成为了卢沟桥文化旅游区核心的品牌活动之一。
本报记者 许亚群 文/图 冬日里的卢沟桥别有一番韵味。 宛平、晓月二湖虽已结冰,却扔掩盖不住“燕京八景”的名贵之气。凭湖远眺,对岸的平汉铁路大桥依稀可见。雾霭茫茫中,脑海中不禁浮现起29军当年浴血激战的壮烈场面。 “宛平古城卫京都,卢沟抗战显精忠。”宛平城和卢沟桥,自古以来就是一体化存在的。然而相比之下,城的“名气”则略逊于桥。殊不知,宛平城是卢沟桥的根,卢沟桥是宛平城的魂,两者血脉相连,牢不可分。今日的宛平城虽几经修缮,仍基本保有着往昔的原貌。巍然屹立的城楼、横贯东西的主干道、方方正正的四合院、城墙上斑驳的弹痕……漫步宛平城中,仿佛每一个角落都在向来访者诉说着昨天的故事。 千年回望― 卢沟桥建成于金昌宗明昌三年(1192年),后经明、清两朝各重建过一次。游览今日之桥不难发现,纵然桥上数百只石狮风格类似,但其新旧程度却有所差别,原因就是它凝聚了金、明、清三代乃至新中国成立后现代工匠的共同心血。 1937年7月7日晚,侵华日军华北驻屯军第1联队借口一名士兵失踪,提出进入宛平城内搜查。当即受到我宛平守军29军37师219团的严辞拒绝。凌晨5时,日军突然发动炮击,并向宛平城、卢沟桥一带发起全线进攻。219团团长吉星文率部奋起抵抗,打响了全面抗战的第一枪。卢沟桥抗战持续了21天,后期日军逐渐增兵至2万余人,29军终因武器装备较差、孤立无援被迫撤退。7月29日、30日,北平、天津先后沦陷。 1949年,北平和平解放,使宛平城和卢沟桥这对“苦难兄弟”终于走出战争浩劫。1961年,“两兄弟”被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因卢沟桥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新中国成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它仍未能从咽喉要道这个岗位上“退役”。1967年,为更好地让车辆、行人通行,卢沟桥被铺上了柏油、加宽了桥面。4年后,为分担交通压力,卢沟桥旁又被增筑了一座“新桥”,但老卢沟桥并未因此而被保护起来,仍然承担着交通的职能。宛平城受到的关注就更少了,新中国成立后,它几乎只是一处普通的老住宅区罢了。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北京市政府逐渐开始重视卢沟桥的保护。1986年,卢沟桥历史文物修复委员会成立,随即,政府斥资355万元,拆除了当年铺设的柏油路和加宽的步道,恢复了古桥的原貌,并对卢沟桥、宛平城进行了全面的整固、修缮。同时禁止卢沟桥通车,将交运任务全部移交至卢沟新桥和而后修建的京石高速公路。卢沟桥和宛平城,自此才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被保护文物”。 “桥东宛平城,桥西像个村。”多年来,政府也对卢沟桥给予了不少“特别关照”: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进驻宛平城,中国人民抗日战争雕塑园、石鼓园的建成,卢沟桥夜景照明工程的改建……但对于如何将这些历史、文化资源进一步挖掘利用,使得卢沟桥的文化价值充分发挥出来,尚无更深入的探索,而永定河对岸(桥西)更是至今仍处于对未来建设发展的迷茫之中。 多年来探路无果― 梁大妈是宛平城地区的老居民了,一直以来,她都为自己至今还有“城里人”的身份而感到自豪。但谈到近20多年的变化,梁大妈不禁流露出惋惜之情:“这些年城里前前后后搞了不少活动,但是没有一个能真正火起来的。我能感觉到他们一直挺努力,可最终往往事与愿违啊。” 2005年,宛平城内中央大道被改建为“明清仿古一条街”,诸多商家、店铺随即开张。“咱当初设想得可好了:想来个‘东有潘家园、西有宛平城’。可是看现在呢?甭提了。”北京泥人张传承人张铁成感叹地说。这几年,街上的店铺来了一批,又走了一批。而今天,除了泥人张、王麻子刀剪这两家“老字号”还坚守在这里之外,只剩下了几家主营奇石的店铺,而生意也颇为冷清。 梁大妈也有同样的感慨:“2005年是第一次搞庙会,那个热闹啊,人山人海的。可后来发现,只有那两天是这样。”在她眼中,卢沟桥就代表着老北京,要名望有名望,要文化有文化,可不知道为什么“人气”就是上不来。 “目前卢沟桥、宛平城每年客流量大致50万人次,而中秋时段(以往的庙会期间)就占到了15万人次。比较理想的状况应该是在每年300万人次左右。”卢沟桥文化旅游区社教部部长陈虎翼告诉记者。人气问题,已经成为了制约两地发展的关键之所在。 “宣传保护姑且尚可,开发利用稍嫌不足。”卢沟桥文化旅游区副主任王广华用这句话总结了卢沟桥这些年的发展。王广华表示,卢沟桥手里有三张“文化牌”:文化遗产、红色旅游、创意产业集聚,普通百姓了解卢沟桥往往只是通过前两张。“说心里话,从红色旅游和宣传保护角度来看,卢沟桥做得还算不错了。”王广华说,“然而,卢沟桥要火,宛平城要活。都最终得依靠创意产业集聚的带动。” 这些年,王广华一直在思考的是:制约当地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因素究竟何在?而卢沟桥未来的发展,又应该怎么定位? “多龙治水”怎成大事? 对于卢沟桥而言,水的问题由来已久。从早年的“黄沙之河”到今日的“三湖蓄水”,问题已经得到了不少的改善。然而,对于永定河几个湖的“自主权”,卢沟桥文化旅游区管理委员会始终没有取得。“宛平、晓月湖归丰台区水务局管,周边绿地归丰台区绿化局管,甚至连宛平城的东门都不归我们管。”陈虎翼说,“卢沟桥文化旅游区整体面积共13平方公里,如果管理体制得不到进一步理顺,会给接下来的整改工作带来诸多不便。” 不仅如此,卢沟桥地区的人口构成也很复杂。宛平城内及卢沟桥西的“村子”里,归属卢沟桥乡的农民和归属宛平办事处的城镇居民经常混杂于一起。此外,在宛平城中的抗日战争纪念馆归北京市管、中国盲文出版社又归国家管……“集中力量才好办大事。早先,咱卢沟桥是和八达岭、十三陵这些地方受到一样的政策待遇的。它们现今早都已经实现了‘一龙治水’。不可否认,这种‘多龙治水’的管理体制一定程度上阻碍了卢沟桥的发展。”王广华说。 财力不足成掣肘 每到下午3点,宛平城内的中央大街就热闹了起来,因为城里的卢沟桥第一小学放学了。小学旁边,坐落着丰台区交管局卢沟桥执法大队办公区。前来办事、接孩子的车辆出出进进,使得原本就不甚宽阔的城内中央大街显得异常拥堵。“要想真正把宛平城、卢沟桥的特色文化搞起来,这些机构的存在会不会对发展产生影响?”王广华一直在思考。 “未来无论是繁荣文化创意产业还是旅游产业,城内大街和城墙之间夹着的诸多胡同、民宅肯定都需要改造。”卢沟桥文化旅游区建设部部长石磊表示。他认为,四合院、胡同这些凸显老北京特色文化的东西都有其保存的意义。如何更好地开发、利用这些资源则成为了一大难点。“无论是胡同整合还是市政建设,每一项基础设施的修缮都需要投入一定经费。财力不足是当前制约我们发展的根本。”石磊说。 对未来仍有憧憬 “我就不信,明清仿古一条街真火不起来?”王广华不甘心。在他心里,对仿古一条街的未来发展有着明确设想,“关键还是要找准定位,未来这条街应该有两个特色,一是体现老北京传统文化的商铺集聚区,另一个应该是中国非遗产品的集中展示区。” “以手工艺产品为代表的传统文化及非遗产品很难自发地形成集聚效应,它们的市场竞争力较差也是不争的事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研究基地副主任陈少峰说。事实正如陈少峰所言,早在2005年文化街建立时,已有一批符合王广华设想的店铺开张了。但后来都纷纷因为经营不善而难以为继。保护与利用之间是否有结点?民俗和产业两者怎样能契合?这些都是卢沟桥要想继续发展所面临的挑战。 2009年,宛平城内挂满了照片,一个京城里的平遥仿佛就在眼前。然而遗憾的是,摄影节因后期经费不足在第二年没有继续举办。“即使经费充足,下一步究竟该建什么、做什么?宛平城、卢沟桥一线是否应该形成属于自己的产业链?”石磊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宛平城和卢沟桥,难道真的就此要成为一座“被埋没的文化金矿”? 新筹谋带来希望― 2010年之后的卢沟桥发生了两件“大事”。 第一件事,卢沟桥成功地申报并获批成为了北京市级“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打开项目申报书,仿佛走进了一幅如诗如梦般的“水上画卷”:卢沟千秋古渡口、亲水特色的商务酒店及剧场、独具风情的剧场和酒吧一条街、西南角的大型摩天轮……人们来到这里,可以远离浮华与喧嚣,享受独有的城中水上休闲时光,得到心灵的放松与净化。饱受人气低迷困扰的宛平城,也因此被带动了起来,老北京特色传统民俗文化得到了越来越多人的关注,而宛平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作用也将得到更为充分的发挥。 第二件事,以往每年中秋时段的庙会、文化节正式“改版升级”为“卢沟晓月中秋旅游主题文化节”。如果说第一件事还仅仅停留在纸面设想,那么这件事经历了2年,甚至5年、8年的探索实践,俨然已经成为了卢沟桥、丰台区乃至整个北京的一张亮丽名片。2012年的卢沟晓月中秋旅游文化节持续了17天,以卢沟桥旅游文化区为核心,辐射范围涵盖了丰台最著名的八大景区,设置了11项丰富多彩的旅游活动。9月30日当晚的《天涯共此时――2012年卢沟晓月中秋晚会》更是将文化节推到了高潮。该晚会由北京电视台携手香港亚洲电视公司、澳门广播电视公司、台湾中天电视公司共同打造,谢霆锋、刘若英、李玉刚等两岸四地明星鼎力加盟,仿佛在向北京乃至全国人民宣告:古老的卢沟文化也可以很时尚。 随着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申报的成功和卢沟晓月中秋文化节的愈发红火,丰台人似乎为卢沟桥未来的发展找到了努力方向。近年来,丰台区委、区政府对卢沟桥旅游文化区的关注力度越来越大。2012年的北京文化创意产业博览会上,丰台的展区格外引人关注。“卢沟桥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板块成为了仅次于园博会板块的第二大亮点。在丰台区委宣传部的文件里,卢沟桥的“中秋文化”也仅次于“戏曲文化”,位列丰台未来即将重点打造的特色文化板块第二位。 卢沟桥的春天,或许就此来临。 专家把脉卢沟桥地区文化产业发展 解惑一:产业一旦红火,会不会不利于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 中国传媒大学文化发展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齐勇锋: 中国是一个文化大国,但不是文化强国。其中最大的问题就是缺乏将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生产力的有效手段。在卢沟桥设立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使之与爱国主义教育、文化遗产保护紧密结合,就是在实现从文化资源向文化生产力的探索,具有十分积极的意义。只要在后期开发过程中突出文化特色,打造文化品牌,始终紧密联系其文化内涵,那么就是成功的。 点评: 长期以来,卢沟桥一直重视保护,淡化开发,才造成了今日相对冷清尴尬之局面。历史文化遗产,尤其是抗战文化遗产的最大价值就是在于对后人的启迪、教育意义。而只有获得后人的广泛关注,才能深化其教育意义,增添其社会价值。产业红火,势必会带动卢沟桥地区的人气兴旺,而这对更多于历史不感兴趣、不了解历史但却前来消费的人而言,就多了一次学习的机会。 解惑二:节日过后,人气怎样才能延续? 丰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韩骏伟: 卢沟晓月中秋旅游文化节的红火为我们提供了发展思路,今后对卢沟桥区域的文化开发要进一步深化。最显著的特点是突破以往侧重组织单一文化活动的局限性,强化并引导一切具有文化底蕴、文化价值、文化内涵、文化特色的产品、服务之创造开发。比如中秋旅游文化节不应该只盯着中秋前后的那几天,而是要研究如何从“中秋文化”这一概念中衍生出相关的产业链。只有这种发展模式,才能使卢沟桥文化焕发长久生命力。 点评: 中秋时节虽然只有几日,但中秋文化却影响深远。如果紧紧抓住这些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特色来生产文化产品、提供文化服务、促进文化消费,那节日期间的热度自然可以延续。在1月20日召开的第十二届北京市政协第一次全体会议上,九三学社北京市委秘书长刘永泰就提出了“卢沟桥应深入开发桥梁文化,建立桥梁博物馆和主题公园”的观点,这和中秋文化的思路是一致的。除此之外,永定河水文化、渡口文化、长辛店古镇文化等特色文化在未来都是值得深入挖掘的。 解惑三:目前略显萧条的尴尬如何破局? 丰台区委宣传部副部长韩骏伟: 今年5月,北京园博会就要开幕了。借此机会,以卢沟桥、宛平城为核心的“永定河文化生态新区”规划建设也将步入一个新的阶段。园博会之后,永定河文化生态新区内的诸多场所要重新设计、规划、招商、开发。主要手段是政府引领,引导社会相关资本进入。目前,具体方案已初步成形。 点评: 长期以来,宛平城和卢沟桥一直处于“单打独斗”的局面,因此发展效果不甚理想。同时,丰台区也因经济水平相对落后而“无暇兼顾”。近年来,随着丰台区整体经济发展的逐渐走强,文化产业的日趋繁荣,卢沟桥文化旅游区也势必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有了政府助力,前景不可限量。 记者手记 很小的时候,记者就与卢沟桥结下了不解之缘。第一次知道卢沟桥是因为语文课文《卢沟桥的狮子》,而当时的电影《七七事变》又是一部令记者感到强烈震撼的抗战电影。也许是个人偏好所致,日后所涉猎的诸多影视、文学作品中,卢沟桥的“露脸”次数日益增加。这也使得记者到实地探访的欲望愈发之强烈。 深冬时节,记者来到这自年少就心驰神往之地。然而,当目睹宛平城之萧条及卢沟桥之冷清的时候,心中不免泛起酸楚之意。 后经思考,这现象倒也合乎常理。记者本人对历史颇感兴趣,也抱有爱国之志。纵使如此,也因种种缘由耽搁甚久,至今才辗转来到这里。正如王广华所言:“如果这里什么都没有,谁又愿意大老远跑来?就是为了用不到两个小时的时间来看看城,看看桥?”更何况,在未被充分开发的抗战文化遗产中,卢沟桥的游客总量和受关注程度还算很高的了。 随着国家对文化产业的大力扶持振兴,沉寂了多年的卢沟桥文化金矿终于等到了被开采之时。据了解,丰台区日后的一个重要发展定位是:“构建北京最适合生活、居住的区域”,那么我们有理由期待,以休闲、旅游、生态、人文为主题的卢沟桥文化旅游区会继园博会之后,再次成为丰台地区耀眼的明星。 抗战精神永垂不朽,卢沟文化源远流长。希望未来的卢沟桥和宛平城,带给我们的景象和思绪远不仅仅是一座城、一座桥。 流逝的是时间,不是历史。伫立于今日之卢沟桥上,感慨良多。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只有居安思危的民族才能不断自强。每一个炎黄子孙,都理当踏上宛平城、卢沟桥这片英雄的土地来了解这段历史,领略我华夏先祖之英雄气魄,缅怀抗日战争中牺牲的先烈们。 临别之时,正是日薄西山时分,放眼望去,宛平城和卢沟桥在暮色里更显苍凉,记者为之动容,这正是: 几朝兴衰梦方醒,宛平风雨鉴春秋。 山河洗礼魂犹在,铁血丹心一卢沟。 硝烟已随风雨去,雄狮依旧立桥头。 园博东风乘势起,碧波晓月美神州。 来源:中国文化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