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宣稱將要建設成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在中共黨人心目中,社會主義只是實現國家富強的一種更好手段,中國社會主義的終極目標,也在於成就中國的民族主義。 而中國的傳統民族主義,包括重現中華文明在歷史上的輝煌,以及建設富強的國家。 新加坡國立大學東亞所昨天舉行“習近平統治下的中國新社會主義”(China's Neo-Socialism under Xi Jinping)國際論壇。東亞所主席王賡武教授在主旨發言中,從歷史角度,梳理近代中國思想家嚴複、康有為,以及孫中山、毛澤東、鄧小平等政治領袖的社會主義理念,來分析習近平可能會建設的社會主義模式。 王賡武指出,鄧小平在1980年代在社會主義中引入了“中國特色”的概念,並很快被全社會所明白與接受。實際上“中國特色”的概念從嚴複、康有為到孫中山等,始終一脈相承,其要義就是盡可能保留中華文明的偉大傳統。 他進一步解釋,中國的民族主義的底蘊不是西方的民族主義,其目的也不是建立西方式的民族國家,因為“中國人從來不曾明白什麼是西方民族主義”,中國的民族主義代表著實現中華文明的復興。 他說:“中國特色意味著不失去與中華文明偉大傳統的聯繫。”而在中國人建設的社會主義體制,“中國特色”必須清晰,必須與中國傳統完全整合與銜接,不能是對西方社會主義成功模式的複製或模仿。 不過,“中國特色”也並非全是正面的內容,如果保留了錯誤的特色,“中國特色”就未必是好東西。 王賡武指出,當現任中共總書記習近平上臺時,他繼承了一個繁榮的,以海洋貿易為主的市場經濟體系,但同時也是貧富懸殊,腐敗問題嚴峻並還在惡化蔓延國家;“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也帶回來一些最糟糕的傳統,給中共執政帶來危機。 王賡武分析,在中共黨人眼中,實現中國的生存與維持中國的國際地位,前提是建設強大、統一的國家,而在習近平眼中,建設強大國家的前提,是建設強大、團結,不腐敗與有公信力的黨。他說:“更多的自由、公正、公平,這些都是好東西,但是前提是要建設強大的國家。”反腐,正是習近平建黨與救黨的手段,至今受到廣大群眾的普遍擁護。 那反腐之後呢?習近平要建設怎麼樣的社會主義? 對此,王賡武沒有給出直接的答案,但他提出了三個中國的傳統觀念,來啟示聽眾的想像。第一是變是常態,王賡武指出,中國自古以來就相信人不能拒絕接受改變,必須不斷為變化做準備,同時保持自身根基不變。 其次是“行而後知”,王賡武解釋,從清末以至1949年中共建國以來中國領導人所有的“行”,所有的錯誤都是教材,讓習近平有條件達到“知”——知道什麼該做與不該做。習近平尋求建立一個強大的國家,正是他從過去150年的“行”中汲取的教訓。 最後一個傳統觀念,是“述而後作”,這源自於孔子對中國古代經典的態度,孔子只通過整理解釋經典來傳遞自己的思想,不自稱“創新”。 王賡武最後總結,習近平也許不會接受“新社會主義”的說法,但習近平所建設的社會主義,將是承載了中國一個半世紀以來的痛苦歷史,幾千年的輝煌文化傳承,又吸收了所有過去成功與失敗經驗而建成的社會主義。 他說:“個中的秘訣,就是建設強大、致力於實現古代關懷、分享等理念的國家。類似大同世界的理念,到今天還深深根植在中華文明之中。”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