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一体,是中华文化的根本特质;天下秩序,是中国政治的悠久形态。近年来,随着文化自信这一概念的深入人心,提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全国已呈蔚然大观之势,与此同时,儒家思想在边疆地区的传播与边疆治理历史经验的问题也日益为学界所关注。 7月21日,文教北传与天下秩序的扩展纪念归绥土默特官学兴学290周年学术研讨会呼和浩特召开。会议邀请海峡两岸、全国各地十余所高校、党校和科研院所的20余名专家学者,以土默特官学为切入点,深入探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与北疆治理历史经验的问题。 土默特文庙始建于清雍正年间(现址呼和浩特市玉泉区土默特学校),为国内现存唯一的蒙古文庙。1726年,清政府在土默特文庙的基础上创办官学。官学几经沿革,近代以来涌现出以乌兰夫同志为代表一大批中国共产党优秀的民族革命先驱,为民族解放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一部土默特文庙史,既是儒家思想在内蒙古地区的传播发展史,也是内蒙古革命与建设的厚重历史,生动地诠释着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联系,诠释着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深厚的文化渊源。 内蒙古自治区哲学学会副会长、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赵东海教授致辞 会议首先由内蒙古自治区哲学学会副会长、内蒙古师范大学副校长赵东海教授致辞。赵东海指出,内蒙古是中华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是游牧与农耕、草原与中原、少数民族与主体民族不同文化样态的交融激荡之所。历史经验表明,文教的传播是边疆地区安定团结、凝聚向心、增强中华文化认同的重要保障。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乌兰副主席致辞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乌兰副主席在致辞中指出,本次学术研讨会的召开是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界的盛事,也是内蒙古哲学学会落实社团工作、响应自治区社科联建设一批高水平社科智库战略规划的具体举措。希望学会借此机会再接再励,深入学习贯彻习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抓住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契机,以时不我待、机不可失的紧迫感,和勇担重任、责无旁贷的使命感,披荆斩棘、开拓进取,为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做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北京弘道书院姚中秋院长致辞 北京弘道书院姚中秋院长在致辞中指出,儒学在内蒙古的传播对于中华民族的形成、对于蒙古地区各个民族的凝聚,以及与整个华夏内地的政治上的团结,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这样的一个历史经验对于我们今天要巩固一个多民族的、超大规模的,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政治共同体的团结和凝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上半场会议的主题为清代内蒙古地区之文教传播,内蒙古党校哲学教研部闫恒博士主持。首先由土默特学校党总支书记云占鳌做了题为〖站在两种文明交汇点的土默特文庙〗的报告。他梳理了土默特官学290年的历史,特别指出,土默特官学的存在,使得地处边疆地区的土默特蒙古族人民能够与内地文化始终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游牧与农耕两种文明的交汇也使得这一地区的人民具有更开阔的视野和心智,得以相对从容地因应近代以来的历史变动。 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研究院刘蒙林研究员以〖清代绥远城旗学初探〗为题,探讨了清代绥远城的教育状况。他论证了清代绥远城旗学的两种主要形态:一为走科举之路的旧式学校,一为清末以来的新式学堂。刘蒙林研究员指出,绥远城的旧式旗学在有清一代十分发达,文武两科俱全,官学私学皆盛。至于清末绥远城的新式学堂,同样堪称一时之盛。中学堂、初小、高小学堂、满蒙学堂乃至陆军学堂,应有尽有清代的绥远城称得上边疆地区的教育胜地。 古代的文庙与官学常常毗邻而居。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的牛淑贞副研究员以〖清代归绥城文庙研究〗一文,对清代归绥城的文庙情况作了梳理。牛淑贞副研究员指出,清代的内蒙古地区呈现出满蒙汉各族人民杂居的局面,仅在归绥城中就存在着蒙文庙(即土默特文庙)、汉文庙及满文庙三座文庙,颇有文教北传,于斯为盛之意。 在三位与会嘉宾对土默特的文教作了充分的介绍之后,内蒙古草原文化研究所所长宝力格研究员做题为〖儒学北渐与内蒙古思想走向〗的报告,着重指出,在16世纪以前,内蒙古地区的文化与政治结构基本被藏传佛教所垄断,儒学北渐对于蒙古族在人生观、族源观、文化思潮和制度建设等方面皆起到了启蒙的作用。内蒙古近现代的思想启蒙是与儒学北渐联系在一起的。这种联系的实质是蒙古民族反宗教、反封建的社会需求,与儒学文化的精华的相结合。 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兼任研究员张启雄先生的报告侧重于边疆治理与中国古代外交,题目为〖儒家治边的秩序原理:以不治治之论〗,他认为,传统中国边疆治理思想大致可以用20论予以概括:天朝定制论、王权帝授论、正统论、名分秩序论、事大交邻论、封贡体制论、奉正朔论、大一统论、兴灭继绝论、王化论、重层认同论、争天下论、华夷可变论、华夷分治论、以不治治之论、重层政体论、五伦国际关系论、内圣外王论、王道政治论、世界大同论。而以不治治之的实质并非不治,在近代以来逐渐从消极的不直接统治转向积极的民族区域自治。 下半场的多元一体与天下秩序主题讨论,气氛更为活跃,首都师范大学政法学院陈明教授主持。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所中国哲学研究室主任张志强研究员的报告题为〖清朝中国是怎样一个多元一体的国家〗,梳理了清政府面对如此广大的国土时,所展现的传统政治智慧:其一,清之国号的选择继承了元朝的传统,突破了之前周天下封国的限制,创造了一个更大的共同体想象;其二,清政府对于疆土统一的努力,并非是出于建立所谓现代民族国家的需要,而是对于实现天下秩序的向往;其三,清政府的治理模式中,着眼点不在多元而在多元一体。张志强研究员还动情地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呼市人,首次回到家乡参加学术研讨会,为家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贡献心力,心情非常激动,希望内蒙古学界同仁多举办类似活动。 台湾地区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的吴启讷副研究员,则从圣人之道与喇嘛之道的角度对清代的边疆治理问题提出了另一面向。他指出,清政府一方面通过在边疆地区如蒙藏地区大力扶持旧有的喇嘛教,另一面则又不断强化儒家的官方正统地位,以此构建起圣人之道为体,喇嘛之道为用的治理结构。 弘道书院院长、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的姚中秋教授与弘道书院副院长、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任锋副教授,分别从儒家与天下秩序的建构角度进行了发言。姚中秋教授指出,儒家的文教与天下观念,造就了中国自身的历史性概念叙述传统,它使得中国及天下成为一种动态的描述,因而具有不断应对外界变化的能力。任锋副教授则强调,儒家为多族群之间形成秩序乃至构建国家,提供了一套公共性话语。 内蒙古大学哲学学院的郭晓丽教授的发言题目是〖孝与蒙古族伦理教化〗,她指出,蒙古族统治者重视〖孝经〗的教化功能,具体体现为以官方开办国子学、地方官学为平台,将孝作为伦理教育的主要内容。蒙古族天的观念、蒙古族祭祖的观念、蒙古族伦理观念、家庭伦理、族群伦理,以及蒙古族统治者对于忠在政治上特别重视,都是由孝这一中华文化道德的核心要素推演开展的。 自由讨论阶段,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所何天明研究员指出,多元一体是一个从自在到自觉的过程。这个过程中,物质的交融是容易的,精神、思想的交融则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院历史所班布日助理研究员认为,从研究元史角度来看,儒学不是某个民族所独有的,而是能够普遍扩展的价值观念。元代接受儒家文化蒙古士人群体很多,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历史文化现象。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多元一体的一体背后有着内涵丰富的制度创新,其核心要素正是内蒙古地区文教体制的逐步建立。近现代以来,从土默特学校走出的大批历史风云人物,也证明这种文教体制二百多年的养成化育功不可没。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