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网厦门12月9日电 (章丹)在纯文学日渐式微,小说日益边缘化的今天,那些坚持文学创作不辍的人们,他们的态度和答案又是什么呢?
对此,12月7曰在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举办的“鼓浪人文精神与王洪超文学作品研讨会”的回答是:文学无须惊慌于老去。只要人类还有感情,文学就有其生存、发展的必要和空间;小说,还是人们传递情感,叙述爱恨情仇,表达作者对人性思考、社会审视的一种不错的方式。 人性思考、社会审视:文学无须惊慌于老去 这次研讨会由厦门大学人文学院主办,研讨的作品,是厦门大学中文系81级校友、原鼓浪文学社会员、电视人王洪超的长篇小说《欧拉冒:消失的永生岛》。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原副院长、中文系教授朱水涌主持研讨会,参加研讨会的有,著名作家北村、《中篇小说选刊》杂志社副社长刘伏宝、厦大人文学院副院长、中文系教授李哓红,厦门卫视总监邹振东以及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本科生、鼓浪文学社一众文学热爱者。会上,作者向曾经耕耘过的鼓浪文学社赠送了出版作品《欧拉冒》。 欧拉冒是夏威夷的一句土著语,意思是永生。小说叙述了这样一个故事:1941年,一个叫秦炳文的留美医生,在一次空难中幸存于欧拉冒岛上,他误杀了一叫迟仲年的人。出于愧疚,他决定完成死者临终嘱托的一公一私两件事。没想到,公事是有关珍珠港事件的重大情报,私事是迟太太竟然是他青梅竹马的恋人……作品试图表现战争中生存者最普遍的心灵状态,着力刻划值得读者信赖的真诚人物。以真实的历史事件为背景,用祖父给三个孙子讲故事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中国特工与日本特工之间爱恨情仇的故事。 刘心武、北村为《欧拉冒》倾情作序 王洪超,笔名丰土,曾先后供职中央电视台、北京电视台,从事青少年电视节目近三十年,这是他继1988年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小说后,时隔25年后,对文学的一次华丽回归。 王洪超在研讨会上,和与会者分享了他的创作过程与心得:在查阅、考证了大量抗战时期的资料,并赴夏威夷、上海采风,历时两年后,完成了这部作品。 由著名作家刘心武、北村、著名评论家李以建等作序的《欧拉冒》于今年上半年在北京出版并举行了新书发布会。 “解剖台”上的麻雀《欧拉冒》,被与会者从每个部位进行细致丶专业的剖析与批评。厦门大学人文学院博士研究生,从文本入手,对作品情节、结构、语言、人物塑造等方面,提出了自己独立的见解,令与会者聆听到文艺批评的初啼。而来自中文、信息等多科系的鼓浪文学社成员,则更关注自己的读后感。 针对有批评者对小说主人公不断追求不断失落、甚至宗教的救赎都不能成为安身立命之道、最后落实为日常生活的疑惑,著名作家北村评论道:小说从来不会为人生提供指引方向,它只提供作家的思考与探索的轨迹;文学从来不是职业,不是强制性的灌入,也不存在于小说,或者电视等媒体的形式上,她是我们与生俱来的内在的需要,只要在普通生活中活出诗意,那就是文学在证明自己的存在。 鲁迅创办的《鼓浪》一直在厦大校园传承 今年,距鲁迅创办厦门大学鼓浪文学社已近90年,而《鼓浪》这一全国高校的学生文学刊物,一直在具文学情结的厦大校园得到传承和发展。从这个意义来说,致力于对年轻一代培植热爱文字、思考人生,在日益喧嚣、思考多元的当今社会,是这个研讨会更具的现实意义。 文学的老去,无须惊慌,沉浸其中,做当下的事,写当下的偶得,有时,是内心回归安然与平静的一条通途,是对自己和人性、社会的另一层面的思考。正像最新一期出刊的2013年10月号的《鼓浪》刊头语所说,这虽不是个文学的时代,但还有热爱文学的人。 著名文学家、厦大中文系朱水涌教授称,面对文艺作品尤其是影视互联网过于娱乐化的今天,本次研讨会强调的文学复归以及人文精神有着积极意义。(完) 来源:中国新闻网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