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夏学銮论“和合” 中国伟大复兴所赖之基石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5-7-11 23:24|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3523| 評論: 0|原作者: 夏学銮|來自: 南方日报

摘要: “和为贵”与“贵和”的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最核心的价值取向。紧紧围绕正义的原则,以仁、义、礼、智、忠、孝、爱、悌、宽、恭、诚、信、笃、敬、节、恕等诸德促成人和,中和,乃至和合是华夏文化为人类大同探索出 ...

“和合”成为不同要素融合的最为理想的结构存在形式

关于“和”的概念,早在中国西周时期就已提出。在《左传·昭公二十年》中,晏婴指出和“如羹焉。水火,醯醢,盐梅以烹鱼肉,火单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这就是说“和”是一种由不同要素所构成的和谐状态,就像鱼、肉掺和水、火、盐、梅等,经过厨师的烹调与加工,而成为食品新质的存在状态。同时,晏婴还指出“若以水济水,谁能食之?若琴瑟之专一,谁能听之?同之不可也如是”。可见,“和”不是相同要素的相加与聚合,也不是单个要素的存在状态。

晏婴之后,思想家史伯进一步深化了“和”的概念。史伯说:“夫和实生物,……,以他平他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可见,“和”这一概念包含着矛盾的对立与统一,“和”是矛盾多样性的统一,是事物产生和发展的源泉,是万物存在的基础。

随后,先秦时期的“和”被赋予了“合”的含义,从而出现了完整的“和合”概念。《国语·郑语》云:“契能和合五教,以保于百姓者也。”殷商官员——契,为使平民百姓保身立命,将五种不同的人伦之教加以融合,实施于社会。契之所以能流芳史册,就在于他能和合五教。由此可见,“和合”意味着多样性的统一。

“和”与“合”联用,不仅突出了不同要素组成中的融合作用,而且强调了矛盾事物的和谐与协调的重要性。从此以后,“和合”成为不同要素融合的最为理想的结构存在形式,受到各家思想家的普遍推崇和重视。“和合”这一传统哲学概念,从此便成为汉族传统文化的精髓,广泛而深入地融合于中国文化之中。

“和合”概念的内涵探讨

“和”与“合”二字,单独本身都具有丰富而深刻的涵义,“和合”组合起来就形成一个全新的概念,具有全新的涵义与全新的意境。

概念界定是科学研究的前提。对概念、范畴和理论的思考与追求,是一个有远大发展前途的民族所必须具备的精神品质。“和合”思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富生命力的文化内核和因子。“和合文化”不仅要求个体身心和谐、人际和谐、群体和谐与社会和谐,更要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体现为“天人合一”的整体哲学精神,强调“天人共存、人我共存”的辩证立场,以宽容、博大的人道主义情怀,张扬着丰富的天道与人间和谐融洽观念,对于当前消解社会矛盾、人与自然的冲突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和合”概念内涵的提出,就是其进入理论思考的表现。“和合”内涵是“和合”内在规定性或其本质属性,是对“和合”内在规定性的高度概括。那么,“和合”内在规定性到底是什么呢?

“和合”是一个涉及自然、社会及人类思维领域内无所不包的、与中国古代构成世界万事万物的“阴阳”、“五行”地位相似、功能相等的始元、创生概念。始即开始,元即第一,创即创造,生即生产,表明了“和合”的始元、创生性质。


12下一頁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