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珍藏版】中国书院应该是什么样子?人大韩星教授深度...

国学新闻

2017-12-4 14:19| 發佈者: 休竹客| 查看: 1452| 評論: 1|原作者: 四海青年国学社

摘要: 编者按最近在传统文化教育界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南昌豫章书院由于其运作问题而被关闭停办。豫章书院的经营模式、教育方法经过媒体曝光,各界对书院教育的猜忌、质疑、声讨顿时甚嚣尘上。豫章书院事件会给我们什么反思 ...

编者按

最近在传统文化教育界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南昌豫章书院由于其运作问题而被关闭停办。豫章书院的经营模式、教育方法经过媒体曝光,各界对书院教育的猜忌、质疑、声讨顿时甚嚣尘上。

豫章书院事件会给我们什么反思?

全国书院、私塾教育该如何应对?

也许,豫章书院真的给很多经营传统教育的单位做了一个警示。在义务教育阶段,招收全日制学生自主教育,办学资质是否完整合法?课程体系和教材是否得到相关部门认可?招收的师资是否可以胜任?教育方法是否符合教育学规律?更为重要的是,办学方向在哪里?培养的学生将来的出路是否有保证?

这一系列问题,有待于我们去思考。

在思考前,我们学习一下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韩星教授对书院教育做的诠释,我们能从中有什么借鉴呢。内容丰富,值得收藏。

儒学的复兴离不开教育。在古代,书院是儒学传承、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甚至,一些重要的书院能够影响朝政。比如宋代的四大书院,明代的东林书院。那么,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古代书院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升降沉浮的阶段?近代书院的没落又是什么原因?今天书院的复兴,在继承古代书院的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面对体制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带着这些问题,我们曾经来到韩星教授的办公室,韩教授给我们做了详细的解答,全文如下。

书院的历史、现状与未来

受访者:中人民大学韩星教授

访谈者:辅仁君

辅仁君:儒学的复兴离不开教育。在古代,书院是儒学传承、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甚至,一些重要的书院能够影响朝政。比如宋代的四大书院,明代的东林书院。那么,以儒家思想为主要内容的古代书院的发展,经历了哪些升降沉浮的阶段?近代书院的没落又是什么原因?

韩教授:书院是中国古代一种特殊的教育机构,大多都是儒者在官办教育机构之外兴办的一种读书、研习、讲会场所。书院萌芽于汉,出现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没落于民国以后,延绵1000余年,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和儒学的普及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古代教育制度一般分官学和私学两类:官学有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之分;私学又分经师讲学和书馆。经师讲学是指经师居官教授,大多数为一代名儒自立『精舍』。『精舍』即学舍、书斋,最初是指儒者讲学的地方。先秦孔子讲学杏坛,至东汉经师立精舍讲学,盛况空前。东汉光武时候,天下太平,很多人专门进行经学研究,他们穿儒服,颂先王,又有许多年轻人慕名游学,私人传经的事业很盛,有些儒者设立『精舍』,有的名儒在编的学生达到一万多人,往往从几千里外到那里去求学。这些名儒隐居不仕,建立精舍,教授弟子,开民间讲学之风。『精舍』为儒家书院的前身,后来泛指道士、僧人等出家人修炼居住之所。

『书院』正式形成于唐朝,最早是官方创立的,当时只是作为朝廷藏书、校书之所,并非教育士子的教育机构。到了唐德宗贞元(西元785-805年)后,出现了一些私人创建的书院,但是规模很小,从学者也少,且以读书为主,讲学为辅。开元六年(西元718年),唐玄宗在东都洛阳的丽正书院。这是中国最早的官办书院。五代南唐建『庐山国学』,又称『白鹿国学』,是一所与金陵(今南京)国子监相相似的高级学府,也是宋代白鹿洞书院的前身。

宋代书院的兴起是始于范仲淹执掌南都府学,特别是庆历新政之后,北宋书院盛极一时,出现了四大书院,即江西庐山的白鹿洞书院、湖南善化的岳麓书院、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和河南商丘的应天府书院。到了南宋书院更盛,各个书院延聘大儒主持,成为理学发展的策源地。朱熹就是南宋书院的积极推动者。

元代很早创立太极书院。江南统一后,南宋许多文人因不能进入元政府任官,纷纷设坛讲学,建立书院,造成元初私立书院的迅速发展,多讲程朱之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

明朝初年朱元璋大力发展官学,规定只有官学的学生才能参加科举考试,私立书院逐渐被边缘化,出现了『百年沉寂』时期,全国各地书院仅有80余所。明代中叶,官学日渐衰败,弊病丛生,同时政局相对稳定,社会经济迅速发展,为书院的复兴提供了新的历史契机。成弘复苏,至正德嘉靖隆庆万历四朝达到全盛。当时思想学术的主流已逐步由程朱理学转变为陆王心学,王阳明出,书院再度兴盛,面向平民成为其发展的一个重要特点。城镇官府书院向平民百姓开放,乡村书院大量出现,山林布衣、乡村长者、普通百姓、佛教僧侣都可以进院听讲,甚至登堂讲说。这是宋元时期罕见的现象。

明代政治对书院的干预史无前例,主要有四次禁毁书院,决定了书院的升降沉浮。

第一次是嘉靖十六年(1537年),御史游居敬疏斥南京吏部尚书湛若水『倡其邪学,广收无赖,私创书院』,请求皇帝『戒谕以正人心』。嘉靖一方面慰留湛若水,一方面则令所司毁其书院。这次禁毁的矛头,只在湛若水创办的书院,其他各地书院仍照常活动。

第二次是嘉靖十七年(1538年), 吏部尚书许赞,以官学不修,多建书院『聚生徒,供亿科扰』,耗财扰民为借口,上奏明嘉靖。嘉靖受手握权柄的严嵩蛊惑,『即命内外严加禁约,毁其书院』,『申毁天下书院』。但这次处理的大多是官办的书院,其他书院后来照常建立。

第三次禁毁书院是在万历七年,时张居正当国,极力控制思想,对书院讲学特别厌恶。史载:『张居正最憎讲学,言之切齿。』他说:『圣贤以经术垂训,国家以经术作人,若能体认经书,便是讲明学问。何必又别标门户,聚党空谭』他指责当时书院讲学为『作伪之乱学』。万历七年,常州知府施观民搜刮民财,私创书院,张居正便借题发挥,一面将施坐罪革职,另一面即以皇帝名义诏毁天下书院,自应天府以下凡64处尽改公廨。这是明代毁废书院最严厉的一次。尽管如此,书院讲学制度已深入人心,所以,虽禁犹存,有些书院是名毁实存,仍以各种方式保存下来。

第四次禁毁书院是天启五年(1625年),由魏忠贤禁毁东林书院而殃及其他书院。魏阉党人的禁毁书院,完全出于报复,无一是处,而且手段狠毒,牵连罗织,屡兴大狱,害死许多人。其毁书院几乎全部被拆毁,至不许存留片瓦寸椽,残酷至极。提到东林书院,顾宪成撰写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在心』家喻户晓,曾激励过多少知识分子,对我国传统文化思想发展促进极大。有『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东林书院成为江南地区人文荟萃之区和议论国事的主要舆论中心,曾培养了杨涟、左光斗这样一批不畏阉党权势、正直刚硬廉洁的进步人士,他们被称为『东林党』。随后书院因批评时政,遭当道之忌,魏忠贤将东林书院夷为一片瓦砾,连院内甬道、桥梁以及沿河古木均砍伐殆尽,其地成为废墟。此后书院乃大没落。满清入主中国,对书院所保存的元气,犹有馀悸,继续抑制书院。雍正十一年(1733年),正式明令各省建书院,改采鼓励态度,书院渐兴;惟不分官立私立,皆受政府监督,不复宋元时的讲学自由。

清末先是戊戌变法中诏令改书院为新式学堂;变法失败后慈禧太后又改学堂为书院;1901年,清政府再次宣布将全国所有的书院改为大、中、小三级学堂,并多设蒙养学堂。所有书院藏书便陆续为各地图书馆所接收,只有极个别书院延续到20世纪20年代。从此,书院退出历史舞台。这当然是古代书院没落的标志,但要分析起近代书院没落的原因可以说有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指书院本身不能适应中国社会全面转型而不得不走向衰微,大致有五大内因:

第一,清代以来程朱理学成为官学,逐渐被教条化,具有专制性、保守性,而绝大多数学人沉溺于考据之学,缺乏思想的创造,这就遗失了书院原本应有民主精神,自由创造和生动活泼的教学形式。

第二,随着清代专制制度的没落,儒学也日益衰微,逐渐使书院不能担当道统,传承学统,失掉了精神支柱。

第三,书院最兴盛时都有一个重要特点,以大儒为山长,形成具有竞争力的学派。而到了清代,不少山长和讲师们不学无术, 滥竽充数。一些书院聘任院长,不问其人学行, 贸贸然奉以为师,多为庸恶陋劣,诸生难得一见, 见而不能奉教一言。有的甚至更糟糕,由山长冒名顶替,混个名利。这样书院教学质量必然变差,书院衰落也就不足为怪了。

第四,书院严重官学化。清政府一改过去书院设在山水形胜之处的做法, 至少要求设一书院在各省省会, 直接受控于封疆大臣或各省督抚,遂使书院为政治服务,限定了书院的学术思想自由,限制书院长期发展繁荣,书院不仅在办学宗旨与内容上官学化,成为官方政治的附庸,更由于科举考试,沦落士人追求功名的工具。

第五,远离近代城市文明,交通不便,信息不畅,基本物质条件简陋,与社会产生实践,科学技术进步脱节,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使书院失去内在发展动力,成为陋儒空谈玄理,愚酸腐败的渊薮,自然会被淘汰。

外因是近代以来西学东渐,鸦片战争后,随着日益频繁的中外交往活动和洋务运动对专门技术人才的需要,西方近代大学教育思想和教育模式开始逐步传入我国,科举制度的终结,大批书院消失或转型,中国开始了创建近代大学的尝试。中国原本也是高等教育的,如中央官学、国子监等,许多书院也可以说属于高等教育。真正现代意义上的高等教育即大学最早是出现于19世纪的教会大学。教会大学从根本上突破了中国传统教育在办学模式、教学内容、人才培养、适应社会等方面的不足,为中国的高等教育提供了崭新的教育理念和办学模式。著名的教会大学如武昌文华大学(1871)、北京汇文大学(1885)、圣约翰大学(1894)、东吴大学(1901)、上海震旦大学(1903)、岭南大学(1904)、北京协和医科大学(1906)、华南女子大学(1908)、华西协和大学(1910)等。与此同时,中国人也仿效教会学校自办了一些私立大学和学院,如正蒙学院(1878张焕伦在上海创办)、上海南洋公学(1896)、上海中国公学(1905)、上海复旦公学(1905)等。随着教会学校的创办,西方教育制度和教育思想大规模地传入中国,更加猛烈地冲击着中国传统的教育观,中国教育也开始迈向近代化。

有的私立大学在现代转型过程中注意传承传统书院的精神,如张伯苓创办的南开大学校训是『允公允能,日新月异』,是南开精神的高度概括,是南开办学理念的凝结,体现了南开人特殊的价值取向和精神品质,其渊源是中国传统文化,『允公允能』这种话语形式本于〖诗经·鲁颂·泮水〗:『允文允武,昭假烈祖。』允,即文言语首助词。允公允能,意即既有公德,又有能力,德才兼备。『日新月异』本于〖礼记·大学〗:『汤之盘铭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即与时俱进,每天都有新的进步。『日新月异』即要求受教育者有强烈进取精神。『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是陈嘉庚创办的厦门大学校训,『自强不息』源于〖易传·象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止于至善』源于〖礼记·大学〗。创建于1905年的复旦大学的办学理念和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源于〖论语·子张〗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这些凝聚着古代儒家思想的校训和理念充分体现了创办者的儒家情结。

辅仁君:今天书院的复兴,在继承古代书院的工作中应该注意哪些问题?在面对体制教育的发展与改革中,又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韩教授: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起飞,社会上出现了国学热、传统文化热,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主体的儒家学说也出现了回归的迹象。特别是在当代教育仍然没有把儒家经典纳入教育体系内部的情况下,书院成为一种普及儒家文化的重要形式,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复兴气象。21世纪以来,传统书院在中国大陆得到复兴,如雨后春笋般发展,据中国书院研究中心主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邓洪波统计,截至2012年底,我国有591所实体书院,网络虚拟空间办的书院有100多所。今天书院形式多样,办学模式不一,有的以企业家为对象,属于商业模式运营;有的以青少年为对象,属于公益行为;有的以社区为对象,开展文化活动。总之,都是以儒学为主流,把国学经典作为传播的主要内容。但是,不得不说,今天的许多所谓书院,其实是打着『书院』牌子的私塾、读经学校,这些『书院』里没有藏书,没有儒者,大都是一些国学爱好者或者想在国学热中捞金的人。那么,今天的书院在继承古代书院的工作中应注意哪些问题呢?我觉得主要要注意传承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具体讲:

首先,重建道统,传承中国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古代,书院就是大儒传承道统的重要场所。一般认为,『书院』至宋代大兴,是因为科举成为利禄之门,士人趋之若骛。因此,一些对这种现象不满的大儒,往往于山水之胜处,修建书舍,教授生徒,以正人心,明道学,这样书院便特别兴盛起来。这就使书院可以摆脱世俗功利,江湖之远,而与天地自然相亲近,淡泊名利,体现从孔子以来『谋道不谋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的优秀传统。因此,道统的传承绵绵不绝,很大程度上有赖于中国传统书院。而书院之所以能够担当传承道统的功能,主要是因为办书院的大儒有自觉的道统意识,他们心忧天下,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之担当精神。书院不是传授知识,而主要的功能是传道、弘道、讲道、明道、修道,这就是现代书院要传承的一种文化精神。

其次,学以载道,以为往圣继绝学。能够担当道统的士人所有的特长则是学,古代士人所谓的『学』非今天一般的文化知识的学,而是包含了非常广泛深刻的含义,即从一般文化知识到做人处事的道理。儒家之学就是经学,是由孔子开创的,可分成互相关联的六个部分,即〖诗〗、〖书〗、〖礼〗〖乐〗、〖易〗、〖春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诗、政、社会、史、形而上学』(杜维明:〖道学政——论儒家知识分子〗,钱文忠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第5页),这样的『学』是在自身和社会中被广泛展开的,而不仅仅是现代意义学术的传承。儒家所追求的理想之『学』是『为已之学』,重点指向自我,基础是做人。完善自我,成就理想人格,达到理想的人生境界,正是儒家的基本价值取向。孔子开创的『学统』主要是经学传统。宋元明时期书院大兴,大儒传承儒家学统,形成了各时期的学术重镇,形成各自的学派。为了提高书院的学术地位,掌门山长大儒往往注重由学致道,注重学以载道,通过学统彰显道统。『为往圣继绝学』是北宋理学家,关学创始人张载提出来的,『往圣』指历史上的圣人,『绝学』指儒家中断了的学以载道的传统,应该理解成既继承儒家之学的学统,更是在学统基础上继承儒家之道的道统。

第三,修道之谓教,以为生民立命。传统书院也是一个教育、教化机构,还担当着培养学生、教化社会的功能。春秋时代孔子以『存亡继绝』的历史使命感,抢救并整理了濒临散失危险的上古文化典籍,同时,以此为教本,创办私学,实行『有教无类』的办学方针,从而打破了教在官方的局面,使学校教育、社会教化融为一体。由孔子开创的儒学其教的内容就是价值理性的『仁义道德』,而其手段则是诗书礼乐。儒家之『教』即通过宣讲、表彰、学校教育以及各种祭祀仪式等方式,向人们灌注儒家价值观念,使其自觉道德修养,遵守社会秩序。儒家还非常重视礼乐文化中的祭祀传统,形成了『神道设教』的宗教性传统。由此,『教化、教育、宗教之传统』就形成了儒家的『教统』,这是古圣以道化人、化世的优秀传统。『教统』主要是通过讲学来实现的,宋明以降,随着城市、商业、交通以及印刷技术和造纸技术的发达,知识传播更加容易,也越来越超出官方意识形态允许的边界,士绅与市民所拥有的财富资源,也使得另外开辟思想表达和知识传播的渠道成为可能。正是在这样相对自由的背景下,大批士人重新开创了体制以外的讲学风气。儒者办书院讲学,一方面当然是为了孔子讲的为己之学,就是为了自己的修习,自我的安身立命,同时他也考虑到老百姓的安身立命问题,所以要安百姓,修己安百姓。自我的安身立命,和为老百姓的安身立命。这两方面都是古代大儒同时考虑到的。那就是说一方面自身安身立命,另一方面要解决老百姓的安身立命,即精神家园问题。这就是张载说的『为生民立命』。

第四,尊师重道与师道重建。尊师重道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古往今来,代代相传。〖周礼·地官·大司徒〗:『四曰联师儒。』郑玄注:『师儒,乡里教以道艺者』,师儒是在民间进行道德和礼乐教化的儒者。因为师儒是以道教人,所以就有尊师重道,在尊师重道的基础上才有尊师重教。〖荀子·大略〗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所以后来就形成了中国古代尊师重道,尊师重教,师道尊严等等传统。传统儒家书院非常重视这一点,现在书院的复兴也应该重视这一点。首先,应该是明师道、重师德。就是上作为老师,自己首先要修身,因为古代〖大学〗里讲,自天子以至于庶人都要修身。书院老师首先要自己要修身,以修身为本,然后师道立。就是我们经常讲的,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一言一行,模人之不模,范人之不范,这样师道才能确立。其次,要通过书院来养成一种尊师重道、尊师重教的风气。首先要尊重孔子,孔子是至圣先师,是师道的代表,所以书院要按时举行祭拜先师的仪式,上课学生对老师要行礼,要有日常尊师礼。尊师当然不追求什么刻意的形式,关键是要表达学生尊师重道的心意,形成对学生的提升,对老师的激励,形成良好的师生关系,使书院成为其乐融融的大家庭。

总之,今天许多书院许多有点名不副实,主要是失去了传统书院的精神内涵,在今天书院与未来发展的问题上,我认为最重要的就是要从道统的高度,从学统的深度,从教统的广度,来传承传统书院的基本精神,尊师重道,重建道统,以更好地发挥书院的文化教育功能,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勤恳 2020-8-10 10:40
最近在传统文化教育界有一件大事,那就是南昌豫章书院由于其运作问题而被关闭停办。

查看全部評論(1)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