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因其内含丰富的心性思想,故而在宋代辟佛兴儒时得以升格,跻身『四书』行列,此后一直被定位为儒家赖以建构心性之学的经典之作。这一相沿成例、视为固然的认知模式在明代夏良胜那里得以系统的突破。他的〖中庸衍义〗颠覆了传统对〖中庸〗的认知和定位,使得〖中庸〗诠释发生新的面向。 注疏体转向衍义体。在诠释体例上,〖中庸衍义〗一改以往学界广泛采用的注疏体的解经模式,完全打破注疏体循章依句、有注有疏的解经格式,因袭南宋真德秀开创的『衍义体』诠释体例,以『确立纲目,先经后史,诸子议论,自己按语』的原则和次序诠释〖中庸〗,征经引史,以经证史,图文并用,通俗易读,推衍先儒未发之义,探究帝王治道之术。〖中庸衍义〗首先以『三德、五道、九经、三重、诚明、中和、平天下』为纲,以『性、道、教、达道、达德』等为目,每目之下又设立数量不等的子目,每一子目又分成若干条,每一条下先引经典或先贤之语,后置良胜按评之语,这就构成结构清晰、体例完备的『衍义体』诠释模式。这种注经模式不受注疏体框架的限制,更能摆脱考证名物、辨字析句的烦琐,尤其是不再拘泥于经文的限制,可以单刀直入,直面现实问题,一方面可以最大限度地彰显诠释者关怀现实的意图,如是书『崇神仙、好符瑞、改祖制、抑善类数端,尤究极流弊,惓惓言之,盖皆为世宗时事而发』,另一方面也最能系统展现诠释者建构『帝王之学』的方略和谱系。当然,需要指出的是,夏良胜并非『衍义体』的创始者,但却首次将『衍义体』应用到〖中庸〗的诠释中,这无疑拓展了〖中庸〗的诠释方法和路径,赋予〖中庸〗更为广阔的诠释空间,激发了〖中庸〗的思想活力。这在明代中后期略过经典、空谈心性之风甚嚣尘上之时,尤其显得难能可贵。 言性之书转向言政之书。四库馆臣言:『迨有宋儒研求性道,(〖中庸〗)始定为传心之要,而论说亦遂日详。』也就是说,自宋之后,〖中庸〗一直被视作『言性之书』为学人承继和诠释。而夏良胜则有意改变这一认知传统。他认为,朱子平生用力尽在〖大学〗〖中庸〗二书。真德秀作〖大学衍义〗,推衍朱子内圣外王之学,唯独〖中庸〗,以往学者多从心性之学的角度解读,而从政治哲学角度系统推衍〖中庸〗则少有学者问津,这就致使朱子之学不备,故而他着力从经世致用的角度来诠释〖中庸〗。首先,在篇章结构上,夏良胜专门增加卷十四至卷十六『三重之义』和卷十七『平天下』,这是〖中庸〗原本所没有的内容。『三重之义』从因革之礼、郊祀之礼、宗庙之礼、朝廷之礼、正乐之礼、命官之制、审刑之制、田赋之制、兵戎之制、崇勋之制、经济之文、词翰之文等子目推衍。『平天下』本为〖大学〗所有,夏良胜则从『创业之治』『守成之治』『中兴之治』和『经常之治』四个子目进行推衍,阐述治国理政之道。其次,在具体内容上,夏良胜将其对现实政治的关切贯穿到〖中庸〗的诠释中,重点从治道之基、治道之教、五伦纲常、法制礼数、创业守治等角度解释〖中庸〗。以〖中庸〗首句『天命之谓性』为例,夏良胜解释说:『天之生人,使之各得其性,人君治人,使之各遂其性。』将其与现实政治挂钩,更遑论其他章节。夏良胜这种以『经世致用』为导向的诠释方法在〖中庸〗诠释史上独树一帜,凸显了〖中庸〗的『政治性』,实开以实学系统阐释〖中庸〗之先路,然生臆断之弊,其过不可掩肆意、附会之失,而其功亦不可没也。 儒生之学转向帝王之学。研治经典历来有『儒生之学』与『帝王之学』的分疏,〖中庸〗亦概莫能外。盖帝王之学『识其大者而已。考兴亡,究治乱;别贤否,明是非;法其所当法,戒其所不可不戒』,而儒生之学『多闻强记,将以待聘,故其学贵乎博』,可见两者诠释目的的差异决定了其所关注内容和解读方式的不同。夏良胜的〖中庸衍义〗无处不体现着强烈的『帝王之学』的痕迹,从而与『儒生之学』区别开来。首先,在诠释目的上,是书本就是夏良胜向嘉靖皇帝的呈贡之作,他明确说冀望是书能够让嘉靖皇帝『成己成物,知人知天,俟百世而考三王,尊德性而道问学;时中建极,九围仰日之方中;则天难名,万古颂为天之大』,也就是让嘉靖皇帝修己治人,成就万世不朽之帝业,以成人君之美。其次,诠释对象直面帝王。儒生之学诠释经典或面向圣贤,或面向儒生,或面向科举,而〖中庸衍义〗则直面帝王,将帝王预设为在场的、潜在的对话对象,以臣子的身份向皇帝建言献策,我们可从〖中庸衍义〗按语之前皆加『臣良胜曰』得到明证。再次,在征引内容上,夏良胜一方面大量征引三皇五帝、秦皇汉武、唐宗宋祖以及明代先王之言,另一方面则广泛引用董仲舒、胡安国、二程、朱熹等历代圣贤之论,且尤以程朱理学为最。不同于一般的儒生之学多引圣贤之论的方式,这种释经方式是通过征引同为帝王的言论,以增加理论的权威和帝王的信心。最后,在诠释方式上,是书不求文辞幽深,不徒章句寻摘,少炫耀深奥之言,多经世致用之理,目的就是让帝王便于通读理解,便于掌握概要。如〖中庸〗当中较难理解的『诚明』章,夏良胜将其分解为『治己之诚』『应物之诚』『自知之明』『知人之明』四个条目进行解读,并用大量的圣贤之言、故事案例进行佐证,以降低〖中庸〗原文的复杂性、难懂性,使帝王直通治国理政之道。 总之,〖中庸衍义〗是〖中庸〗学史上第一部系统地以『衍义体』的形式对〖中庸〗展开的创造性诠释,将仅有三千余字的〖中庸〗推衍为十七卷的皇皇巨著,成为与真德秀〖大学衍义〗齐名的『帝王之学』的佳作,可使人君『比类属思,覆视于册,有相发焉』。〖中庸衍义〗虽然因其被贴上『帝王之学』的标签而少有儒生关注,但其所开创的〖中庸〗诠释路径及其丰富的治国理政思想仍然具有穿越时空的现实价值,值得我们去重新发现和挖掘。 (作者:李敬峰,系陕西师范大学哲学系副教授)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