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12月上旬,湖南株洲市天元区白鹤小学六年级学生余晗睿去外地参加一次考试,语文试卷作文的主题是关于“家庭教育”,材料要求围绕“阅读”、“习惯”展开论述。简单构思后,余晗睿在40分钟内,即以文言文形式写出了《父母之教》一文。文章只有600余字,引经据典地阐述家庭教育对阅读和习惯的重要性。开头开门见山点明观点:“孩子之美,源父源母。父母之教,最为重。”很快,这篇作文便在网络走红,国内很多网站纷纷转载,成为人们热议的话题。该文为何能走红,为何能引热议?这是颇值一议的。 有人说,文章写得好。文章观点明确,有理有据,层次分明,前后呼应,结构严谨,文通句顺,确是一篇好文。但实事求是而论,能写出达到如此要求的文章的,在莘莘学子中,并不乏人,为何偏让余晗睿走红? 又有人说,文章采用罕见的文言文形式来写,凸显特色。此话有一定道理。在余晗睿的同龄人中,有不少人用白话文还写不出主题明确、条理清楚、内容充实、文字通顺的文章,何况用文言文呢?有专家说,即使大学中文系学生,用文言文写篇像样的文章也非易事,而一个小学生居然用文言文写出一篇好文来。如此看来,余晗睿确实是个“另类”。但生活中“另类”者不乏其人,并不等于就能走红,因为“文言”这种形式,不少国人望而生畏,视之为第二外语,难学难懂,避之唯恐不及。如此看来,走红必有他因。 的确如此!笔者认为,“走红”的真正原因是人们由衷地赞赏余晗睿热爱“国学”的精神与行动。其实,文言文只是一种载体,它承载着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精华。但文言文与白话文有很大差异,透过文言文去了解、学习“国学”精华,难度不小,没有“热爱”“专注”的精神,难以迈进其门槛。余晗睿五岁开始,就在家长引导下接触古诗词,逐渐培养起对“国学”的兴趣,觉得“书中蕴含了太多哲理,越读越着迷。”兴趣的驱动,促使他坚持每晚7-8点,自觉地抽出一个小时去阅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书籍。后来读的书愈来愈多,为了加深理解,课余他还会看央视《百家讲坛》等讲座,扩大自己的“国学”视野。长时间的执著坚持,较快地提高了他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因此,他能写出广受赞扬的文言作文,也就不足为怪了。人们赞赏余晗睿的,不仅是他认真刻苦学“国学”,能写出不赖的文言文;更看重他能将“国学”精神体现在自己的行动中。校长刘容说,走廊里有不少学生嬉戏,余晗睿会绅士地伸出左手,给同行的她和老师挡出一条通道;接受记者采访时,他始终挺直腰杆坐在座位上,双手交叉放在膝盖处,比同龄人成熟多了。刘容赞道:“这孩子很注重礼仪。”如今,“国学”已经成为一大时髦,但不少人只是学一点皮毛装点门面或交差而已,相反,一个更严峻的现实是,众多的人对传统经典的敬畏之心日渐淡薄。随着以消费、商业为特征的快餐文化大行其道,戏说历史,颠覆传统,玩世不恭,游戏人生成为时尚,传统经典的地位,遭遇前所未有的冲击。而这正是有识之士颇感忧心的。而今,发现一个11岁的小学生对“国学”居然有如此追求与境界,欣喜雀跃之余,必赞之并推而广之使之“走红”。 然而,也许人们更感兴趣的是,余晗睿的文言文中透露了他的父母是怎样教育引导他成长的。余晗睿在作文中说:“吾父者,读圣贤之书而教我……多年以来,决无丝厘间断。”“吾母者,予敬而爱之……吾母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他在作文末尾总结说:“伴,人之情也。读书,明理也。习惯,所以修身养性也。此皆父母之教也。”这段话告诉人们,余晗睿的成长,离不开其父母的见识、榜样、追求与坚持。没有他们多年来“牺牲”自己的爱好、娱乐、休息,始终“伴”着孩子,就不会有余晗睿的今天。他们堪称天下父母的典范。而今的年轻父母深知培养孩子的重要性,也懂得培养孩子阅读兴趣与良好习惯的重要性,更愿意投入金钱,但缺乏良好的榜样与耐心。他们一边呵斥孩子要刻苦读书学习,一边却在玩手机、玩电脑、看电视、甚至玩扑克、打麻将。而这,却令孩子的学习与成长大打折扣。愿天下年轻父母从余晗睿的父母中获得启示。 文言文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学”经典涵盖着中华传统文化数千年不变的核心价值。千百年来国人将传统经典奉为立身之本,始终保持崇尚与敬畏之心,中华五千年文明才得以延续、传承、发展,我们民族才有生生不息的凝聚力。俗云“举头三尺有神灵”,传统经典其实就是我们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神灵”。学习国学,不应该停留在口头上,而应该引起各级人士充分的重视,并落实在行动上。 11岁小学生文言文的“走红”,的确值得人们深思!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