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鉴定家李彦君:创办大学第一所文物鉴定专业学校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3-5-21 19:10| 發佈者: 开元之治| 查看: 1923| 評論: 0|來自: 北京日报

摘要: 2008年,李彦君在北大资源文物学院课堂上,给学生讲解汉代高仿古玉的辨别要点,手里拿的是高仿汉代玉器。    王倩   人物名片    李彦君,资深文物鉴定家,现任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院长、清华大学 ...
2008年,李彦君在北大资源文物学院课堂上,给学生讲解汉代高仿古玉的辨别要点,手里拿的是高仿汉代玉器。 
  王倩
  人物名片 
  李彦君,资深文物鉴定家,现任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院长、清华大学“国家文化产业研究中心”特约研究员、北京文物保护学会理事、中国辽金史学会会员、东北历史人物研究会副理事长、中国文物学会及修复委员会会员、大连大学东北史研究中心客座教授、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北京皇城艺术馆专家组专家、美国普莱斯顿大学研究生导师、西班牙拉斯大学特聘教授。
  他有太多头衔,乍一听,你会心生疑问:又是一个欺世盗名之徒吧?他是那么年轻,你见他频频出现在鉴宝活动中、电视屏幕里,戴着小眼镜,侃侃而谈,你又会想,不过纸上谈兵的一介书生吧?
  但是只要你跟他对面一坐,谈上一时半刻,便要嘲笑自己的武断了。你会被他的旁征博引征服,也会对他脚踏实地走出来的文物鉴定之路无话可说。
  谈话间,一位收藏爱好者风尘仆仆而来,将新近得来的古玉一股脑儿摆在案上,请求鉴定。李彦君首先判断玉料、器型的产地与年代,信手拈来相关文献记载为证;然后一一指出雕琢痕迹是古代解玉砂打磨还是现代工具制造,一目了然;加上对玉质次生变化的分析,一件古玉的身世之谜便可破解了。
  李彦君的人生道路也是一个谜,只身闯荡京城文物界十余年,在功成名就的当口儿急流勇退,投身寂寞的教育行业,为中国创办了大学里第一所文物鉴定专业学校。他是大都市中的文化守望者,也是田垄里走出的实干家。
  1
  徘徊乡间的少年
  “小时候我是乡间的另类。许多人认为我有病,用乡下的眼光来看:这孩子可能神经出了问题。从上学起,我不用功读书,不喜欢跟其他孩子一起疯跑疯玩。我总是一个人沉默地走街串户,在田间地头闲逛。看到破败的院落,拆毁的房屋,两只脚就挪不动了,要愣愣地看上半天;或者在村头田边来回游荡,寻见土里翻出来的破瓷片、瓦片就两眼放光。”不知道为什么,李彦君从小便对古旧遗迹感兴趣,似乎是与生俱来对历史的亲近感,又或是这个少年懵懵懂懂感觉到时间的力量,试图通过这些残迹望见过去。
  李彦君出生在一个叫巴彦的地方,巴彦县有悠久的文明,早在周秦年代即有少数民族在此游牧。这些文明痕迹浓缩在各个朝代的铜钱中。李彦君对历史遗迹的兴趣很快集中在乡间随处可见的古旧铜钱上。他拿家里的水果、蔬菜跟乡亲们换。那时废品回收站收集的铜钱五元钱一斤,小李彦君偷偷拿出零花钱来买,甚至向母亲提出拿过年买新衣服的钱去买铜钱。很快,他的铜钱收藏颇具规模,他的野心也随之膨胀,他要收集中国历代钱币的历史。母亲的不解并未动摇这个少年的“雄心”,与心爱的古币失之交臂更令他痛心。他至今还记得,村里有一家人手中有一串古币,共三十枚。主人要他三十元钱全部买下,不许挑选。通过自学的历史知识,他认得其中一枚是辽代景福年间的钱币,至今发现不过两三枚,当时价值十万元。待到他凑够这笔“巨款”时,那枚古币已不知去向。在那些成长的日子里,李彦君共收集到古币1800个品种,包括数枚未见史书记载的特殊版别。后来把这些宝贝捐赠给亲自创办的大连大学博物馆。
  地处松花江北岸的巴彦县农业发达,系全国商品粮、大豆出口基地县。新中国成立后,李彦君出生的那个小村庄仍然保留着原始农耕文明的生产生活方式,尤其是农具的使用和制造。小时候,他喜欢蹲在铁匠的火炉前呆看,看那些烧红的铁块怎样变成镰刀、锄头、铁犁等各种农具。迫于生计,他也亲自编制鱼篓、制作家具、农具。许多年后,当李彦君进入文物鉴定行业的时候,他更加清楚地意识到,参与农具制作的生活经验,带给他与众不同的视角。
  当我们流连在博物馆,赞叹文物的奢华精美的时候,不会想到,这些珍宝的诞生与简陋的农具制作之间会有什么联系。事实上,中国古代艺术品的身上都会看到农业文明的手工痕迹。世界考古领域有这样一个共识:对少数民族落后社会的生活方式的研究,是通向研究古代社会的最佳有效途径。
  在李彦君的工作室里,他讲起古代艺术品的手工痕迹,滔滔不绝。比如一件古玉香炉的镂空处可见使用解玉砂的线锯痕迹,线条粗细不匀、高低不平,这种打磨方式从新石器时代起,直到1955年后才被金刚砂取代。他又拿出一件银制鸭型器,可以看到传统铸造方式留下的范线、烧造、焊接、镶嵌痕迹,以及磕碰、脱落、磨损等次生变化。农具制作中的砍、凿、削、烧、锤、砸等方式在玉器、金银器、陶瓷等工艺品制作中同样适用,这些方式留下的特殊痕迹特征深深地烙在李彦君的脑海中,成为他日后鉴定文物的独特参照。他称之为工艺痕迹学的视角。
  农村生活经验得来的知识,使李彦君在几次重要考古发现中崭露头角。此时他已成为吉林大学文物与考古专业大学生。在莲花水库区细鳞河遗址考古中,他承担整个工地的大部分陶器修复。1998年作为技术员参加黑龙江渤海国城门遗址发掘,负责整个工地的绘图工作。1999年发现木兰县北山石头河旧石器时代遗址。李彦君拿出出版物中他绘制的立体解剖图,这是采用日本技术绘制的,可以清晰地看到石器、陶器的成型原理。这项无师自通的技能得益于少年时代的兴趣。每收到一枚古币,便在本子上画出草图,后来成了习惯,制作农具时,也先设计图纸。
  对收藏的兴趣,带动了广泛的阅读。中学时便由古币对古文字、古代科技史产生兴趣,阅读《说文解字》《天工开物》,订阅《中国钱币》《考古与文物》。大学时代,除了系统地学习中国考古、中国历史专业知识,他自学了地质人类学、地质和古生物学。他感慨,在日本,《天工开物》是被列为大学必读书目,我们在强调科技进步的同时,忽视了古代科技的教育。
  他很庆幸大学时代遇到了历史学者陈国良老师,系统学习了文献学知识。从那时起,他常读十三经,探究其中的各种信息:《尔雅》是中国最早的词典,“东方之美者有医巫闾_琪出焉”,解释了红山玉可能的出处。《山海经》有关于夔龙的最早记载、关于最早人吃玉的记录,讲到玉的地方有二百处。一本《说文解字》他随身携带了十年。
  2
  向寂寞转身
  十年前,“身怀绝技”的李彦君只身来到北京。很快,他便出现在央视及各省电视台鉴宝节目中,在央视寻宝和艺术品投资栏目中被其他专家称为“小百科”,在华豫之门节目中被戏称“专治疑难杂症”,承担本来应该是老专家才能诊断的难题,比如古籍善本、古文字、古印章及民俗文物鉴定等。这些门类需要广博的历史知识与文博知识。
  某节目现场,几个陶瓷专家面对一个唐代双龙瓶举棋不定,难断真假。得益于工艺学知识的积累,李彦君很快看出瓶身是一个唐代巩县窑生产的白釉罐,两侧用现代化手法接上去两条龙,因为双龙与瓶身存在色差,结合处明显有人工组装的痕迹。
  央视艺术品投资栏目曾请他出面,鉴定一批从美国回流的古生物化石。美国私人收藏,习惯对古董进行涂层保护。知道这一常识,这层可疑的涂层便不是障碍,再细观生物骨骼与岩石的融合情况,可以判断化石非假。作假的化石是将生物骨骼与岩石粘贴在一起的。何况这批化石中有一种狼鳍鱼已绝种上亿年,难以造假。
  他还承担一些北京市的司法鉴定。有一回,一批从中亚回流文物难住了文物局工作者,对一些专家来说,这些异域的陶器和琉璃闻所未闻,超出了他们的视野。这时,李彦君的“杂学”派上了用场,他运用自学的世界各国历史和考古知识为这批文物做出鉴定和命名。
  这样的例子还很多。李彦君也因此很快成为文物圈里的一个传奇。但是,他在北京的生活毫无传奇可言。用妻子的话说:“他的生活很无趣,在家时间不是看书就是写书,没有任何娱乐。”初来北京打拼便被人劈头质问:你是专家吗?写过什么专著?一气之下,埋头著书。十年间出版专著二十四部,发表文章八十余篇,其中不少成果填补国内外学术空白。
  最有代表性的是正在编写的一套《中国艺术品收藏词典》丛书,目前包括:《玉器词典》《铜器词典》《木器词典》《陶瓷词典》《杂项词典》《文物、科技文献大辞典》六部。以《玉器词典》为例,收录了古今中外关于玉器的词条1180余条,插图500余幅,涉及古玉鉴定术语、工艺、纹饰、器型、文献、人物及相关词条。在我国,玉器的收藏鉴赏从新石器时代就已开始,在《山海经》《尚书》《尔雅》《周礼》等古文献中都有关于玉器的记载。但在大陆收藏研究中,由于没有一部图文并茂且严谨的学术词典,使许多收藏研究者费力、茫然,民间收藏中衍生出许多新的名词术语,有的为望文生义之词,有的属于臆造之词,许多不科学、不规范的词语相沿成习,扭曲了人们的认识。丛书撰写依据古代科技文献及近年中国考古学成果,参考港台学术专著,还把与文化有渊源关系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的玉器相关词条尽量收入,使其更适合当今收藏、研究的需要。
  就在收藏品市场迅速升温,所谓专家“钱途”无限时,李彦君却选择淡出商业鉴定活动,向寂寞转身。用他的话说,这是因为“一些文物专家让我受到了太大的刺激,所谓专家的无知让我震惊。”
  某知名专家断言一套汉代十二生肖玉雕年代有误,声称汉代时期还没有十二生肖。翻开史书便可以看到,中国夏朝已有天干纪年,西周时已经存在二十四节气之说了。又一专家将一件汉代漆器定为赝品,理由是漆器表层没有龟裂。实际上,龟裂只产生于多层次的漆层上。常见于明清雕漆。汉代单层漆层只会产生开裂和脱皮现象。某文博界名人缺少古代科技史知识,买下一把所谓越王勾践剑。按照制造者当时的制作工序,至少要分为四个部件铸造,最后合铸在一起,还要经过雕凿打磨等繁复工序,大师手中这把“宝剑”分明是一次成型的当代工艺品。
  专家们的无知让慕名而来的外省青年李彦君忧心忡忡。投身到北京这个文化大都市,陷入越深,越明白艺术品市场乱象背后的症结:专家的鉴定乏力、电视节目娱乐化和专业知识的缺失、投资者的无知带来的艺术品市场不健康发展,加之拍卖行的误导和过分顺从艺术品市场错误的消费潮流。艺术品市场缺少对文化内涵深刻文物的推介,根源是文物知识的缺失、教育的失职。痛定思痛,李彦君由台前走向幕后,开始了他艰辛寂寞的办学之路。
  3
  文物专家办大学
  2010年8月29日,北京东方大学传统文化学院在首都博物馆举行了揭牌仪式,这是中国大学创建的第一所传统文化学院。此时,李彦君培养的第一批文物鉴定专业本科生已经走上工作岗位。学院下设国内首家文化遗产专业和文物修复专业,前者主要培养文物鉴定技能。
  学院第一届招生30人,院长李彦君认为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哈佛大学第一届毕业生只有9名。”
  办学之初的两大重点是师资和课程设置。作为行内专家,李彦君筹集师资不会被各种头衔迷惑,他提出的纳贤原则是:不看地位、不慕权威,只认水平。
  他召集的师资队伍分为两部分:由考古与文物专业毕业人才和国有大学、研究机构相关文史专业专家学者作为主力教师队伍;吸收一批具有丰富经验被业内认可的古董商人负责实践课教学。王田森是山东大学美术专业毕业生,在大钟寺经营古董和书画生意。李彦君见他对艺术品鉴赏能力较强,便聘请来主讲玉器。北京古玩城的都福宽是李彦君在一次电视节目中结识的,后来专门去他店里参观,见其店铺中无一赝品,便知其鉴定能力,遂聘来任教。天雅古玩城的崔凯是业内公认陶瓷鉴定水平极高的古玩商,李彦君说服他来主讲陶瓷。
  古董商们活动在艺术品市场现场,熟知行业现状,积累了丰富的实战经验,这正是传统科班教育所欠缺的。培养古董商走上大学讲台,李彦君无意中又在当今中国教育界开创了一个先例。
  建院之初设定的双轨制教学模式沿用至今。“所谓双轨,就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我的成长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文物鉴定与修复不是坐而论道,也不是纸上谈兵,都是需要实践得来的技能,是脚踏实地的学问。我们的课程设置是:大学一年级理论基础课居多,包括中国历史基础学科、文物专业理论学科,边学理论边实践。随着年级升高,理论课逐渐递减,实践课逐渐递增。这一教学模式借鉴了日本京都大学、美国纽约大学及我国清代景德镇陶业学校的成功经验。”
  他表示,我国大学以前的传统文化教育主要集中在文史哲或国学方面,重理论而轻实践,重宏观阐述而轻微观技艺,传统文化学院以普及传统文化知识、传承民族技艺为教学内容,以满足社会需求、促进社会就业为导向,努力开创一个宏观与微观、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人才培育模式。
  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李彦君要求教师采用立体教学法:“老师带着实物、图片,运用投影仪来讲课,让每个学生都能近距离观察、触摸到实物,将实物的立体图像、各种工艺痕迹微观图像储存在记忆里。我称之为图像记忆法。这些记忆将成为他们将来辨别文物的参照。”
  文化学院的实践课是最大亮点。身为院长的李彦君每年都要安排丰富多彩的参观实践活动。常去的实践基地有北京古玩城、各大拍卖公司、北京铜器厂、玉雕厂,还会深入造假基地探底。近有北京十里河销售的玉器仿古基地、十里河家具仿古基地,远到被称为亚洲最大玉器加工集散地的南阳石佛镇。谈起马上要启程的景德镇之行,李彦君满脸兴奋:“我们此行预计二十天,学生们有机会参观景德镇陶瓷学院、景德镇官窑窑址博物馆、景德镇陶瓷研究所,不仅可以观看众多陶瓷标本,还有机会见识甚至参与陶瓷制作的全过程。聆听当地仿古大师黄云鹏的讲解。”
  学生们的学习日志中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些记录:
  此次实训活动将陆续辗转西安、耀州、临潼、镇平、南阳、汝州、禹州、许昌、郑州、巩义、安阳、彭城、磁县等县市。在陕西省实训期间,将前往西安古玩城、耀州窑博物馆、耀州窑遗址、秦始皇兵马俑、半坡遗址、陕西历史博物馆进行参观、学习;在河南省实训期间,将前往石佛寺玉器市场、南阳市博物馆、汝瓷博物馆、钧窑窑址博物馆、巩义博物馆、北宋皇陵、石窟寺、河南省博物院、郑州古玩城、安阳殷墟博物院进行参观、学习;在河北省实训期间,将前往磁县观台镇进行参观、学习。
  寒假来临了。2011年1月10日至2011年1月23日,传统文化学院文物鉴定专业的李旭光、杜佰超、仲佳伟、王博文、闫萧萧、金子涵、王先鹏、王进辉、王影集、张雪共10名同学,在贾文熙老师的推荐下,来到了首都博物馆技术部,开始进行为期14天的文物修复实践与学习。
  2012年10月15日,宫文武老师与09级10名金石专业的学生,赶赴山东、江苏等地区实训。先后到了潍坊、临淄、济南及邳州等地区实训,得到了当地古玩同行界老师们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山东地区重点实训古青铜器的真伪区别,在邳州地区重点实训古玉器的真伪区别,特别注重对高仿品的实训与学习。
  在河南,我们还去了禹县参观钧窑制作基地,生产瓷器的每一个步骤都一一的展现给学生,使学生们对瓷器的制作过程一目了然。在我们学生的追问下,这里的工作人员也给透露了不少做旧的方法。
  投身教育八年,李彦君培养的学生已有二百多名走上工作岗位,令人欣慰的是,他们多数成为文博系统和拍卖行的业务骨干,开始在艺术品市场第一线起到积极引导作用。
  目前李彦君正在开发第四代教学课件,督促主力教师完善教学方法,还在多方努力,期待有一天建立起自己的教学实验基地,让学生们亲自体验玉器、陶瓷等收藏艺术品的制造过程,或许可以请来各地仿古大师现场演示,让将来从事古玩鉴定的年轻人不再无知,从而带动艺术品市场良性发展。对于李彦君来说,这是一条寂寞而艰辛的长路。
  “有人说,我是个疯子;也有人说,我是个傻子。尽管如此,我却始终对自己的事业如痴如醉。我热爱的事业需要有人继承,有很多的人继承,我们的传统文化需要传播,我们需要给那些热爱文化的青年们一个更系统更便捷的平台。我很看好民办学校。在大学里把这些非物质传统文化以师带徒的方式传授给学生。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下去。”
来源:北京日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