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老舍先生子女將老舍、胡e青夫婦生前珍藏的包括齊白石名作【蛙聲十里出山泉】等在內的20幅字畫精品,捐贈給中國現代文學館的消息引發關注。
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因入選大中小學美術欣賞課本,被廣為人知。那麼,老舍與畫家齊白石有什麼樣的藝術情緣?為什麼這幅作品一直收藏在老舍家裡而不是齊白石手中?記者日前訪問了專家學者和老舍之子舒乙。 老舍求畫同時提供構思 老舍之子舒乙說:1951年,老舍選了蘇曼殊的四句詩句向『齊老人』求畫。91歲的齊白石看後說:『這難不倒我,不就是「春夏秋冬」的內涵嗎?』老舍先生受到鼓舞,就又找了四句難度更高的詩句再次向齊白石求畫,其中最難的一句就是查初白的【蛙聲十里出山泉】。 如何才能表現山泉出『蛙聲』的意境呢?齊白石冥思苦想。三天三夜之後,他終於找到了靈感,提筆完成了這幅絕品。 2011年,【北京文史】刊登了老舍先生當年求畫的原信,在信中披露了一段被塵封60多年的史料。舒乙說:『在信里,老舍先生用黑色筆寫下【蛙聲十里出山泉】詩的內容,並在邊上用紅色批註:「蝌蚪四五,隨水搖曳;無蛙而蛙聲可想矣」。』 原來,老舍先生在求畫的同時,居然提供了怎麼畫【蛙聲十里出山泉】的構思。這一背後的故事,老舍從來沒向朋友們提起過,連家人都不知道。 老舍研究會會長、著名學者關紀新說:『齊白石【蛙聲十里出山泉】的繪畫中,含有「命題」人的一片心血。老舍對齊老特別尊重。他不是那種「文人相輕」的人,特別講義道。』 中國美術家協會藝委會主任、中央美術學院教授薛永年說:『老舍是具有藝術修養的大文學家,抗戰時寫了很多畫評,懂畫。老舍在向齊白石求畫時,同時寫了怎麼畫,反映【蛙聲十里出山泉】這幅作品是兩位大師合作的結果,這很有意義,說明藝術家需要溝通、交流。』 齊白石從未提出贖回 齊白石的【蛙聲十里出山泉】已上了小學課本,大學、研究生等美學專業的藝術賞析課,出了郵票,大家沒想到,齊白石這麼一件重要的作品一直好好地保存在老舍家裡。 舒乙說,這件作品是家父與大師齊白石藝術歷史的見證,是我家的傳家寶。『當年,老舍先生拿到齊白石【蛙聲十里出山泉】這幅畫時,眼睛發亮,激動不已,連聲說:好畫,好畫,意境好!我家有一個「老舍畫牆」,老舍先生差不多每隔半個月就更換一次畫軸,唯有這幅作品不換,永遠展覽着,他每天在畫前站立良久。我們每天放學回家也去看一圈,老想用手摸畫上的蝌蚪。過了幾年這幅作品懸掛於我家客廳內,每逢作家、詩人、畫家來訪,他都會興奮地介紹這幅作品。』 目前,畫家通常的做法是,如果自己一件重要作品被別人收藏,當畫家出名後,會用幾幅畫『頂替』,或者高價贖買。而齊白石從沒有提出贖回這幅作品。他毫不考慮商業利益,把自己最好的作品【蛙聲十里出山泉】送給最好朋友老舍。 目前,齊白石作品的拍賣紀錄不斷刷新,在業內被譽為『軟黃金』,並公認【蛙聲十里出山泉】是齊白石最好的一幅,其拍賣價格將是天價。儘管老舍四個子女的生活並不富有,但家人不但沒拍賣這幅作品,還捐贈給了國家。 據新華社 相關鏈接 老捨出過兩組『考題』齊白石交八張『答卷』 大作家老舍先生愛看畫,愛藏畫,愛掛畫,也愛和畫家交往。他家客廳西牆是他掛畫的主要陣地,老舍喜歡經常換畫掛牆,在他的藏畫裡,最喜歡掛上牆的是齊白石先生畫的兩組各四張命題畫,因為,這兩組畫均是老舍給齊老人出的『考題』。說起來,還有一段珍貴的佳話呢。 第一組畫是老舍找來蘇曼殊的詩句,『手摘紅櫻拜美人』代表春;『紅蓮禮白蓮』代表夏;『芭蕉葉卷抱秋花』代表秋;『幾樹寒梅映雪紅』代表冬,合在一起,正好是一年四季的花卉配詩畫,白石老人拿到『試題』一看,點頭微笑,稍加思考,提筆就畫,輕鬆自如地交了卷,而且愉快地寫上『老捨命予依句作畫』的字樣。老舍接到畫後,請人精心裝裱,趕在春節前掛上了西牆。這次『考試』與『答卷』,把老舍和齊白石的興致都鼓動了起來。 到了夏天,老舍再次以四句詩求畫,不過,這次的題目『難度更大』,如『蛙聲十里出山泉』『淒迷燈火更宜秋』等,裡邊有聲音,有動詞,有時間,有環境,還有一種特別的情調,難度確實不小。白石老人足足憋了三天,反覆思索,最後超水平地交上了答卷。四張畫拿到老舍面前,老舍驚喜不已,他知道,他得到了四幅這世間的罕見傑作。其中【蛙聲十里出山泉】後來被公認為是齊白石的最優秀的代表作之一,被印成了郵票,流向五湖四海。 【淒迷燈火更宜秋】的左上角,兩筆直線畫了窗的一角,里有一盞小燈,火苗是紅的,被風吹得略歪,窗外飄來一片楓葉,慢慢地落在燈火上方。窗下一片空白,占去全畫四分之三。右邊是題詞:『淒迷燈火更宜秋,趙秋谷句,老舍兄台愛此情調冷雋之作,倩白石畫,亦喜為之。 』在空白下半部的兩側,老人蓋了五個紅章,右二左三,小的很小,大的特大。構思之絕,令人傾倒! 兩位大師交往中的『考題』與『答卷』,展現了他們高雅的才情與藝趣,其為人風範,着實令人敬仰感動。 摘自【清遠日報】 來源:遼瀋晚報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