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1942:饥饿中国》――用脚把淹没的历史"踩"出来(1)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3-4-2 17:44| 發佈者: 家邻| 查看: 1840| 評論: 0|來自: 光明日报

摘要: 2012年夏,河南商报社一群热血记者,分省内探寻、省外追访、留守统筹三路,走访灾荒亲历者,实地考察历史遗迹,重新揭开了有关1942年河南灾荒的苦难历史。在说到此举何为时,我们听到这样的回答:如果我们总是遗忘, ...

2012年夏,河南商报社一群热血记者,分省内探寻、省外追访、留守统筹三路,走访灾荒亲历者,实地考察历史遗迹,重新揭开了有关1942年河南灾荒的苦难历史。在说到此举何为时,我们听到这样的回答:如果我们总是遗忘,下一场饥荒会将我们埋葬!

实录比电影和小说更有力量

拿到书稿后,不到一个月,中华书局出版了记者们记录的文字。

“看书中的文字,经常是饱含热泪。在编辑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问自己:为什么这段历史会被淹没整整70年?《1942:饥饿中国》是一部全景呈现1942大饥荒的历史纪实作品,它有着丰富的层次,将历史和现实对接,重返历史现场,全方位、多维度呈现了1942年前后兵灾、蝗灾、旱灾下的中原大地。如果说电影在讲一个人、一个家庭的故事,这本书中的每一个幸存者、每一处历史遗迹,都讲述了自己独一无二的1942经历或记忆。我们始终认为,实录比电影和小说更真实,更有力量,更传之长久。” 中华书局副总编辑顾青说。

作者与出版者把书名定成《1942:饥饿中国》,是想阐释一个理念:虽然这场灾难发生在中原,发生在河南人民的身上,但这是我们民族的一个群体记忆,应该永远记住。

“一个民族面对灾难的态度,蕴含着民族复兴的希望。苦难中,中国人所表现出的人性的光辉在,中华民族崛起的力量就在。”顾青说。

一个时间点、一个受灾面、一个逃荒线,渐渐地还原出一场尚不完整但已见清晰的1942年河南饥荒

河南商报7位记者翻开了一段不应该忘记的历史。

“父亲8岁那年,就是1942年,为了度过灾荒,到处去刮树皮、摘树叶,有一次从树上摔下来,差点没了命。”从小就听父亲讲过那场饥荒的河南商报总编辑孟磊,是此次采访的策划人之一。他说:“今天的新闻就是明天的历史。但是有些时候,昨天的历史会突然走到我们面前,成为今天的新闻。也许新闻人对历史的担当,会是我们整个新闻生涯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作为河南的媒体,我们有责任把它写出来。一个民族的历史就像一个人的身体,它曾经得过一场大病,到现在还留着一些伤痕,甚至有一些痛点,只要碰到它,它都会非常深地刺痛你的神经。把这些痛点找出来,重新想想为什么会有这个伤痕,有这个痛,对我们今后有好处。我们做这样一件事情,是河南人的担当,更是中国人的担当。”

春节过后,河南商报的记者开始行动了。

拿到这样一个选题,记者郭小阳兴奋极了。但一个难题也摆在面前。“1942年,已经70年过去了,回头看看,一片白茫茫,什么都看不到。怎么办?”

记者们开始艰难地爬梳。

寻找时间点,确定坐标为1942年。记者李肖肖用了两个多月的时间,到博物馆、图书馆、档案馆,查阅各种资料,对200多种图书和相关文献,做了详尽分析。“1942的样子”开始呈现。

确定受灾面。寻找亲历者,用的是很原始的办法:扫街式寻找。见到八九十岁的老人,就去问:你是哪一年的,你知不知道1942年,你记得那年的大旱吗?就这样,采访了一二百人,去了河南的每个县、很多乡,甚至深入到村,用脚把被淹没的历史“踩”出来。

追踪逃荒线。河南省目前没有任何文献证实当年的灾民逃到哪儿去了,记者们是通过灾民之口描绘出逃荒路线的。从洛阳出发,有去西安的,有去山西和安徽的。其中,有一条逃荒线十分清晰,就是从洛阳到宝鸡。于是,记者就从洛阳一口气走到宝鸡,又去兰州,确认宝鸡到底是不是终点。一站一站地走下来,脚步踏遍每一个历史遗迹。

就这样,时间点、受灾面、逃荒线,文献、亲历者、外国人的观察……渐渐地,在记者面前还原出一场尚不完整但已见清晰的1942年的河南灾荒。


来源: 光明日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