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浩然(资料图) 孟浩然和柳永分别是唐、宋朝的大文豪。这两人因为诗词中发牢骚惹得皇帝不高兴,因此终生在仕途上不得意。两人在中国古代几乎可作为怀才不遇的代名词。 可在两千多年的皇权社会里,他们生活的时代是唐和宋,算是幸运的,发牢骚的无非影响仕途,如果他们活在明、清两代会怎样? 先看孟浩然得罪唐玄宗的故事。 孟浩然是襄阳人,早年即有诗名。他与李白都是门第不高的南方人,两人有惺惺相惜之感,李白称赞他,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在诗坛上他与王维齐名,然而却没有王维那样的家世,王维可以通过向公主递行卷、走后门而及第,这位孟夫子呢,在故乡鹿门山隐居数十年。可那时候天下太平,太平盛世最不缺的是做官的,你一个小地方的诗人,就算有名气,朝廷也不会专门请你做官呀。开元十五年(727年),38岁的孟浩然他在朋友的劝说下,终于去了长安参加进士考试,没考上。要知道进士试是全国范围内选拔英才,是难度最大的考试。第一次参加考试落第再正常不过了。 不死心的孟浩然仍然留在长安,希望通过别的门路来走捷径进入官场。在长安他与已在官场混了多年的王维结成莫逆,通过王维的介绍认识了长安官场的一些牛人,史载名动公卿,一座倾服。右丞相、集贤院学士张说也十分欣赏孟浩然的才华,有一次带孟浩然进了内署(朝廷办公的重地),正碰上唐玄宗进来找张说,孟浩然来不及回避,躲到床下。张说当然不敢向皇帝隐瞒房内藏有闲杂人员,把他叫出来面圣。这真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呀,一经介绍,唐玄宗也听说过孟浩然的诗名,就让他随便朗诵一首自己写的诗。 倒霉的孟浩然大概在故乡呆的时间太长,竟然没有丝毫政治敏感性,口诵了他的得意之作《岁暮归南山》,前四句是:北阙休上书,南山归敝庐。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太不讲政治了,竟然说自己是不才(实乃有才的意思)被皇帝抛弃了,这不是讽刺皇帝有眼无珠么?玄宗生气了,说了句: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 从玄宗这句话来看,他还真是脾气好,就是嘛,科举考试的大门向天下士子敞开,哪有名人考一次就必须及第的规矩?凭什么就说明主弃?玄宗奈何诬我之说,可见其抱屈的心态。 后来,孟浩然又犯了一个致命的错误:恃才傲物。当时的襄阳太守韩朝宗,以知人而闻名于世,崔宗之、严武和蒋沇都曾是他举荐的。自己管辖的地区有这样一位知名文豪,当地方官的脸上自然有光彩。他准备向朝廷推荐孟浩然,以特殊人才之类的政策直接授官,不必经过公务员考试。韩朝宗已经约好孟浩然一起进京,可出发那天,孟浩然和一帮子旧友正在喝酒,痛快得很。有人提醒他别忘了和韩朝宗的约会,他很牛地说了句:业已饮矣,身行乐耳,遑恤其它!韩朝宗当然很生气,哪还会举荐这位喝酒可以忘掉一切的大爷。 可以说,孟浩然不才明主弃的命运是自己选择的,怨不得别人。 和孟浩然相比,柳永所发的牢骚就更加显得矫情了。 柳永年少成名,其词天下传唱。但会写流行歌曲的人未必就善于考试,柳永连续三次进汴京赴礼部试落第,这也很正常。考试需要才华,也要运气,比如他第三次考试落第,而同时参加考试的长兄柳三复却进士及第。 考不中,要么下次再考,要么断了仕途之心,专心搞创作。可文人之矫情,往往心口不一,心中不忘仕途,嘴里说不在乎。柳永写了首词《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当然,文学创作中,装逼可以说是一种常用的修辞,但柳永这首词通篇装逼,而且装过分了。上阕吹牛说,我虽然考不上进士,但作为才子词人,是白衣卿相。下阕则渲染自己的不在乎的心态,意思是说我活得比你们那些考上进士做大官的人还要风流快活,中进士做官只是浮名。 如果这首词放在今天微博上,肯定有无数网友跟帖说:你要是真牛逼,那就别去了考进士求官么?可是柳永做不到,天圣二年(1024年)他又参加了第四次进士考试,那年是宋仁宗赵祯登基的第三年。宋仁宗天性仁孝,对人宽厚和善,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好皇帝。宋代皇帝几乎都是文艺范,他读过柳永的那首《鹤冲天》,而且印象深刻大概主要是太装逼了。本来主考官这次已经录取了柳永,但照例将拟录取的考生名单和试卷呈皇帝最后批准,仁宗一看柳永的卷子,想起了当年他的装逼,于是御笔批示: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那一年他才是个15岁的少年,这句批示无非类似微博上翻出某人的旧帖子打脸。但皇帝这一打脸,柳永又名落孙山了。 但宋仁宗不愧为仁,只是对装逼犯柳永稍示薄惩,并没有真的把他列入黑名单。景祐元年(1034年),25岁的仁宗亲政,特开恩科。是年春闱,柳永与其兄柳三接同登进士榜,授睦州团练推官。一门三兄弟成了进士,大宋待柳家真是不薄。 如果孟浩然、柳永生在明朝或者是清朝。我想只有两种可能: 一是根本不会也不敢发那样讥讽皇帝不识才的牢骚。蒲松龄一辈子连个举人都没有考上,直到72岁那年才补贡生。魏源的才华没得说吧?参加数次会试都落第,51岁那年才考取进士。他们能埋怨大清皇帝么?魏源的好友龚自珍出自钱塘名门,以狂著称,也是多次会试落第,直到37岁那年考取进士。他也只敢用祭神的青词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来暗讽当道。 二是他们如果诗词中发孟浩然或柳永那样的牢骚,被皇帝知道了,即便不惩罚他,也会被打入另册,一辈子别想再走科举那条路上。 如果历史可以穿越,孟浩然和柳永在明朝和清朝再活过来,恐怕会为自己当年的遭遇感到庆幸。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