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内地秋拍即将启幕之际,各大拍卖行的亮点拍品也逐渐浮出水面。其中,中国嘉德在11月15日的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古代专场中推出的一件《石渠宝笈》经典之作董其昌《疏林茅屋图》。借助故宫石渠宝笈特展的热点话题以及《石渠宝笈》著录的这块金字招牌,《疏林茅屋图》在备受追捧的同时,也让董其昌这个名字再次进入人们的视野。 董其昌《疏林茅屋图》系清宫旧藏,曾亮相中国嘉德1998年秋拍,并参加2013年的中国嘉德艺术品拍卖20年精品回顾展。拍前估价为6000万元至8000万元之间,从董其昌作品在二级市场中的表现来看,此拍品很有可能创造新的纪录。此外,北京匡时在本季秋拍中亦推出了一件崔子忠与董其昌的合作作品《洛神赋书画合璧卷》,卷中董其昌的小楷《洛神赋》颇具晋唐之美。 在中国书画史上,董其昌占据着极为重要的地位,其书画创作与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谈到董其昌往往离不开临与仿,无论是董氏自身的书画学习之路,还是他人对其的继承与解读,都围绕了一件事情:如何让仿作成为创作。 董其昌的仿古观:师古人与师造化 董其昌少时聪颖,早负盛名。在隆庆五年(1571年),他与族侄董传绪一起参加府学试,但因书拙而被列为第二名。从此,董其昌便发奋钻研书法。此后,董其昌除了与当地名家陆树声、莫如忠求教外,亦与嘉兴、杭州等地的书画收藏家交往,结交了莫是龙、顾正谊、丁云鹏等擅画之士,由此董其昌开始了学画之路。 在董其昌的书画作品中,临仿之作占了很大的比重,而人们对其的争议也多集中在此类作品究竟是泥古不化还是颇具创新精神。如明代公安派的代表袁宗道、袁中道与袁公道三人称此类仿古之风就是剽窃成风、万口一响。那么,董其昌的仿古主张是否真是如此?董氏在《容台集》中曾言:画家以古人为师,已自上乘,进此以天地为师,可见他并非要求作画一味摹仿古人,而是主张在师古人与师造化之间进行主观的选择,对古画中的元素进行取舍与转化,进而呈现出全新的自然形象。这类创作在二级市场中屡次出现,且行情甚好,如《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仿巨然山水》《仿吴镇山水》等拍品皆以千万元以上的价格成交。 董其昌《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 1627年 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局部) 其中,董其昌作于1627年的《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在中国嘉德2012秋拍卖中以6267.5万元的成交价刷新了其作品的拍卖纪录。董其昌一生推崇黄公望,其收藏的黄氏作品至少有三十件之多。在1596年董其昌得到了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欣喜之余他在该卷隔水的题跋中记录下了此次经历。三十年后,董其昌又收得沈周背临的《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遂灵感触发,创作了这件《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董其昌在题跋中称:《富贵大岭图》,黄子久画卷,在予家,时一仿之,不必尽似,石田亦尔,可知董氏的仿古并非追求极似。从全图的构景来看,此画除了江流、山势的平缓之处与原作略有相似外,其山形树貌、丘壑起伏皆出己意;从笔法来看,董其昌变黄公望的长皴为细笔短皴;而此仿本也将原来的水墨改为设色,呈现出一派文秀典雅的风貌。从《仿黄公望富春大岭图》中可以看出董其昌是如何将仿作变为自我的创作,他得法于黄公望,又在构图、笔法、设色中融入自我的理解,由此对原作进行了灵活的演绎,做到了师古而不泥古,这也是董其昌之所以能集大成、创新格的重要原因。 董其昌《临米芾行书》 董其昌的仿古主张在其书法实践中亦有体现,且对于临与仿的界限比较模糊。在董氏之前,书家对于临古的认识是保守的,探讨的内容主要在于形与神的关系。而董其昌在此基础上,提出临古先探源,重笔法而不重结体等观点,注重对古人笔意的体悟。其临仿之作突破了原帖的限制,在笔法、字法与章法上进行了一定的调整,甚至是打破原帖的书体限制、内容限制,使其与原作保持在离合之间的距离。例如,董其昌《临怀素自叙帖》将原本的顺序完全打乱,且并不用怀素的笔法,而是以王献之的笔意书写。在临古的学习中,董其昌十分推崇米芾的书法,创作了不少临仿米芾的作品,而此类作品在二级市场中亦有出现。如在北京匡时2009春拍中亮相的董其昌《临米芾行书》以235.2万元成交。此作用笔偶参用米芾的笔意,结字章法变化多端,巧妙地将米氏的奇崛险峭化为董氏的文雅温婉,在保留原帖神韵的基础上,又不失自家风貌。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