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老舍先生子女将老舍、胡e青夫妇生前珍藏的包括齐白石名作《蛙声十里出山泉》等在内的20幅字画精品,捐赠给中国现代文学馆的消息引发关注。
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因入选大中小学美术欣赏课本,被广为人知。那么,老舍与画家齐白石有什么样的艺术情缘?为什么这幅作品一直收藏在老舍家里而不是齐白石手中?记者日前访问了专家学者和老舍之子舒乙。 老舍求画同时提供构思 老舍之子舒乙说:1951年,老舍选了苏曼殊的四句诗句向“齐老人”求画。91岁的齐白石看后说:“这难不倒我,不就是‘春夏秋冬’的内涵吗?”老舍先生受到鼓舞,就又找了四句难度更高的诗句再次向齐白石求画,其中最难的一句就是查初白的《蛙声十里出山泉》。 如何才能表现山泉出“蛙声”的意境呢?齐白石冥思苦想。三天三夜之后,他终于找到了灵感,提笔完成了这幅绝品。 2011年,《北京文史》刊登了老舍先生当年求画的原信,在信中披露了一段被尘封60多年的史料。舒乙说:“在信里,老舍先生用黑色笔写下《蛙声十里出山泉》诗的内容,并在边上用红色批注:‘蝌蚪四五,随水摇曳;无蛙而蛙声可想矣’。” 原来,老舍先生在求画的同时,居然提供了怎么画《蛙声十里出山泉》的构思。这一背后的故事,老舍从来没向朋友们提起过,连家人都不知道。 老舍研究会会长、著名学者关纪新说:“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的绘画中,含有‘命题’人的一片心血。老舍对齐老特别尊重。他不是那种‘文人相轻’的人,特别讲义道。” 中国美术家协会艺委会主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薛永年说:“老舍是具有艺术修养的大文学家,抗战时写了很多画评,懂画。老舍在向齐白石求画时,同时写了怎么画,反映《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作品是两位大师合作的结果,这很有意义,说明艺术家需要沟通、交流。” 齐白石从未提出赎回 齐白石的《蛙声十里出山泉》已上了小学课本,大学、研究生等美学专业的艺术赏析课,出了邮票,大家没想到,齐白石这么一件重要的作品一直好好地保存在老舍家里。 舒乙说,这件作品是家父与大师齐白石艺术历史的见证,是我家的传家宝。“当年,老舍先生拿到齐白石《蛙声十里出山泉》这幅画时,眼睛发亮,激动不已,连声说:好画,好画,意境好!我家有一个‘老舍画墙’,老舍先生差不多每隔半个月就更换一次画轴,唯有这幅作品不换,永远展览着,他每天在画前站立良久。我们每天放学回家也去看一圈,老想用手摸画上的蝌蚪。过了几年这幅作品悬挂于我家客厅内,每逢作家、诗人、画家来访,他都会兴奋地介绍这幅作品。” 目前,画家通常的做法是,如果自己一件重要作品被别人收藏,当画家出名后,会用几幅画“顶替”,或者高价赎买。而齐白石从没有提出赎回这幅作品。他毫不考虑商业利益,把自己最好的作品《蛙声十里出山泉》送给最好朋友老舍。 目前,齐白石作品的拍卖纪录不断刷新,在业内被誉为“软黄金”,并公认《蛙声十里出山泉》是齐白石最好的一幅,其拍卖价格将是天价。尽管老舍四个子女的生活并不富有,但家人不但没拍卖这幅作品,还捐赠给了国家。 据新华社 相关链接 老舍出过两组“考题”齐白石交八张“答卷” 大作家老舍先生爱看画,爱藏画,爱挂画,也爱和画家交往。他家客厅西墙是他挂画的主要阵地,老舍喜欢经常换画挂墙,在他的藏画里,最喜欢挂上墙的是齐白石先生画的两组各四张命题画,因为,这两组画均是老舍给齐老人出的“考题”。说起来,还有一段珍贵的佳话呢。 第一组画是老舍找来苏曼殊的诗句,“手摘红樱拜美人”代表春;“红莲礼白莲”代表夏;“芭蕉叶卷抱秋花”代表秋;“几树寒梅映雪红”代表冬,合在一起,正好是一年四季的花卉配诗画,白石老人拿到“试题”一看,点头微笑,稍加思考,提笔就画,轻松自如地交了卷,而且愉快地写上“老舍命予依句作画”的字样。老舍接到画后,请人精心装裱,赶在春节前挂上了西墙。这次“考试”与“答卷”,把老舍和齐白石的兴致都鼓动了起来。 到了夏天,老舍再次以四句诗求画,不过,这次的题目“难度更大”,如“蛙声十里出山泉”“凄迷灯火更宜秋”等,里边有声音,有动词,有时间,有环境,还有一种特别的情调,难度确实不小。白石老人足足憋了三天,反复思索,最后超水平地交上了答卷。四张画拿到老舍面前,老舍惊喜不已,他知道,他得到了四幅这世间的罕见杰作。其中《蛙声十里出山泉》后来被公认为是齐白石的最优秀的代表作之一,被印成了邮票,流向五湖四海。 《凄迷灯火更宜秋》的左上角,两笔直线画了窗的一角,里有一盏小灯,火苗是红的,被风吹得略歪,窗外飘来一片枫叶,慢慢地落在灯火上方。窗下一片空白,占去全画四分之三。右边是题词:“凄迷灯火更宜秋,赵秋谷句,老舍兄台爱此情调冷隽之作,倩白石画,亦喜为之。 ”在空白下半部的两侧,老人盖了五个红章,右二左三,小的很小,大的特大。构思之绝,令人倾倒! 两位大师交往中的“考题”与“答卷”,展现了他们高雅的才情与艺趣,其为人风范,着实令人敬仰感动。 摘自《清远日报》 来源:辽沈晚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