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倪世雄:习近平“和 合”外交思想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5-7-12 22:07|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2850| 評論: 0|原作者: 倪世雄|來自: 南方网

摘要: “中国梦”是“和合”外交的生动体现,“和合”外交是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习近平“和合”外交思想接地气,内涵深刻,感染力和指导性都很强,必将有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贡献新智慧 ...


以和为贵: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

2014年6月28日,习近平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发表60周年纪念大会上讲到: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根据时代发展潮流和自身根本利益作出的战略抉择,中国人民崇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论”,中国人的血脉中没有称王称霸、穷兵黩武的基因,却有以和为贵、和平相处的文化基因。中国坚持不干涉别国内政原则,坚持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坚持通过对话协商以和平方式解决国家间的分歧和争端,反对动辄诉诸武力或以武力相威胁。弱肉强食不是人类共存之道,穷兵黩武不是人类和平之计。和平而不是战争,合作而不是对抗,才是人类社会进步的永恒主题。2013年6月,习近平主席与奥巴马总统在美国加州举行“庄园会晤”,进一步提出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主张,并精辟阐述了新型大国关系的内涵是不冲突、不对抗、相互尊重、合作共赢。把“不冲突、不对抗”放在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首位,充分体现了中国外交以和为贵的核心价值观。

和谐共生: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

“亲望亲好,邻望邻好”。2013年10月24至25日,习近平在周边外交工作座谈会上强调:要切实抓好周边外交工作,打造周边命运共同体,秉持亲诚惠容的周边外交理念,坚持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坚持睦邻、安邻、富邻,深化同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和互联互通。此前,习近平多次讲到,“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空间容纳中美两个大国”。从“宽广的太平洋有足够的空间可以容下两个大国”到相互依存的“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是认识和理论上的巨大飞跃和升华。从全人类命运的角度来建构中国的外交思想,这是一个生动的创新。“命运共同体”思想为中国的和平外交赢得了世界话语权,说出了让世界听得懂、听得进去的中国话,受到了广泛好评。

协和万邦: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

在战争与和平面前,我们希望铸剑为犁,化干戈为玉帛。习近平说:“举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是表达中国人民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崇高愿望,宣示中国人民牢记历史、不忘过去,珍爱和平、开创未来的坚定立场。和平是需要争取的,和平是需要维护的。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否认罪责就意味着重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中就有“和合中庸”、“世界大同”的理念。虽然千百年来,沧海桑田,但是这些思想不但没有过时,反而愈见其夺目光辉。习近平指出,中国坚持全方位和平外交的总体战略思路,即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基础上全面发展同各国的友好合作。要在坚持不结盟原则的前提下,广交朋友,形成遍布全球的伙伴关系网络。家和万事兴,人和国家强。习近平提出广交朋友、广结善缘和增强国家亲和力的思想,强调“关系亲不亲,关键在民心”,通过公共外交、民间外交,做好人脉工作。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中国的“和合”外交不仅是促进中国的和平发展,也是要努力塑造一个天下太平、协和万邦的世界图景。

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2013年6月7日至8日,习近平主席同奥巴马总统在安纳伯格庄园举行会晤时讲到:“中国梦也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梦,与包括美国梦在内的世界各国人民的美好梦想相通。”2015年3月28日,在博鳌亚洲论坛开幕式,习近平宣示,中国人民正在齐心协力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在前进的道路上,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决心不会动摇。

可见,“中国梦”有两层含义:国内层面上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国际层面上是和平、发展、合作、共赢。“中国梦”是“和合”外交的生动体现,“和合”外交是中国梦的伟大实践。习近平“和合”外交思想接地气,内涵深刻,感染力和指导性都很强,必将有力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为维护世界持久和平贡献新智慧。

(作者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博士公为明对此文亦有贡献)

12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