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皓晖先生的〖大秦帝国·黑色裂变〗担得起一部优秀的历史小说。虽然偏执于冷静治学态度的学人,可能会觉得它过于热血和理想化,但正如商鞅所说,『守十者乱,守一者治』,作者大概深得商君为事之道,写作目标明确——展现这个东方帝国的生灭兴亡史,将自己对这段文明的景仰传播给尽可能多的人。主体脉络都有史可寻,主角的重要言论都有籍可考,细节发散基本合理。书中的时代和人物,值得一谈。 作者笔下的先秦时代,大毁灭、大创造、大沉沦、大兴亡,高岸为谷,深谷为陵,自由奔放,充满活力。相较于其后几千年的政治斗争,那个时代的伐谋,更像是一种『阳谋』。彻底地变法、刷新自己,成为每个诸侯国根本的、迫在眉睫的生存之道。今日布衣明日便为权臣,文可安天下武可定乾坤。名将辈出,大才云集,英主迭起,百家争鸣。经济、政治、军事、文化、民俗,都在大争之世中碰撞出灿烂的辉煌。 两千多年后,毛泽东在领导又一场开天辟地的革命时说:『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这话用来评析商鞅变法,也是很准确的。孝公和商鞅君臣的品质与变法成败息息相关。『改革之事,非有果断之决心和坚悍之心力,未易抗众议而排万难。』 孝公即位,秦国在天时上并不占优势,内部贵族势强,外部强敌日逼,河西属地,也被魏国兼并,自开国以来,国势从未如此迫促。孝公割地示弱,血书『国耻』石,誓言图强。书中还讲到老子入秦时预言秦将一统天下的传说。孝公问继任者嬴驷:『若神明占卜,说秦将为天下霸主,子何以待之?』嬴驷说:『纵然天命所归,亦需人事努力。儿臣当似有若无。』孝公十分欣慰:『秦国纵可一统天下,也要一步步一代代地去苦做,去奋争。』 商鞅四说孝公,前两次孝公并不满意,但他只是不作声或打瞌睡。到第四次与商鞅谈话时,孝公听得如痴如醉,不知不觉和商鞅抵膝谈心。即使太子犯法,商鞅为树立新法权威要严惩太子和太子傅,他也是放手让其去做。小说写变法前商鞅要孝公答应三个条件,其一就是国君对变法大臣要深信不疑,否则权臣死而法令溃。孝公欣然答应:『三百年来,变法功臣皆死于非命,此乃国君之罪也。终我一世,绝不负君!』 商鞅法家大才,有自己的理论信仰。用时下的话讲,他是个学者型官员。看〖商君书〗篇目:『更法』『垦令』『农战』『算地』『战法』『赏刑』『君臣』……涉及法制、经济、农业、军事、吏治、社会等方方面面。章太炎说:『法家者流,则犹通俗所谓政治家也,非胶于刑律而已。』言下之意,商鞅是政治家,是为国家发展制定全面统一的规则。 商鞅行事,务实且目标明确。司马迁说不耻于商鞅靠嬖臣得以觐见孝公,这就有些迂阔了。商鞅行事,临大事而有静气。四见孝公,先以帝道,再以王道,再以霸道,最后才端出法家之说,道出自己的政见,也摸清孝公的意图,确定了君臣间统一的目标。商鞅行事,凌厉而有胆气。他有一段名言:『疑行无名,疑事无功。且夫有高人之行者,固见负于世;有独知之虑者,必见骜于民……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苟可以利民,不循其礼。』意思是,犹豫、徘徊不定就不可能有所作为。有独到见解、高屋建瓴的人,当时一般民众多难以理解,但方针既定,于国民有利,排除万难也要强做。 〖史记〗记载,赵良见商鞅说其『危若朝露』,教他辞官隐退,恢复原法,但『商君弗从』。司马迁说商鞅是贪图秦国政教荣宠,我却认为还是事业未竟更可信。好在历史不负商君! 后世对商鞅的毁与誉都可谓汗牛充栋。但历代改革者,均将其奉为标杆。李斯在〖谏逐客书〗中说:『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桑弘羊说商鞅『功如丘山,名传后世』。王安石借诗言志:『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少年毛泽东在〖商鞅徙木立信论〗中说:『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 『疑行无名,疑事无功』,改革者知改革艰难,要壮士断腕的勇气,要凤凰涅槃的决心,勒马回首便只能画地为牢,纵马一跃方可盼天地开阔。『悬崖勒马的是将,悬崖不勒马的是王!』这正是给孝公、商鞅和所有改革者的最好颂歌。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