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是,历史资料的缺失、传统工艺技术的失传,“修旧”真能做到“如旧”吗?“真理永远在路上。”耿彦波这样作答,“政府要有长远眼光,不能让有价值的城市平庸化。我们想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趟出条路来。” 相较于大同,洛阳的城市规模更大,而发展空间却显得局促。原因在于,洛阳的地面遗存少,遗址却十分丰富。在洛阳,如何处理好遗址保护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是始终考验城市规划者的一道难题。 在洛阳市文物局副局长余杰的办公室,他颇为自豪地向我们介绍,1982年通过的国家文物保护法,就体现了“洛阳工作方式”的精神,即大型基建工程,首先应开展文物普探和文物发掘,之后才能进行基建项目审批。“除‘考古先行’外,‘规划先行’也是洛阳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中坚持的一大原则。”余杰说,“早在上世纪50年代,洛阳就避开老城建新城,创立了城市规划的‘洛阳模式’。当时,政府规划建设涧西工业区,有意避让了东周王城、隋唐洛阳城和金元旧城,体现了自觉保护地下文物、遗址的理念和思路。之后,三期、四期城市总规的编制、修编,也始终坚持这一理念。” 洛阳人称“五都荟洛”,在洛河沿岸、东西不足100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二里头遗址、偃师商城遗址、东周王城遗址、汉魏故城遗址、隋唐洛阳城遗址等五大都城遗址。同时,北有邙山陵墓群,南有龙门石窟,遗址数量多、体量大,为避开这些遗址,洛阳形成了特有的组团式城市规划形态和布局。对着一幅洛阳市城市规划图,崔玲向我们讲解:“你们看,这座牡丹大桥是不是这样直过来修更好?但为了避免跨越隋唐洛阳城里坊区,就向西绕着修了。” 不知是否出于更好地统筹城市发展与文物保护的关系,从2010年7月起担任洛阳市副市长的谭建忠,其分管部门既有住建、规划、国土、交通,也有文物和旅游。谭建忠说,“地面遗存少,老百姓没直观感觉,保护意识就差。从‘十一五’以来,洛阳开始实施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通过建遗址植物园、考古公园、文化产业园等不同的保护展示形式,让洛阳的历史文化不仅可写、可读,也可看。” 站在定鼎门仿唐风格的门楼上,现代化的洛南新区一览无余。而我们脚下,正是隋唐洛阳城定鼎门遗址。大遗址保护展示工程,赋予洛阳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一个崭新的维度。 来源:人民网-《人民日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