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仿古青铜器集散地调查:不打擦边球就没生意(2)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2-5-10 17:18| 發佈者: 沙舟| 查看: 1514| 評論: 0|來自: 人民日报

摘要:   溯源   从单个“创始人”发展到“产业化”,多数家庭年赚三五万元   村支书方智科告诉记者,村里最先制作仿古青铜器的“老祖宗”,是今年71岁的方兴庆老人,被公认为是烟涧村青铜器制作的创始人。 ...

  溯源
  从单个“创始人”发展到“产业化”,多数家庭年赚三五万元

  村支书方智科告诉记者,村里最先制作仿古青铜器的“老祖宗”,是今年71岁的方兴庆老人,被公认为是烟涧村青铜器制作的创始人。
  方兴庆说,上世纪70年代,当村里人还在吃大锅饭时,他已经开始做起倒卖古董的营生。1963年,他收来一面残破的青铜古镜。为了卖出价钱,他要修好它。经过实体雕刻、模具制作、青铜器配方、浇铸、雕刻等多项试验后,方兴庆渐渐摸索出了规律,并成功地制作出仿战国时代的“牛鼻象背铜镜”。方兴庆将此镜交给一名文物工作者看,文物工作者居然没认出这是“现代”的东西。方兴庆兴奋极了,这时候,他想的不再是倒卖古董,而是仿造。
  1965年,方兴庆又从一个民间艺人处偷艺学来了“鎏金”工艺,这样,仅一个铜镜就可以卖到上千元,方兴庆成为村里名副其实的富豪。方兴庆制作的860公斤的仿古铜钟,至今还在济源的王屋山上挂着,他制作的众多青铜佛像,成为许多景点的“亮点”。
  但方兴庆假货真卖的仿制品给自己带来了麻烦,古董贩子买走后又转手卖给下一个古董贩子或藏家。一些灰色交易被警方查获,顺藤摸瓜找到了方兴庆。“我说我是做仿制品,不是古董,警察也没办法。”方兴庆不止一次被罚,铜器被没收,不过他会再起炉灶。一来二去,被抓的次数多了,也就没人愿意抓他了。
  随后,仿制青铜器的作坊如雨后春笋般多了起来。方兴庆说,新入行的年轻人敢干,小物件做着不赚钱就做大件。从三五斤的青铜器,变成几千斤的大家伙。至于模型,很少人看到过真古董,几乎全是按照画册上的图片翻模。反复试验,毁了再做。也有人干脆跑到北京潘家园市场,偷偷买个成品,回家翻模。上世纪90年代末,随着青铜器作坊变成几十家,“产业化”形成,村里出现了专门卖石蜡、漆料的,甚至连模型都有了专门供货商。一个人每年赚两三万元,多数家庭年赚三五万元,少数作坊能赚几十万元。
  方兴庆说,现在乡亲们制作仿古青铜器的队伍扩大了,制作工具先进了,制作技术也进步了,很多人也因此摆脱了贫困,这是一件让人很欣慰的事情。如今,烟涧村有人专门在外地讲课,传授青铜器仿造“秘方”。还有件事让村里人骄傲,上海世博会时,有政府部门出钱仿制后母戊大方鼎参会展览。
  针对网络上关于造假的质疑,村民们则大呼冤枉:制作工艺很简单,销售渠道公开透明,咋能说是制假、售假?伊川县有关部门也是这种态度:仿古工艺品与出土文物,不能混为一谈,如果拿工艺品当文物,不是水平太低,就是心术不正。

  困惑
  进村的客户少了,原材料价格在上涨,正准备打造仿制产业园

  烟涧村人明显感觉到,这两年生意不好做了。周鼎公司当家人周长海说,进村的客户少了,原材料的价格也在上涨,黄铜价格最贵时涨到20多元一斤;订蜡模的钱,从几百元涨到一两千元;还要加上手工、石膏、漆料以及作旧的成本。在这样的困境下,村里有100余家停火歇业。
  李柏党说,手艺不精的作坊被淘汰是正常的事,符合竞争规律。烟涧村的产品还很粗糙,发展方向必须是精细铸造。但村民投不起钱,政府不扶持,遭遇了一些困境。周长海认为,仿古青铜器的宿命,仍然是这只脚踏进工艺品行,那只脚还在古董行里,不打“擦边球”就没有生意。但他们对客户从来都说是仿制品,至于购买之后把这些东西当做什么东西处置,那是别人的事情,与村民无关。
  烟涧村所在的伊川县葛寨乡乡长孙刚标说,由于销售渠道不通畅,这些仿古青铜器无法走得更远。而且,有些农民缺乏文史、美学等相关知识,制作的仿古青铜器非常粗糙,甚至比例失调,让人看着别扭;有的不知道一些细节的重要性,随意增减文字、线条,失去了“古韵”。
  据他说,为了引导该行业走向规范和创新之路,乡里正准备在烟涧村规划仿制工艺品产业园。
来源:人民日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