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曹素功400年:是他造就了上海的“书房”与墨香(图)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6-2-25 18:24| 發佈者: 顺天道化| 查看: 1508| 評論: 0|來自: 国学网

摘要: 春节前,上海笔墨博物馆推出了纪念一代制墨大家曹素功诞辰400年的曹素功传世明清墨模精品展。曹素功墨业,一个传承十几代、绵延三百五十年的中华老字号,何以始徽州,迁苏州,又何以进上海,并与中国近现代书画发生 ...

春节前,上海笔墨博物馆推出了纪念一代制墨大家曹素功诞辰400年的曹素功传世明清墨模精品展。曹素功墨业,一个传承十几代、绵延三百五十年的中华老字号,何以始徽州,迁苏州,又何以进上海,并与中国近现代书画发生了直接的关系?《东方早报艺术评论》中国艺术寻根栏目将聚焦这一中国墨业代表的传奇与坎坷之路。

徽歙曹素功的招牌

在上海闸北区南山路一条老式弄堂的深处,凌乱晒着的衣服,闲聊着的老人,乍看与别的弄堂也没什么区别,然而再往里去,就可以看到一座有着琉璃瓦的门楼,一阵似有若无的墨香,随后便看到里间的圆门上悬着一个墨底金字招牌徽歙曹素功这便是有着300多年历史的制墨老字号。 1667年,曹素功墨庄始创于安徽歙县,1864年,曹家传人将墨庄从苏州迁至上海,1950年代以后公私合营,改称上海墨厂(徽歙曹素功),2008年以后改制为上海曹素功周虎臣笔墨公司,现在的这一制墨大楼正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曹素功原址上建设起来的。

说到一锭好墨,除了烟细胶清,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墨质优异外;还讲究造型奇、图文妙、描饰美、内韵雅,而这些则全赖于制墨的模具。古代制墨初以手搓成丸、掌捏成团;至东汉,始用墨模压制成形。唐代,随着书画艺术的发展,墨模普遍出现了雕刻图饰,并有留名题款。明清是制墨鼎盛时期,此时墨模雕刻达到登峰造极之境地。

墨品集书、诗、画于一体,有方寸之间,景象万千之赞,而墨面艺术根源于墨模雕刻,刻模为范,塑墨成型。墨模是书法家、画家、墨家、雕刻家合作的艺术结晶。巧夺天工的雕刻技艺以刀代笔,忠实地雕刻出原作的意境,名家的手迹,山水、花卉、人物全都栩栩如生、惟妙惟肖。无论是拙如画沙或细于擘发的作品,都殚工尽巧,纤毫不苟,展现墨模雕刻技艺之绝妙。

在纪念制墨名家曹素功诞辰400周年之际,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制墨与制笔的上海曹素功周虎臣笔墨公司启动了传世墨模抢救整理工程,决定用三至五年时间,对上万副库存古代墨模进行清理、归类、研究、存档,并在此基础上进行生产性保护和延伸产品的开发。以实际行动保护非遗,纪念先辈、造福后世。

上海笔墨博物馆在春节前举办了曹素功传世明清墨模精品展,展出馆藏明清墨模百余副,其中有许多是康乾年间的御墨,还有十副是明代天启元年(1621)程君房所制墨模,这些可能是全国存世之最早墨模。另为丰富展品,还特从墨厂借来珍藏的提梁、功臣图套墨的部分墨模展出。以墨模为专题的展事尚属首次,这一批精美绝伦的明清墨模,不少都让人观为叹止。

与茶奚必较新陈墨

用佐文房讯比伦墨

歙派制墨与曹素功

曹素功画像

歙派制墨家大多出身于官宦士族、文人雅士,堪称徽派制墨中领军人物。歙派墨家具有文人士大夫的特质,将其深厚的文人情结和殷实的经济实力凝聚在其所制墨品之中,形成其鲜明的特点:摹古隽雅,烟细胶清,坚如石、纹如犀、黑如漆。休宁派墨师一般出身于平庶家庭,但勤于劳作,实践经验丰富,制墨中另辟蹊径,以制作风格独特的小锭成套丛赏墨(集锦墨)而见长,较为华丽精致,巧于工艺。婺源制墨以民间小作坊为主,制墨目标锁定平民百姓和小知识分子,其特点是朴实少华,多具民间艺术风格。曹素功即由这黄山新安的青山绿水和歙派墨艺的神韵奇香孕育而出。

曹素功墨庄创始人曹圣臣,原名孺昌,字昌言,号素功,一字荩庵。安徽歙县岩寺镇人,生于明代万历四十三年(1615)。

曹素功自小耳濡目染,青少年时起,就对墨锭制作有着浓厚的兴趣。他收集了不少名家墨锭,闲暇时把那些大大小小、长长短短的墨锭从墨囊里取出来,一锭锭观赏揣摸,对墨锭上镌刻的精美字画更是爱不释手,往往会情不自禁地提笔对着墨锭上的字与画临摹起来。

曹素功和程君房同是歙县岩寺镇人,他们两家又是世好,所以曹素功特别崇拜程君房,在他的藏墨中程氏之墨独多。《曹氏墨林》中说他:读书嗜古,兼工篆隶,巧妙入神,旁入丹青,文藻耀日,一时称为双绝。

程君房,明嘉靖年间制墨家,名大约,歙县人。被称为李廷圭后崛起的第一人。程君房善于博宋前人之长,又敢于创新。他创造了漆烟制墨法,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程墨的代表作有:玄元灵气、妙品、寥天一、百子图、龙九子、天府永藏等名品。程墨不仅质地优良,而且款式、图案丰富精美。程墨的特色:坚而有光,黝而能润,纸笔不胶,入纸不晕。董其昌称:百年之后,无君房而有君房之墨;千年之后,无君房之墨而有君房之名。

古代文人难免总有万物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观念,曹素功在清盛的时势和书香的家境中,虽嗜喜玩墨,但终须以求仕为正途。他于顺治十二年(1655)中秀才,顺治十七年(1660)为贡生,康熙六年(1667)授布政司,虽时有递进,但终因清朝官场的现实,使其虽有其名而未有实职,难偿做官之愿。在获布政司之衔而未得实职之时,他已经52岁。到知天命之时,他毅然作出一个决定,放弃对仕途的继续追逐,返回故乡岩寺镇,重拾旧好,干脆从事起制墨事业。

明末有位制墨名家吴叔大,其玄粟斋也可谓著名墨肆,曾产天琛等精佳墨品。由于吴氏墨业后继乏人,家境困顿,又因吴曹两家存有世交,悉知素功爱墨嗜古,才艺双绝,于是将墨肆传让给了曹氏。曹素功就在玄粟斋的基础上正式从事墨业,开始了制墨和经营。古时有个避讳的规矩。由于康熙名讳玄烨,为避此玄字,他将墨肆改为艺粟斋,开设在岩寺镇下街。

康熙年间,徽州墨业非常兴旺,墨肆林立,竞争激烈。曹素功虽然承接了吴大叔的墨肆,有了扎实的基础,然而要在徽墨中安身立命本已不易,要出类拔萃更属万难。

他经常在想一件事,自己的墨庄开在黄山脚下,歙县是游人进入黄山的门户,如能把黄山的三十六峰绘成黄山图,刻成墨模,制出墨锭,此墨一定会成为艺粟斋的具有标志性的名品之作。然而黄山群峰耸立、云烟浩渺,方圆逾百里,胜景无其数,凡人怎观其全景,拙笔更难描其全貌。此黄山图从何可得?正当他苦思冥想时,有人告诉他:徽州太守张息庵曾经绘过黄山图。听到了这一消息不由喜出望外,他与张太守早为隃麋之好,于是择日拜访了张太守。张太守也素知曹的为人和才艺,同样爱好、素日情谊,使其欣然答应,慨然将其凝聚心血和爱好的黄山图赠予曹氏,作为墨锭之画稿。曹素功喜得黄山图后,亲自对画稿进行了缩放,聘请名师雕刻墨模,他与长子永锡带领墨工,点火炼烟,挥锤制墨,晾干、描金,两年后精美绝伦的黄山图集锦墨终于面世了。新墨一面市就受到同业的赞佩,观赏者无不称妙叫绝。

黄山图,一套三十六锭,无论墨质和雕刻都称上乘,有烟细胶清、隽雅精美的特点。此套墨共绘有黄山三十六景,分别为:炼丹、朱砂、天都、钵盂、青鸾、狮子峰、桃花、连华、石柱、九龙、云际、石床、松林、紫云、浮丘、轩辕、容成、翠微、云门、布水、石人、清潭、仙都、望仙、仙人、上升、云外、石门、芙蓉、石棋、飞龙、紫石、叠嶂、丹霞、圣泉、采石等峰,每景各为一墨,每锭墨背题刻有诗句,侧面署有名款。而众墨合在一起,墨面通观为黄山三十六峰,则成为一整幅黄山图,且各峰形态、风姿各不相同。

曹素功制墨的风格自然在许多方面师宗他所承传的吴叔大,以及他自幼即钦佩的程君房与方于鲁,保持了文人制墨之传统特色。同时他也注意吸收徽墨其他流派的特长,在追求文人墨高雅的同时,与程方吴有所不同,也注重墨的实用价值。正如《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所说:不似方、程诸家以夸多斗巧为事,而大抵适于实用。

徽州之墨推歙州,歙州之墨推曹氏。曹素功在世的二十多年中,制作的名墨共有十八种,其中紫玉光自然位列第一,他自己非常看重这一荣誉,把它视作自己制墨史上的一块丰碑。

他所制的其他墨品还有:天琛、天瑞、千秋光、豹囊丛赏等,这些都是此后墨家及鉴赏收藏家重点研究的对象。

乾隆之后清朝经济、政治衰落。道光、咸丰年间,连年兵灾战乱,依附经济文化的安徽制墨业,江河日下。史书记载:每岁常例的进呈贡墨也减少,徽州地区的制墨业每况愈下。宣统元年出版的《墨林载笔》中载:第自兵燹以来,造墨之家多半无力,即有重创斯业者,选材计功多不考究,几有易水无良工之叹?字虽不多,对于徽州当时制墨业的萧条景象,可见一斑。

曹氏七世孙曹毓东、曹佑椿,八世孙曹云崕,他们的制墨时间正处道光、咸丰年间,曹氏墨业也陷入困境。到了咸丰年间,名士试墨题词、赞墨等活动已全部停止。

曹素功墨业历史上有个传统做法,每一代的男性业主,不管是否参加制墨,都要为他刻一两副墨模,名为存古堂,道咸年间,虽然曹氏墨业处于困顿之际,但依然不忘古训家规。在族史记述中,依然存有曹毓东和曹佑椿制作的墨锭。

迁徙入沪与旧业中兴

一个企业往往会毁于天灾人祸,罹难于战火兵燹。曹氏墨业无奈之下背井离乡,迁徙江南。然而,海纳百川的上海,为她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沃土。祖传的制墨技艺与时尚的海派文化不期而遇,在曹氏后人的努力下,居然因祸得福,闯出了一条崭新的海派徽墨之路。

曹氏墨业传至九世孙曹端友时,歙州岩寺的艺粟斋墨业毁于战火,为避锋镝之难,咸丰末年(1861)曹端友举家迁徙离歙,携带仅存的制墨工具到江南沿海寻找出路。他先到常州,次年又到苏州。在苏州几年中只销售存墨,没有生产制作墨锭。到了同治三年(1864)他来到上海,在南市小东门方浜路马姚弄交口处开设艺粟斋尧记墨庄,欲重兴祖业。《艺粟斋墨录》中,余鑑题辞:独素功后端友,检灾梨之余,仿古松之制,申江居肆,歙浦遗传,仍恢其业而驰其誉。

刚来上海时,曹端友手里缺乏资金,一时无力恢复制墨生产。于是,他与一位姓查的人合作,由查氏出资金、曹氏出技术共同从事制墨。为了尽快筹集资金,曹端友白天还到一家同仁和的化工原料行做工,晚上下班后,回到墨庄打理墨业。由于他从事化工原料工作多年,积累了该业的经验,在经营墨业之外,又开设了香粉原料行,自己操治,家属参加包装搬运。几年后,积累了一定的资金,他归还了查氏的投资,恢复独资经营墨业。查氏则另设墨庄,即后来的查二妙堂墨庄。

曹端友为了确保制墨原料的精良,于光绪十二年(1886),斥资向歙县潜口镇汪伯宣购买了四百多平方米的炼烟房,名为曹仁堂墨局。聘请当地有经验的炼烟工程吉人,采购优质桐油,灯盏点烟,炼成油烟运往上海制墨。同时又炼制含动物油的烟料,使墨锭表面更加光亮有韧性;加入生漆炼成漆烟,制成含有麝香、金箔原料的墨锭,每斤墨锭的售价高达一百零六元,比当时的一两黄金还贵三元。清代名儒洪钧赞曰:临池试款,其气之芳馨也,沁人脾肺,其光之璀璨也,扑人眉宇。可见制墨质量已达到较高的水准。程夔在《曹氏墨林》中记述:顷乞假归,道出沪上,遇曹君端友,素功九世孙,久客于外,中更兵燹,治世业不坠,可谓难矣,更称赞他朴诚能任事,灾乱之年,把濒临山穷水尽的墨庄重新振兴于海上。凤凰涅槃,确非易事,同行均称他是曹氏墨业的中兴之辈。

曹氏九世孙曹端友在世时感到其子曹月舫不善经商,于是直接培养长孙曹麟伯为墨业的掌门人。曹麟伯精通墨品,对祖传墨业十分重视,不仅掌管了墨庄的经营,还参与墨模与墨锭的制作。而曹麟伯和曹叔琴则交友甚广,在发展墨业中充分发挥他们的特长,结识了海上不少著名书画家,在拓展与海派书画家合作方面颇多建树。

曹麟伯酷爱绘画和刻模,拜雕刻艺人王绥之为师,学得一手雕刻技艺。为了提高对墨面图案笔意的理解,又师从画家张小斋学画,掌握了书画技法。他一人从墨锭的题材设计、墨名撰题、图案绘画、墨模刻镌,直至墨锭制作,均能胜任,这在曹氏制墨史上也是罕见的。他制作的大好山水墨,墨面书大好山水四字楷书,挺劲有力,墨背刻春光图、春耕图多式,古朴自然。

任伯年,清末海上杰出画家。

任伯年与曹月肪、曹麟伯父子俩交往甚深,曾是曹家的座上客,他常来墨庄挑选墨锭。且与其他顾客不同,不是一买就走,而是反复询问墨的性能特点,时间一长,画家与墨家成了知交。

任伯年与曹麟伯父子的友情深厚,曾为墨庄留下不少墨宝,精心绘制了图案二十余幅。这批墨模至今还保存着,其中他和胡公寿、黄山樵合作的仁者寿墨,是墨中精品。

任伯年仁者寿墨

吴昌硕寒香墨

十二、十三世孙,经历了日寇侵华及国内战争的漫长岁月。那些年,市场萧条、百业凋敝,墨业处于艰难守业时期。

十二世孙曹志鸿、曹志元,兄弟俩皆不善于经营,也无名墨留世。十三世孙有曹述文、曹述雍、曹述钧、曹述勋、曹述圻五人。曹述文英年早逝,墨业则由曹述雍经营管理,曹述钧曾在墨业工作,而曹述勋、曹述圻从学校毕业后就从事其他职业。在这期间制作的墨锭有换鹅墨与卑而寿而康墨。

曹素功墨业离开故土,迁徙江南,始终承继着徽墨的制作技艺和优良传统。清末民初,上海渐成繁荣发达的经济、文化中心,无数文人高士集聚于此,构筑起海派文化高地。曹素功墨业没有裹足不前,而是紧密地与海派书画融合,逐渐形成了海派徽墨的风格,这是历史的选择、时代的产物。犹如当年浙江嵊州的的笃板如不进入上海,何有如今堪称中国第二戏剧的越剧之辉煌。越剧,至今人们仍称其为绍兴戏。若有人自诩是正宗徽墨,而视曹素功为另类,那反显得其少识无知,且数典忘宗了。

1949年以后,曹素功摆脱了在家族内世代传袭的旧轨迹,转变为在全行业、在大社会、大环境中传承发展的新模式。

经过五十年代中期经济恢复时期,制墨业度过了最艰难的阶段,重又复苏。一九五六年全行业实行公私合营;在此基础上,一九五八年,制墨业进行了调整合并,由当时上海最著名的曹素功尧记、曹素功敦记、曹素功怡记、广户氏胡开文、胡开文发记等五家墨庄合并为一。由于此中曹素功历史最久、声誉最隆、影响最广,且骨干力量较强,为更好地弘扬传统、发展产业,遂决定合并后的企业命名为曹素功墨庄。该墨庄设在河南中路167号,原曹素功制墨工场也从南市天灯弄迁入南山路128弄30号,与原广户氏胡开文工场合并。此一决定,曹素功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五家墨庄的合并,使海派徽墨归属于一家,曹素功也走出了家族世传的旧格局,由家庭手工作坊向具有一定规模的工商结合型企业和集约化、精密化生产发展。在制墨技艺方面,不仅集中了墨模等生产工具,还汇聚一批优秀的制墨名师高匠,如制墨名师朱大寿、汪国耀、程加臣、曹春和,描金名师余盛忠、曹妙辉、方有达,雕刻名师汪兴五等,他们都是当年制墨、描金、雕刻的一流高手。

在当时以文艺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为工农兵服务和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方针指引下,他们与海派书画家合作,涌现出一批创新题材的墨品。

上世纪五十年代和六十年代初期,刻模师和书画家共同创造了以爱祖国、爱劳动、爱学习为题材的墨锭,与传统题材龙门墨、千秋光墨并存。有以工农业生产为题材的万吨水压机、一线天桥、红旗渠、心红瓜甜、精心饲养、瓜影满堂、长城脚下幸福渠、喜看群山多一峰等墨锭。

刘胡兰墨

在那特殊的十年中,曹素功墨业也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固然因为破四旧等冲击,传统题材的墨锭全部停止了生产和销售。但一批以英雄人物、革命历史为题材的创新墨面世,其中有刘胡兰墨、黄继光墨、王杰墨,有以毛主席诗词为题材的井冈山、更喜岷山、金沙水拍、长征、星星之火、奋发图强、为人民服务以及韶山、南湖、延安等等,由于当时对具有政治意义的任务,各方面都全力以赴,故而在原料、工艺及质量方面都有绝对的保证。因此那段时间作为传统产业的墨业,并未受到毁灭性的打击,传统技艺以某种形式得以延传。同时,这一时期的选题也在墨品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的时代印记。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雨过天晴,各行各业呈现一派寒冬过后百花迎春的景象。作为传统文化的书画界、笔墨业,更是春意盎然。墨业设计人员的创作热情,如高压油井的原油喷涌而出,丰富多彩的题材尤其反映强烈时代气息的新墨,层出不穷。有以郭沫若诗词为题的大快人心事墨,由王个簃、唐云、杨正新三人合作绘制的莺歌燕舞墨,取材神话故事的十六罗汉、三打白骨精等墨锭。同时还有不少名人名家题词、绘画的墨锭,如郭沫若题词的光彩陆离,程十发绘制的水光春色满江天,黄胄绘制的三驴图,由书画家吕丁绘画,朱屺瞻、唐云、沙孟海、关山月、王个簃、黄胄、程十发、刘海粟、谢稚柳、周汝昌、应野平、亚明等十二位分别题字的金陵十二钗套墨等等。

(曹素功制墨工序)古法炼烟

熬胶

添药

搓汰

捶坯

入模

压模

翻晾

拆模

刷墨

描金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至九十年代初,上海制墨业迎来了十年黄金期,企业发展到鼎盛时期。无论是墨品的材质、制墨技艺、技术队伍都达到了最佳状态。如当时生产一批顶款为特制油烟的墨品,是上墨厂在78年开始研制,在当时油烟101配方的基础上,加倍置入了麝香、金箔等贵重辅料,并采用当时顶级的广胶,是上墨厂最高档的墨品。主要用于以名家作品为模版的墨锭,如:范曾的老子出关、赵朴初的墨家者、黄胄的驴、俞樾的枫桥夜泊、郭沫若的沁园春、傅抱石的李太白、扬州大明寺的鉴真东渡、吴冠中的山川异域等。一时间,国内外纷至沓来的定版墨、仿古墨,还有创新墨。

1985年,应日本泛亚细亚文化交流中心邀请,由中国人民对外友好协会上海分会组织,上海墨厂(徽歙曹素功)赴日本东京、茨城、丰桥、名古屋、横滨等城市举办中国曹素功墨展。展品有明清时期的古墨、仿古墨及墨模、古墨拓片,名家为墨锭创作绘制的书画作品等,共2000多件。

进入2000年以后,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几乎所有企业都面临着触及灵魂的选择和脱胎换骨的变化。曹素功作为具有三百多历史的老字号,与一般企业相比,有着其特殊性和复杂性。主管单位以一种对中国文化负责的历史责任感,为曹素功和她的同胞兄弟周虎臣笔厂专作特别门诊、吃小灶。把他们从原先隶属的企业群体中剥离出来,由新世界集团领导对这两个传统老字号企业号诊把脉。进行具体指导的领导本身又是精通文墨书画的专家,在广泛听取干部群众的意见、评估衡量诸多方案后,选择了有利于企业发展的体制与机制。2004年成立了上海新世界笔墨有限公司,2008年改制为上海老周虎臣曹素功笔墨有限公司。其后又筹建上海笔墨博物,通过一系列恢复工艺、师徒相承、学术展览等,极力拯救与保留这一上海的书房与墨香。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