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实体书店成为各地“两会”关注的一个话题,它是城市的文化符号,也是城市的“精神绿地”。近年来,电子商务的浪潮蚕食着实体书店的生存空间。怎样守住实体书店的这片绿地?怎样对实体书店进行有效的、符合市场规律的扶持?近日,财政部文资办和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联合召开“实体书店发展座谈会”,邀请相关人士共同研究实体书店的经营和发展。本版特整理相关内容,以飨读者。
去年“两会”期间,当一些政协委员和人大代表提出实体书店经营困难的问题时,立即得到了社会的热烈响应,因为它勾起了读书人的群体记忆,更关乎城市的文化情怀。 倘佯在书架中,仿佛书海拾贝,抽出自己感兴趣的书,翻翻看看,喜欢的就买下;更多的人则是站在书架旁驻足翻看,浑然不知时光流逝,最后即使空手而归,一书未买,但头脑和心中却已充实着知识的气息――这是书店镌刻在人们脑海中的记忆。定期去书店逛逛,看看出了哪些新书、了解相关领域的最新进展,在书店这个文化“集大成”的地方寻找自己的方向,曾是许多读书人的习惯和生活方式…… 然而随着网上书城的兴起,大幅度的折扣、便宜的书价、海量的检索查阅、便捷的送达,带给读书人一种全新的购书方式,也直接冲击着实体书店运行的“软肋”,使不少实体书店难逃关门的命运。风入松书店走了、光合作用书店撤了…… 在悲凉哀叹之余,知识分子觉得应该做些什么――要捍卫自己钟爱的实体书店、要留下城市的文化气场和“精神绿地”。于是,有了“两会”上的“一呼百应”,有了人们对实体书店经营的调研,纷纷酝酿如何“拯救”实体书店。 读书人和写书人极力呼吁城市应有实体书店的空间。但出书人、卖书人却道出“苦水”:房租、人力等经营成本上升,税收高,盈利模式不佳,市场环境不规范,使得实体书店不堪“累”和“痛”,只得苦苦坚持。如何支持,如何能让实体书店形成“自我造血”功能,“事半功倍”撬动实体书店的健康良性发展,值得深入研究。 其实,如何让实体书店恢复生机,不仅仅是书店和出版产业的问题,还是一个城市文化生态的系统问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智慧和努力: 对广大实体书店经营者来说,要向那些国内外生存得好的实体书店学习经验,突破传统经营思维,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努力促进实体书店的良性运营; 对地产商来说,需要为书店开辟空间。书店的氛围能带来人气的聚集,从而形成消费,拉动周边物业增值; 从行业协会来说,应加强自律,营建良好的价格和市场环境; 对于政府部门来说,要找准“症结”、开出“药方”,使实体书店的扶持政策更具体、有效。唯其如此,靠全社会的共同呵护,用复合性政策的“组合拳”,才能让实体书店的“精神绿地”留存在城市的水泥森林中,永不退缩。(本报记者 张玉玲) 新扶持要避免走“老路” 刘恒(中国作协副主席、北京市作协主席): 实体书店的困境,是竞争的结果,而且非常显然是竞争失败的结果。竞争失败有各种各样的原因,有阅读方式改变的原因,大家在网络上阅读,对纸质阅读既没有时间也没有兴趣了;网购兴起是另一个原因,消费者通过网络去购买书籍,价格便宜,而且还方便。 尽管有网络的竞争,有阅读方式改变的竞争,但传统阅读仍然有非常大的精神需求和实际需求。自己拿着一本书在相对安静的环境中去欣赏才是传统意义的阅读,它带来的精神快感是不能替代的。所以实体书店没有悲观的理由。 实体书店是灵魂的驿站,是使灵魂得到安静的地方,这个文化符号永远是需要的。实体书店像是城市的“精神绿地”,必须存在,而且不是靠自发的,要像开荒一样开出一块地,这个“开发者”就是政府,必须强力支持“绿地”的存在。 扶持实体书店,是针对它的两个特点:低盈利性和具有一定的公益性。实体书店老的经营方式很难跟上新的形势,新扶持要避免走“老路”。如果扶持以后还按老的方式经营那就没有必要扶持,必须有新的经营方式,引进新的思路,要“多点开花”,不应该统一模式,应该让经营者各显其能,突出自己的特色。 我曾在美国看到一些读书会的活动,都是在小书店进行的,那些小书店经营得非常好,读书会还和当地广播电台建立了联系,办读书会时广播电台对外广播。读书会上朗诵和座谈的内容,都通过广播进行传播,聚集了很多对某项知识或者哪个作者感兴趣的会员。这种经营方式,促进了知识的交流。建议各地的作家协会,把这类活动纳入日常工作的项目中,和实体书店结合起来,促进人的交流。这种交流方式,不仅涉及免税的问题,还需要资金支持,要给一定的资金去办这类活动,至于资金通过什么方式、什么渠道进入,可从专业角度去考虑。 我比较赞成“独立书店的联盟”,这种书店的联盟,并不是托拉斯、垄断式的经营。因为只要是垄断式的,它必然以追求利润为目的,相应的加盟费,也增加了实体书店的成本。 虽然其生存困境是竞争失败的结果,但实体书店仍有存在的必要性,能使我们在精神上强健起来,增强整个民族的竞争能力。这直接关系到国民素质的培养,关系到国民灵魂的塑造,关系到整个民族的精神力量的积累和精神财富的积累。所以,对实体书店的支持是对知识的支持,是对精神的支持,应该是国家大战略的一个组成部分,花钱扶持是值得的。 让实体书店有尊严地“活下去” 张抗抗(全国政协委员、中国作协副主席): 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持续深入,传统图书行业全面转企改制,初步转化为产业化经营,市场和渠道的作用开始凸显,企业面向市场进行生产,寻求利润的最大化。网络书店和屏幕阅读等信息时代数字化特点的冲击,使得刚刚转型的传统出版产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肩负着传播主流文化责任的传统书店,尚未完成从传统向现代的过渡转型,面临市场化和高科技的双重考验,生存压力巨大。全国各地不断传来原先经营有方的著名实体书店倒闭、转租、搬迁的坏消息。 概括说,我国目前的实体书店发展受阻,主要原因有三:难以承受的房租、不合理的税收以及原价锁定的图书无法与网络折扣购书进行公平竞争。于是读者只能眼睁睁看着一家家实体书店倒下去。 如何对实体书店进行扶持?建议政府应给予实体书店和电子书业同等待遇,推行多种鼓励政策,使传统书店得以维持和发展。在未来的城市化建设中,政府应把书店的连锁化、网络化建设列入规划;建设文明城市,要考核书店的数量及连锁化程度;考核城市中书报亭的建设数量,每年度的报刊销售数量。鼓励在大城市建设连锁书店,便于书店上门服务普通读者;在二三线城市建设有一定规模的书城、文化城,便于图书品种的集散;在农村或欠发达地区鼓励“农家书屋”和新华连锁书店并行建设和管理。 目前我国图书产业的总码洋约为400亿元,在国民经济总产值中的占比不足万分之一,完全可给予减免营业税和所得税的优惠。出版产业可分别对上游创作、中游发行、下游零售,均给予相关税赋政策倾斜。降低原创作者作品稿酬税率,减免全行业增值税,免除传统零售书店所得税。 政府还可设立实体书店专项扶持奖励基金,用于盘活并推动实体书店经营模式的创新发展。建议设立图书公益基金等类似性质的民间或半官方机构,对资金流转困难的民营实体书店进行定期资助。可考虑在中国版权协会下设一个图书流通监管委员会,该委员会应吸纳各界知名人士,如大学教授、人大代表或政协委员、社会贤达等热爱阅读的人参加评审工作。各省市也可在地方版协设此机构,由政府每年划拨一定数额的图书资助资金,对登记注册的各地民营实体书店,设立业绩、信誉的评估机制。民营实体书店可向该机构提交房租补贴申请,由委员会专家进行评审,而那些陷入资金困境难以维持的优秀书店,可提供经营财务报表,向基金会进行资金援助申请,用于书店的房租补贴。 为了帮助实体书店有尊严地“活下去”,西方及亚洲国家的现代书业模式值得借鉴。对于温饱者,可授予“渔”;而对于那些并非由于自身经营不善而濒临绝境的特困户,仍应授予“鱼”。二者兼具,既可救书店燃眉之急,也使实体书店得以可持续发展。 文化习惯需要培养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实体书店是中国在城市化进程中文明程度的一个符号。城市能否建立一种气质,气质是否能够沉淀下来,得以传承,这一切相关于城市的书店经营。书店不是一个恢弘的、喧嚣的购物中心,它不见得创造很高的经济利润,但它是一个城市不可替代的都市气质。 我自己生于六十年代,长于七十年代,那个时候没有多少书,西四书店和西单书店都是小时候爸爸每个星期要带我去的地方。包括中国书店、琉璃厂都是我小时候成长记忆中觉得最可信任的地方。我是六十年代后期不多见的独生女,我的父母都下放了,最开始我对书的热爱没有崇高的理由,仅仅是出于孤单和胆怯,我觉得找别人沟通是容易被误读的,但对书来讲,只有你误读它。 我这一辈子是在“书”里面成长,小时候最大的梦想就是坐拥书城,等我终于能写书、能够去买书时,我就看中墙上满满的书。现在虽然在网上能查到很多资料,但是坐拥书城这个梦想,还是我生命里踏实的事。如果不是纸质文本捧在手里,没有触摸的质地,我们怎么能有文本阅读的快感?所以我查阅资料时使用电子的媒介,但在读书时,一定是读纸质版本的。 纸质阅读关乎中国社会转型时期民族文化习惯的养成。我的身份是一个老师,也是一个母亲,面对我的学生和我的孩子,我不希望他们是只会看电脑、打游戏的一代人。社会转型时期对书的信任是一个民族性的传承,也是一个人理性的培养。因为书的阅读过程比上网要寂寞,它没有那么多人的观点左右你,不会使人瞬间盲从,它会培养一个人的独立性。读书有着个人成长中一种寂寞的仪式感,比网络、微博要寂寞得多。因为书籍是逻辑阅读,它让我们从碎片化信息的即时消费中解脱出来,进入一种深邃的、可以触摸历史、尊敬别人灵魂的逻辑阅读。 今天的中国社会有着庞大的信息阵,人们在其中往往失去了对人的尊敬和信任。我们今天有多少不信,有多少怀疑,有多少抱怨,这一切仅仅是因为转型时期社会矛盾没有解决吗?其实也关联于很多习惯的养成。一个真正能够深邃地在实体阅读和纸质文本阅读中去触摸别人灵魂的人,有的时候会油然而生内心深深的敬意。 为什么说纸质阅读关乎转型时期民族文化习惯的养成呢?此前我们要链接一个世纪的坐标,整个二十世纪我们完成了太多的价值颠覆,但没有完成价值建立。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从封建体制的颠覆到传统思想体系的坍塌,上世纪八十年代刚要建立新价值的时候,拜金主义就进来了,消费时代猝不及防全面来临。所以我们在多元的消费方式中好像进入了一个大游戏场,获得了一种物质文明的丰硕,但是人们内心的空白、用一个世纪完成颠覆的这个民族文化灵魂的空白却没有建立起来。我们的未来交给年轻人,我真的希望他们热爱阅读。 文化习惯的培养是需要过程的,也需要载体。实体书店正在变成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有默契的文化场所、一个读书人的圈子。这是一种养成,书店的功能绝不仅仅是卖书,它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引领,是一个人价值观判断的提升。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我们确实需要更多的实体书店去引领纸质阅读。 做中国最美的书店 李潘(中央电视台《读书》栏目制片人、主持人): 精神生活是人和动物最大的区别,而实体书店是精神生活最重要的一个活动场所,其存在是极富价值的。希望做一部反映中国实体书店的纪录片,如“中国最美书店”,不仅可以集中宣传一批风格独特的特色书店,使书店成为城市的文化地标或文化名片,还能推动书店和旅游的结合。借鉴欧美等国的做法,围绕书店开展主题旅游,给独立书店带来更多的生存契机。 链接 宏观政策 新闻出版总署“十二五”时期发行网点建设规划目标:到2015年,千人拥有出版物发行网点数由“十一五”末的0.12个提高到0.13个,基本实现“市市有书城、县县有书店、乡乡有网点、村村有书屋”,基本建成以大城市为基础、中小城市相配套、贯通城乡的出版物流通网络。 各地扶持政策 据新闻出版总署印刷发行管理司介绍,各地新闻出版行政部门积极通过设立专项资金、项目资助和用地支持等多种方式扶持实体书店。 上海市设立出版物发行网点建设扶持资金,“十二五”期间,每年专项资金的额度不低于1500万元,重点扶持发展大型书城与综合性书店、专业书店与特色书店、农村发行网点等八大类项目建设。2011年以来共扶持60家民营书店,累计资助金额1650万元。 浙江省设立农村出版物发行小连锁扶持资金,累计投入330万元对276个民营农村网点给予补贴;杭州市自2012年起每年安排300万元专项资金,以资助、贴息和奖励的方式扶持民营书店发展,目前已有16家民营书店获得资助。 2007年至2012年,江苏省通过文化产业引导资金资助了30个书店和物流建设项目,累计资助金额4740万元,其中民营书店建设项目13个,资助金额1220万元。 厦门市2012年专门划出4处累计近400平方米的公房店面,通过公开招租的方式,定向低价出租给民营书店。 国外扶持政策 西方几乎所有国家对书店行业实行差别税率甚至是零税率政策,如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实行零税率政策,法国、德国等欧洲国家的税率不超过7%,而美国的税率一般在2%至4%之间。适当的财政补贴也被视为有益的补充,如加拿大政府对书店购置的电脑设备补贴总费用的一半,香港特区政府则对书店的租金予以一定程度补贴以减轻其租金压力。法国政府不仅为中小书店提供资金支持,还对一些具有文化气息的书店授予“独立书店榜样”标志,以保护文化的多样性。通过这些措施,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书店数量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伦敦、纽约、东京、巴黎等四大世界城市每万人的书店数约为5.6个。 整理:杨君 来源:光明日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