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希贤批判《弟子规》摘录 首先我要讲的就是什么是中国文化?准确来讲是在明代以前,我给你举几个人物,你看这些人物是什么人?子路、子贡是不是豪侠之士?再看这个《史记》里头记载的人物,《史记》里头最赞扬的,是像项羽这样的豪侠之士吧,是不是?像汉武帝手下的卫青、霍去病,霍去病是不是任侠之人士?像“荆轲刺秦”当中的荆轲,是不是也是侠客,整个故事里面就是歌颂了一种侠义精神。你不要把荆轲解释为抗日英雄,其实荆轲不见得就是燕国人,但就是为燕太子丹一句话,“抛头颅,撒热血我干了”!这在中国古代是很普遍、很普遍的。如果你们还不信,你就看一下李白的诗,杜甫的诗,岑参的诗,是不是这风格啊?你再看看武则天,武则天是《弟子规》教育出的人物吗?武则天当了皇帝还跟和尚谈恋爱,《弟子规》可以规得住她吗?规不住。汉武帝你能规的住吗?你总不能说这些人就全是坏蛋吧?更不能说这些人和中华民族没有关系……不能这么讲吧,对不对?李白、杜甫的豪迈精神什么地方合乎《弟子规》啊?屈原什么地方合乎《弟子规》啊?苏东坡什么地方合于《弟子规》啊?就是曹雪芹也不合于《弟子规》啊?曹雪芹是贵族出身,一天到晚醉酒淋淋,没有钱的时候借钱也要喝酒。你再看一下魏晋的竹林七贤,及稽康,陶渊明诸人……,你给我举一个在唐以前有《弟子规》作风的人,我就服了你了,一个都没有。那说明什么呢,那就是说明那全不是中国人?那都不是中国文化?能这样讲吗?不能这么讲啊。那就是说只有康熙是中国人?对不对?康熙是,顺治都不是中国人。为什么?顺治都搞恋爱了,皇帝都搞恋爱了。他算什么中国人?那就是说《弟子规》里没有中国人,那就是中国没人。只有康熙是人?乾隆也不是人,乾隆也是花花公子。是不是这样的道理?康熙也不是,几十个老婆,怎么是《弟子规》呢?哪个中国人是《弟子规》啊。 我们不讲道理,我们就说事实,白居易是《弟子规》吗?李商隐是《弟子规》吗?王维是《弟子规》吗?六祖惠能合这个《弟子规》吗?你看六祖惠能的禅宗,就是当时庙里的和尚,他也不按《弟子规》干。我不知道《弟子规》从哪里蹦出来的?他和中国文化有关系没有关系?司马迁是不是《弟子规》?不是。你从我们能够找到的世间人,我们现在可以数到的我们的祖宗。如果按《弟子规》来说,周文王、周武王都是坏蛋,有弑君之罪嘛。因为商纣王是他们的皇帝嘛,他们是诸候,最后诸候把皇帝宰了,这合乎《弟子规》吗?不合乎《弟子规》啊。那最后谁都不是《弟子规》了。那让我们学什么呢?我们是向周文王学习,周武王学习,向孔子学习,孔子也不是《弟子规》啊。大家知道孔子怎么生的吗?那就是说孔子也不合乎《弟子规》。孔子的爸爸本身就不合乎《弟子规》。对不对?所以我说《弟子规》我看不懂。我学问太浅。我反正在中国找不出有几个民族的精英是合于《弟子规》的。唐太宗也不合乎《弟子规》,为什么呢?他把哥哥弟弟都杀了,如果唐太宗不合乎《弟子规》?谁合乎?刘邦、项羽、张良、陈平也不合,没有合《弟子规》的人。这就说明《弟子规》是伪文化、伪国学。 《弟子规》是在一个什么样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呢?《弟子规》产生在清代康熙年间,是一个永远都考不上举人的一个穷秀才,闲得没事,在自己家里写的一个东西,现在能让我们当经典一样的读,太可怕了。我告诉大家我们不说他的内容,他的文字和《三字经》就没有办法比,拙劣到了极点,全部是语病。《弟子规》的语病我可以挑出二百个。 我们给我们的孩子们背诵的东西全部是语病!可怕不可怕?你们都是当教师的人,你怎么可以选有语病的作品做范文呢?而且还要作为经典让人背诵,这不是害人吗?不是我贬低它。我仔细看了,都是病句。至于理论上、概念上的混乱就更厉害,盗用概念,偷换概念,无处不是。 中华文化到了康熙以后,有一个巨大的变革,如果大家不信可以观察历史。在清朝,除了《红楼梦》以外,《红楼梦》那是经典的绝世大作,除了《红楼梦》以外,你们可以举任何一部作品和明代的所有的文学艺术比较一下,没有一部超过明代的。《金瓶梅》、《牡丹亭》、《三国》、《水浒》、《西游记》……对不对?这些作品都可以说是明代的旷世杰作。清朝除了《红楼梦》还有什么?《桃花扇》是清初的人写的,孔尚任接受的是明代的教育。为什么到了清代中国的文化凋敝到如此的地步?两个原因,满清人是一个部落民族,他到了内地来了,他是有软硬两手的。因为清朝的统治者不懂中国的文化,他就照搬了一些中华文化的皮毛,然后作为治国大方针。你比如说,当时的科举定下来,只能按朱熹注解的《四书五经》作为标准答案,任何其他的不能搞。我们说朱熹老先生在中国国学上有硕大的功劳,但是他没有老、庄、孔、孟博大的精神。他生存的时代是中国社会、中国文化开始急速下滑的时代,他是一个北宋到南宋的人,也是中国的经济、政治大幅度衰落的时代。面对这种情况,他就没有了当年孔、孟、老、庄博大豪放的精神。“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 “朝闻道,夕死可矣”。孔孟精神,你在朱熹身上找不到了。诸位读经要看经文当中反映出来的圣贤心态。那种豪放、博大、包容,胸怀天下,心包太虚的精神,到了朱熹这里荡然无存了。虽然说做学问,朱老先生没得说,但是他自己已经没有那种气魄了。所以,他的“朱注”是有很多问题的。这些问题表明是他骨子里面的问题。但是到了清代独尊他一家。 再一个就是清代的残酷的文字狱。清朝的文字狱绝对厉害,不知道杀了多少人。中国的国学在这个时代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在这个时期还有一股思潮,就是所谓的顾炎武、黄遵宪思潮,这是清初明末来总结明朝灭亡的教训的一批人。明朝有一个非常伟大的大师叫做王阳明,也是中国最后一位国学大师。王阳明当时的学说在晚明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但是明朝后来亡了,这就是你们在《桃花扇》里看到的,《桃花扇》里面的人物吴次尾、侯朝宗,包括李香君,男的女的身上都有王阳明的精神,如果你看《桃花扇》,看不懂这一点,就白费了。他们都有王阳明的精神,是很值得歌颂的一批人。但是,在当时人顾炎武在总结的时候,说明朝之亡是亡于“心学”。一天到晚谈心说性,没有用在治国上,所以不要再搞“心学”了。正是由于这样的历史背景,使得中国的国学在康、雍、乾时代来了一百八十度的大转弯。今天全中国大学教授所说的国学,实际上是清朝的国学,主要是考据之学,和王阳明时期的国学和朱熹时代的国学,乃至中国古代的国学是有非常大的差距的。清朝已经不准人有自由的思想了,也不准你有创造力了。怎么办?就钻到古书堆里面去考证,以为除了这个以外就没有国学了。王阳明一直就在讲“心”,用心,这个传统在整个清代就没有了。正是由于这个历史背景下,为了符合于一个非常落后的民族的马背王朝的皇帝,这就出笼了这么一本《弟子规》。如果说《弟子规》说的内容很重要,那么就应该是由孔子来写,孔子没有写。在他的《论语》当中也没有说类似《弟子规》的话,风马牛不相及。曾子应该写,曾子也没有写。孟子根本就没有想到要写这些东西。董仲舒照理说应该写,董仲舒也没有写这些东西。儒学集大成者是朱熹,他也没有想过要写这些东西。为什么偏偏在康熙时代,连一个举人都考不上的秀才,让他来写呢?这种人能够制作经典吗?能够制作范文吗? 有人要从古书堆里把这些东西翻出来是什么意思?那就是说有两种中国文化,一种典型代表是康、雍、乾的中国文化,最后把中国人就调教成了走一走,摇三摇,每个人后面拖着尾巴的孔乙已。能让中国人再回到那种文化去吗?如果中国人再回到那种文化去,八国联军又该来了,日本人又该来了,现在八国联军只能在他们国家砸我们的奥运圣火,绝对不敢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来动我们一根毫毛。毛泽东、邓小平身上有没有《弟子规》的东西?如果他们也是让《弟子规》培养出来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现在能这样吗?把《弟子规》当经典传诵,不管是古往今来从哪里讲,都没有道理。 一个人没有道德,不是告诉他“什么是道德”,他就可以做到有道德的。当一个人没有高雅的情操的时候,你教给他道德也无用。如果纯是教给他道德,等于教给规矩,那是驯兽也可以办到的,也应该作的事。你家养了一个宠物,你也可以告诉他一些动作,动物也可以做到,这就是《弟子规》的教育。 如果人与人之间老是算计那就不是“童心”。你是高人,我尊重你,你是领导,我要讨好你……,这就是《弟子规》教的主要内容啊。我告诉你,这一套完全是日本人的教育,现在有人想借《弟子规》搬到中国来。 最后我稍带着讲一下《弟子规》,《弟子规》我概括为四个问题:1、文字粗糙,不堪为小孩阅读的典范。你把《弟子规》和《三字经》对比一下,大不一样。《弟子规》和《三字经》是不能比的,《三字经》有一条,基本没有语病。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没有语病。 我们接下来看《弟子规》,“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这个是不是病句?什么叫“不分明”?不能说“你是谁”,“我是我”。这叫“不分明”?他的表达是有问题的,这叫语病。吾与我“不分明”,说的什么意思?吾就是我,我就是吾,怎么叫“不分明”?这个“不分明”与“人”和“谁”之间,怎么个关系?语言上没有逻辑,像这种语言在汉语里面叫做语病,《弟子规》这样的语病比比皆是。 “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到底应该“闻过怒”呢还是不该“闻过怒”呢?“闻过怒”对不对?“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到底要表达什么?“闻过怒”对吗?也没有说对,也没有说不对。闻誉乐你也没有说清,下面接着说“损友来,益友却”互相之间有什么逻辑关系,可以这么解释,也可以那么解释。语言的准确性是第一位的。这种语言怎么能作为典范教给孩子们?你自己就没有交代明白。“闻过怒,闻誉乐,损友来,益友却,闻誉恐,闻过欣,直谅士,渐相亲”。文字太拗口了,可能我的水平太低,我理解不了。怎么可以这么说话,太别扭了,是“人话”吗? “过能改,归于无,倘掩饰,增一辜”什么叫“归于无”啊?实际上我知道他的意思,改了过错就等于没有犯错,怎么是“归于无”,怎么讲呢?中国话能这么讲吗?讲不通啊,语病太重了。“增一辜”,简直是鬼话。 再一条就是,《弟子规》束缚个性、埋没人的创造力。“彼说长,此说短,不关己,莫闲管”。不管闲事,把我们中国的人都变成这样的人行吗?背后好说人长短是不好,但也不能教我们的孩子从小学习“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吧!这不是毒草是什么?怎么能这样去教人。西藏那边搞动乱,不关你的事,你就不关心了?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无加警”是什么意思?你们都是读过《弟子规》的,“无加警”是什么意思?不要加警察来?不要把警察叫过来,这也是很莫名其妙的。 “唯德学,唯才艺,不如人,当自砺”。什么叫做“唯德学,唯才艺”,这话通吗?为什么要跟人比这个长短?为什么?让我感觉就是莫名其妙。 “人有短,切莫揭,人有私,切莫说。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扬人恶,即是恶,疾之甚,祸且作。善相劝,德皆建,过不规,道两亏”。这是什么文字,文字不好不说,还要强调不要揭别人的短,这就是“老好人”。如果大家都成为了“老好人”,这个民族是什么样的民族?就是大家你好我好大家好,这个在《论语》当中是有批判的,《论语》当中把这个叫做典型的“乡愿”,孔子一辈子都在骂“乡愿”,《弟子规》就是要把中国人变成“乡愿”。最后就是谁也不管谁,我们的民族还有前途吗?到底是要把我们的孩子变成什么人? “同是人,类不齐,流俗众,仁者稀”这句话流露出来的就是贵族意识,在老百姓那里没有“仁”?你看圣人是如何教我们的,“众生皆有佛性”。人人都是佛,就看你看懂看不懂。《弟子规》这是宣扬的贵族意识,高人一等嘛。如果真正仁慈的人,人家不会“自威”的。难道你学仁的目的,就是让人家怕自己吗?你这是什么“仁慈”?你这是狗屁。凭什么让别人怕你,这纯粹就是作秀,真“仁者”绝对是平等待人。 “不亲仁,无限害,小人进,百事坏。”什么是“亲仁”你懂吗?亲近仁慈的人吗?!废话,仁慈的人谁都愿意亲近,这样的“近仁”?哪个不愿近仁?但那是“讨好”。“仁”在孔子那里,不仅仅是那个人仁慈的“仁”。“克己复礼,天下归仁”,就是说天下的人应该服从一个仁慈的人?是这个意思吗?如果是这个意思,孔子还叫先师吗?还叫大成至圣先师吗?孔子评论他的弟子,都是说“近乎仁”,包括颜回都是“近乎仁”。“仁”在他那里是“道”的代名词,“道”转化为人间事就变成“仁”。只有“道”是“大仁”,最大的“仁”是“道”本身,“道”容忍一切不仁的人存在,这和他的“礼之用,和为贵”是一样的。你再不好你有存在的价值,你再好也有你存在的价值,谁批准你存在的?“道”。“道”让你存在的,所以“道”是最大的“仁”。“亲仁”怎么是亲近仁慈的人呢?如果这个“仁”不是单指仁慈的人,就不要和“小人”对称了。《弟子规》从理论上就没有搞懂国学。更重要在于整个就是泯杀童心,把儿童变成了虚伪的伪君子。对虚伪道德的强调,《弟子规》里面很多,几乎处处都是这样。 有一个人跟我讲,他到庐州的一个学院,见了一些象“日本人”的中国人,见人就“嗨!嗨”!如果是按这个来,日本人是最懂“礼”的人,能是这样吗?如果你真到日本,最清楚这个事情,日本人对你特别客气,但是特别小心眼,不是他坏,他小心眼。当你真正对他好的时候,他会对你无端猜疑,他总害怕你对他设陷阱。如果说中国人都变成这样的人,对人貌似恭恭敬敬,但是肚子里面老有“小加九”,而不是一种本色的、坦率的、真诚的,那就完了,“人有私,切莫说”。那不就是肚子里有一个“小加九”嘛? 《弟子规》本身就是想把中国人变成奴才,这是我们坚决不能同意的,所以《弟子规》教育出来的人,在某一方面他显示了教育者的弱智,教育者的简单,教育者的无能,就是把人,把我们的孩子管住、再管住。除了管没有启发,没有创造,没有进取。所以他叫《弟子规》,弟子就应该规规矩矩,我们对待孩子怎么能这样泯灭他的天性吗? “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这是什么文字?狗屁不通嘛!“读书法,有三到,心眼口,信皆要”什么叫做“信”?什么叫“信皆要”?心信?眼信、口信?是这个意思吗?口怎么信?眼怎么信?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这是没有读过书的人才会有的胡说八道。意思是让人光把一本书读到底,其间不要再读别的书。我告诉大家,这绝对是一种很错误的读书方法。列宁曾经说,他读书是床头上摆十几本书,这本书看着,看着,不懂,不懂,放在一边,反过头来,从那本看。来回反复很快就可以懂很多意思。我告诉你这个是秘诀。你要不相信你就这么看书,再难懂的书都可以懂,要锲而不舍,也要不断的转移,转移完毕了再回来,就懂了。这是为什么?就是打断你的执着。你转移一下,你的智慧就可以来了,这也是类似“致良知”的根本做法。《弟子规》没有“致良知”的经验,竟然要写国学的蒙学入门书?怪哉!国学的最根本的东西就是“致良知”,《弟子规》连读书都用道德要求,这怎么能行? “方读此,勿慕彼,此未终,彼勿起。宽为限,紧用功,工夫到,滞塞通。”说实在的,这都是没有读过书,没有做过学问的人,才会写出这些不通的东西。这种东西在整个《弟子规》里面还有很多。“非圣书,屏勿视。蔽聪明,坏心志。”照这么说那麻烦了,世界上就没有可读的书了。孔子就是那两本书,其他书呢?大家焚书坑儒算了。我们现在这个时代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除了圣人的书,别人的不读行吗?我们不读黑格尔的书,我们不读马克思的书,我们怎么知道我们的国学伟大?这不就是让人闭目塞听吗? 所以我告诉大家,希望大家在儿童教育上,我们要为我们祖国、为我们民族的发展和未来负责。在弘扬祖国传统文化上有两条道路,两条路线。一个是利用国学的精髓往前走,二是打着国学的旗号让民族倒退。这是两条完全不同的路线,我们绝对不允许通过中国人民浴血奋战了一百多年,所形成的中华民族新文化的进步,让他们假借弘扬国学毁于一旦。通过他们那样的教育,说好了就是把现代大陆人变成台湾人,虽然台湾的文化有很多的优点,最大的弱点就是没有创造性的气魄。“岛民气质”严重。 我们说未来中国文化肯定引领人类文化。我们看到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第一个火炬在雅典,第二个火炬在中国,前一个文化是以古希腊文化为基础,我们今天学的所有的文化都是以古希腊文化为基础的,我们现在所有的一切人文科学、自然科学全部基础都在古希腊文化里面,但是这个火炬要从古希腊传递到中国来,所以2004年的奥运会应该在古希腊召开,2008年应该在中国召开。这里面有天意在。一句话,人类文明的圣火,要从古希腊文化传递到中国来,由中国在世界文明中打头。《弟子规》能教出这样的人吗? 中国文化现在有这么几个区分。1、大陆型的,2、日韩型的,3、台湾型的。这三种特型,哪一个能够领导世界文化?我们凭心而论看发展,最有气势的就是大陆文化。我们能不能把中国人民一百多年浴血奋战得来这一点点的文化意识进步,再退回去呢?不行,退是没有出路的。首先共产党就不会允许你退。共产党是中国国学最大的护法,最大的先锋。 来源:中华传统教育文化网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