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夹边沟记事》作者杨显惠:我不愿再描述苦难(2)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2-5-15 17:45| 發佈者: 裡人| 查看: 1825| 評論: 0|來自: 时代周报

摘要: 时代周报:这次采访比前两本书不太一样?       杨显惠:写《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的时候目标很明确,跟采访对象谈经历谈遭遇。写藏民的故事,只是想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写小说需要把他们的生活 ...
时代周报:这次采访比前两本书不太一样?
      杨显惠:写《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的时候目标很明确,跟采访对象谈经历谈遭遇。写藏民的故事,只是想了解他们的日常生活,写小说需要把他们的生活弄通,经历一遍看一遍。我跑到牧场里驻扎着,每天和藏民一起,聊聊天,看看他们怎么放牛放羊,挤牛奶,打酥油……白天跟牧民一起生活,晚上把这些记录整理下来。
      时代周报:你融入了他们的生活?
      杨显惠:刚开始到甘南,当地人问起,我就说到这儿玩儿来着。去得多了,我和不少当地人也成了好朋友,不少年轻的藏民对我也以兄弟相称。我会接他们去北京玩,负担往返机票和食宿,当他们的导游。
      时代周报:甘南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杨显惠:甘南这地方草原很好,很美。玛曲草原的草长得很好,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时,草有一公尺多高。听说解放前玛曲草原是亚洲最好的草原。但现在草原都退化了,草只有20公分长。


       下一本书写知青生涯


      时代周报:近10万字的采访笔记,筛选的原则是什么?
      杨显惠:也没有什么标准。他们怎么生活的,我用小说的形式把他们的生活方式、现状表达出来而已。我听到某些生动的细节,根据这个细节编一个完整的故事出来。不过现在回想起来,我觉得当时处理得过于简单化了,把故事编得再复杂一些就好了。毕竟体验不深刻,写得就不是那么生动。我没有详细的写作计划,哪一篇觉得成熟了就先写哪一篇,一般写完后会修改上三四次。2009年到2011年一共写了12篇。
      时代周报:据说写《定西孤儿院纪事》的时候“整天以泪洗面”,相比之前沉重的写作状态,《甘南纪事》呢?
      杨显惠:这个写得轻松。写的时候考虑成熟了,一个短篇可能一天就写完了。再长一些,可能写上三两天。几千字的短篇,一天就写完。我没有那种一边想一边写的习惯,我会考虑完了,中间细节、开头结尾都想好了,才开始写。
      时代周报:后半部分更多的是关于藏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描述?
      杨显惠:藏民是一个宗教信仰很虔诚的民族,很多事情的解决不是求助于科学,而是求助于宗教的力量。宗教信仰这个主题比较宏大,我准备今年冬天开始动笔,应该还能写这么多字。
      时代周报:你对知青的题材也很有兴趣?
      杨显惠:下一部书想写1965年我高中毕业后,上山下乡在安西县小宛农场的兵团那段岁月。当时大学都没有考,满腔的热血要建设新农村,纯粹是一个热血青年进入社会。我从兰州跑到最西边的敦煌和安溪交界的地方,当农工、售货员、农垦中学教员,那16年的生活影响着我的世界观,是我人生当中很重要的经历,我在那段时期没有创作过什么,仅仅写过几个中短篇小说。写成回忆录还是写成小说,还没认真考虑。我这个人不能同时考虑几件事,得把眼前的事情干完了再考虑下一步。至于其他主题,我还没有多想。我已经67岁了,我的写作很慢,比如《夹边沟记事》,花了三四年时间调查,不能脑子一发热就写。
       时代周报:从《夹边沟记事》到《甘南纪事》都受到很大关注,你的创作方法会有什么影响吗?
      杨显惠:我觉得我的这种创作方法不会对现代作家有什么影响。我的创作方法纯粹是一个“笨办法”―花五年时间和精力驻扎在当地深入生活,像这样写一篇薄薄小说出来。
      上世纪80年代中期,文坛受到“西风东渐”的影响,西方的、先锋的写作方法进来了,原来受俄罗斯影响的现实主义的写作方法不受欢迎了,接着,商业化市场化又汹涌而来。我原先的那种创作方法走不通了。有段时间我干脆停止写作,读读书,潜心研究一下文学。究竟为什么写作,用什么办法写呢?我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了八九年,最后决定与当时的文坛背道而驰,走向更加现实的一条道路。这条路就这么走下来,一走20几年。
      时代周报:你如何看待当代的非虚构性写作?
      杨显惠:我个人喜欢读虚构的小说。从来不读报告文学,不读纪实的作品。但在我看来,非虚构文学可以真实地记录历史。它的价值和意义不在今天,而在于明天。
来源:时代周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关于我们|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