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价格上涨了至少10~15倍 古籍善本板块价格每十年提升一次 2000年到2003年 第一个“分水岭” 2012年 第二个“分水岭” 古书值钱但藏书品位差 韦力告诉记者,古籍善本当中涨势最“凶猛”的版块是殿版书。“殿版书相当于今天发的政府文件。因为不计成本,所以用的是最好的纸、墨、装帧。但从内容上说,并无太强的可读性。古代藏书家有一个很重要的藏书原因是对古书进行校勘。很显然,殿版书并没有太多的校勘价值,所以并不为历朝历代的藏书家所重视。但到了当代,殿版书因为比较漂亮,所以颇受追捧,曾经被读书人认为最便宜,但现在的涨幅甚至远超宋版书。” 中山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博士、青年藏书家梁基永告诉记者,现在古籍善本市场中“凑热闹”的不少,“涨势最猛、卖得最贵的通常都是一些形式上好看的书。套色的书、内府刻本都卖得贵,如果前面有个皇帝的大印就更值钱了;版画书也卖得好,因为谁都看得懂。可以说,现在是古籍善本最值钱的年代,同时也是藏书品位最糟糕的年代。” 但梁基永认为,这对于真正爱书、懂书的人来说,未尝不是件好事:“市场上被资金力捧的古籍可能没什么价值,不被关注的反而有可能是块宝。许多没有特别雄厚的资金,但又真正爱书、懂书的人有很大的收藏空间。” 韦力一直秉承着传统的藏书观,坚定地认为经部书最有收藏价值。但经部书晦涩难懂、通常做得也不漂亮,所以一直卖不过集部书,价钱甚至不到其四分之一。这就给了韦力以比较低廉的价格收藏心中所爱的机会。 梁基永则对经部书不太“感冒”,他认为在现代社会的背景下,经部书已经丧失了学术研究价值,反而是史部、集部当中的不少古书,更生动客观地反映了古人的思想和生活,具有很强的史料价值和现实意义。 韦力: 仍是价格“洼地” 对于古籍善本的表现,韦力既困惑又忐忑:“不知道击鼓传花最后会在哪里停下来。”但他同时也对这个板块充满信心:“我认为,古籍善本今天的价格是一个价值回归的表现。特别是和古陶瓷、古书画对比的话,会发现古籍善本的价格事实上还在‘洼地’。” “在古代,藏书是收藏的第一大类,古籍的价格也一直远在书画价格之上。我曾经看过一张二三十年代罗振玉在内地开古籍书画店时的价目表。跟古书相关的宋拓本的一个碑帖,要上千大洋,而董其昌之类的古代名家的画,价格在百十来个大洋,刚刚崭露头角的齐白石的画,价格在二十个大洋左右。” 不难发现,虽然最近古籍善本频频拍出“天价”,但即便是顶级的善本,其价格也无法和相同级别的书画同日而语。 韦力认为,今天的藏家显然是对瓷器、书画、家具、玉器这些“视觉冲击力强”的藏品更加看重,而这也许并不是一个正确的收藏观。“我不知道过云楼拍出2个多亿元是不是太高,但如果齐白石的一张画可以在这个市场上拍出4个多亿,那这批书卖2个亿只能说还是太便宜了。无论是从文物价值还是历史价值而言,这批藏书都远远超过一幅齐白石的画作。” PK 拓晓堂: 价格已达“国际水准” 拓晓堂并不认为古籍善本和陶瓷、书画有横向对比的意义。“谁应该比谁贵,并没有一个客观标准。古籍善本在中国历史上确实地位很高,但那是有客观原因的。当时‘学而优则仕’,读书人可以借助这些书获得功名、入仕途。乾隆编《四库全书》都会去找那些知名的藏书家,给他们的待遇也不一样。但现在,这些很现实的好处都不存在了。当今市场上什么可以卖得好?一个就是你的东西真好,一个就是收藏群体比较大,进入的资金比较多,价格才会被抬高。但古籍善本门槛太高,所以基本上注定只能是小众收藏,难以变得大众化,不像书画、陶瓷,一般人都能有个基本的感觉。而一本书好不好,只凭品相无法得出结论。收藏古籍善本,需要有校勘、辑佚的能力,一般藏家难以企及。” 拓晓堂更愿意将目前国内的情况同国际做对比,并且由此得出“国内古籍善本的价格已经不算低”的结论:“古籍善本市场在国外发展得很早,也非常成熟。比如《浮生六记》的手稿本,在日本、欧美都有很高的知名度,是非常有影响力的书,它的拍卖价是1000多万元;苏富比拍过一个达・芬奇的零散稿本,成交价是3000万元。可见,目前国内古籍善本的价格确实已经达到了‘国际水准’。” 拓晓堂说,古籍善本市场发展到现在,其实他也有点“看不太懂”。“市场本身是不可琢磨的,但我目睹了古籍善本市场逐渐发展的过程,知道它具有二十年的扎实积累。它目前的价位,是一层层铺垫出来的,并没有明显的炒作成分。基于这个理由,我相信这个市场在未来还是会有比较稳健的发展。”(金叶) 来源:广州日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