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重庆6月23日电 (陈远鸿 蒋青琳)在千百年的历史变迁中,越来越多古商镇不复旧日熙攘,在城镇化的快速发展进程中或没落、或消逝,渐被世人遗忘。23日,中新网记者走进重庆渝北区悦来古镇老街,寻访旧时老街古韵。
跨过一扇古朴厚重的大石门,入目可见,雕梁画栋、翘角飞檐,长廊式的房檐随街蜿蜒,整座古镇全系青色瓦片盖顶,古朴凝重中透出原汁原味的巴渝人家风韵。顺石梯而下,可到达一处被磨得光滑的大石头上,这里停靠着过河船,每天有上百人乘船行往河对岸的重庆北碚区蔡家。“别小看这码头,已经用了几百年了。原来没有公路时,(过往出行)全靠它(了)。”船家言语间颇为自豪。 据了解,悦来老街的兴盛得益于它处在重庆的嘉陵江上游地带,当年所需的大量城市生活物资大多从嘉陵江上游水运而来。由于水码头的交通地位下降,老街也日渐衰落与冷清,整个街道呈一个不规则的十字形。忆往昔,几位70多岁高龄的老人感慨万千,“很小的时候就听爷爷辈提起,至今已有200多年历史。但自从新区开发后,热闹拥挤的场面就‘搬到’那一边了。”如今,宁静的老街上除了几位留守的老人和几只觅食的家鸡外,当年车水马龙、逢场赶集的热闹场面早已杳然远去。 走访中,记者还听到关于悦来老街的一段记述乡愁情节的故事。 抗战陪都时期,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就曾在此生活和学习。那时,当他离开母亲去悦来场镇上学时走了很久的路,回头一看,发现母亲依然站在送别的高处张望着。而余光中在校期间,每当思念母亲时,便通过家信方式传递那份亲情与思念。于是,悦来成了余光中一生怀念的地方,就有了《乡愁》一诗的第一段:“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来源:中国新闻网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