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执着和赤诚的文化寻矿者——追忆著名出版家范用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6-3-16 17:28| 發佈者: 是飞| 查看: 1792| 評論: 0|來自: 国学网

摘要: 《存牍辑览》立体封面范用生前在读书看报。资料图片9月14日,是我国著名出版家范用的忌辰。5年前,为新中国文化传播事业贡献毕生的范用永远地与读者离别。由范用编撰的《存牍辑览》《叶雨书衣》和《爱看书的广告》三 ...

《存牍辑览》立体封面

范用生前在读书看报。资料图片

9月14日,是我国著名出版家范用的忌辰。5年前,为新中国文化传播事业贡献毕生的范用永远地与读者离别。由范用编撰的《存牍辑览》《叶雨书衣》和《爱看书的广告》三本书日前由三联书店出版。与此同时,三联书店新老编辑数十人举行追思会,共同缅怀这位具有大家风范的出版人。?

“好编辑就要爱书,爱读书”

范用被誉为“韬奋精神在当代最好的继承者”。生活书店创办人邹韬奋曾经讲过,我们不愿意唱高调,也不愿随波逐流,我们只根据理性、根据正义、根据合于现代的正确思潮,常站在社会的前一步,引着社会向前,向着进步的路上走。从事出版一辈子,范用正是这样践行着。三联书店总经理路英勇说:“范用一辈子通过与文化大家的真诚交往,通过把他们的思想智慧变为优秀的出版物,实现了‘与社会时代的进步而俱进’的理想。”

为缅怀已故的“书痴”,原国家新闻出版署副署长刘杲写下这样的文字:范用热爱书籍、热爱出版,几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他的表现总是那么投入,那么热情,那么专业,那么虔诚,那么率性,那么坚韧,那么从容,那么自信,那么自尊。“这一切是出于什么驱动,是为名为利吗?当然不是。是执行规章制度和履行岗位责任吗?不完全是。是自觉坚守职业道德吗?不错,但是不够。”刘杲认为,这归根到底展示了一种精神境界。“在这个境界里,情理交融、知行合一、乾坤自在、物我两忘。在这个境界里,范用做到了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所以他才能活得那么潇洒。”

1956年,三联书店原总经理董秀玉跟着范用学做出版。与范用共事几十年的她体会到,“作为一个好编辑,就要爱书,爱读书。”“在广泛吸收各种知识和资讯的时候,慢慢造就了一种编辑意识、编辑敏感。相应地,选题也就出来了。”董秀玉总结出范用留给后学的一条经验:“读书、思考,而且是大量的。”

回忆起范用工作中的事无巨细,董秀玉连连称赞。她回忆说:“我跟着他跑腿跑了好多年,后来我们跟作者的关系越来越好,有问题就沟通。当时他知道每一位作者喜欢什么书,研究什么问题,于是找来各种他认为的好书送给作者,跟他们讨论书中有哪些高明的地方,有哪些突破,还有哪些缺陷和问题,怎么弥补。时间久了,范用与作者亦师亦友。”

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有义

冰心、胡愈之、钱钟书、杨绛、黄永玉,众多大家都曾经是范用的好朋友。作为出版人,范用有着什么样的人格魅力来吸引他们呢?路英勇概括为:来源于他对这些人的尊重,来源于竭诚为读者服务的精神。

范用去世之前交给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汪家明一部书稿——《存牍辑览》。范用编了5年的这本最后的书稿,取材于52本16开牛皮纸本里边工工整整的两千多封作者来信。来信者有巴金、叶圣陶,有周有光、启功,也不乏众多后学。汪家明清楚地记得,范用担心有些来信的字迹模糊不清,他亲自誊写了103位作者的375封信。“厚厚的52本,每本封面上都有编号,封二附上本册所存通信之人名录,是范先生一丝不苟、秀气的钢笔字;封底也有同样手写的名录,许多人名字边上画了红圈或者打了红钩,表示其人已经去世。”

在当初编辑《存牍辑览》一书时,范用选了陈白尘16封书信,萧乾、楼适夷书信各选了12封,三人是范用亲近敬爱之人。黄裳书信选了39封,唐弢书信选了35封,姜德明书信选了15封,三位都是藏书家,是“书痴范用”的书友。阅过这上千封书信,汪家明对于其中的故事如数家珍。“信件里披露了《傅雷家书》的来龙去脉,《读书》杂志的光彩与坎坷,《珠还记幸》题目的来由,以及《随想录》《懒寻旧梦录》《干校六记》《云梦断忆》《郑超麟回忆录》《一氓题跋》《聂绀弩杂文集》等一大堆书背后有趣或者曲折的故事。”

“来信还雪泥鸿爪般地呈现出通信人对学问和社会的真知灼见,比如叶圣陶关于汉字简繁体的意见,就从未见诸书刊。”汪家明说,友人的来信反射出范用作为文化寻矿者、发现者的执着和赤诚,反射出一个活生生、有血有肉、有情有义的范用。

范用因为爱书,所以爱书的作者。那么他爱书的本质是什么呢?与范用有过多年交往的汪家明体会到,其实就是爱文化、爱思想、爱真理。在三联人看来,范用是三联书店承上启下式的人物,也是三联在新时期兴起的领导者和灵魂人物。他把老三联和新三联连接起来,把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巴金、叶圣陶等一大批文化人的事业与新时期的文化事业连接起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