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子〗为〖论语〗全书中的第十八篇,共计十一章,主要载录孔子及其弟子与其他人物言辞交流、思想观念碰撞的生动史实,特别是十分形象地再现了孔子与接舆、长沮、丈人等人在人生观、价值观、仕隐观上的对立与冲突,这其实是开后世儒、道对立之先河,同时篇中还记叙了孔子及其门下弟子有关一些历史人物的评价。这些评价既多少反映了孔子所处时代的风貌与特点,更鲜明地体现了孔子自己的价值观、仕隐观。此外,本篇还掺杂载录了一些历史事件与人物,稍作统计,我们可以发现,本篇短短十一章中,所涉及的古今人物竟多达30余人。由此可见,本篇既是儒学原则的重要载体,也是历史信息的丰富荟萃。 众所周知,孔子原为殷商贵族的后裔,他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理性地认同西周礼乐文明的价值与意义,但同时,他在情感的层面上,感性的对于遥远的殷商文化有着一种天然的亲切与温情,本能地怀有爱慕感与皈依感。这就是他所称道『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如用之,则吾从先进』的谜底。缘是之故,〖微子〗篇开宗明义就是列举殷商末期三位杰出贤者的事迹,为全篇的主旨定下基调,并给予最高的评价,一往情深地许之为『仁』:『殷有三仁』。这样,孔子的精神追求也就昭白于世了,所谓『志士仁人,有杀身以成仁,而无求生以害仁』的思想境界与行为准则因而得到了文化的皈依与历史的解读! 春秋时期的社会大动荡、大变革,严重冲击着人们的思想规念,也改变了不少人的生存方式。一些人在这种剧烈的变革面前进退失据,被无情地边缘化,由此他们深感迷惘和困惑,产生了深深的失落感。于是,就无可奈何地选择隐逸的方式,与剧烈变动中的社会与政治保持距离,以期求得内心的宁静与精神的超越。〖诗经〗中的〖考槃〗诗,就是这种隐逸文化的一个缩影:『考槃在涧,硕人其宽;独寤寐言,永矢弗谖。』这种社会文化现象,在当时大国(齐、楚、晋)争霸之间的夹缝缓冲地带——陈、蔡、宋(今河南中南部、安徽北部)尤为显著。那里出现了许多隐士。这些人生活大抵困苦潦倒,丧魂落魄,但却思维相当活跃,人格相当独立,不汲汲于功名利禄,不迷恋文明礼乐,按照自己的意愿生存,自由挥洒,告别俗务,反映出别具一格的人生态度与立场。 孔子中年后率弟子门生周游列国,曾经到过陈、蔡等地,自然很有机会与这些隐逸之士相遭遇。有遭遇就有可能交流,有交流则有可能诘难。这样一来,双方之间的价值观、隐逸观的对立矛盾和辩诘冲突或许就很难避免。〖微子〗篇就是这方面的第一手资料,它十分生动形象而又具体入微地记录了『入世』与『隐世』两种生存方式的对立与冲突,凸显了『兼济天下』与『独善其身』两种不同价值取向的差异。 在接舆、桀溺、长沮、丈人的眼里,当时的现实社会混乱不堪,黑白混淆,是非颠倒,价值错乱,『无可奈何花落去』,已是病入膏肓,无可救药。既然拯救社会已不可能,那么,还不如就先拯救自己吧,与其同流合污,不若洁身自好。『举世皆浊而我独清』,于是乎,就自然而然选择了隐逸的归宿,在出世中摆脱羁绊,在隐逸中求得宁静。他们完全无法理解孔子汲汲于恢复礼乐、再建社会与政治秩序的努力,认为这是纯粹的『可怜无补费精神』式的折腾。『孔席不暇暖,墨突不暇黔』,是胶柱鼓瑟,愚不可及,时光无法倒流,礼乐不能复兴,乃是历史的必然,更是现实的无奈。因此,他们或是告诫孔子应该通识时务,放弃虚幻的理想追求,抛开对世俗的眷恋,『滔滔者天下皆是也。而谁以易之?』『凤兮,凤兮,何德之衰?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或是对孔子冷嘲热讽,揶揄挖苦,以此来帮助孔子从梦境中醒来,『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 孔子何尝不知这些人本质上的善意,又何尝不知自己的『克己复礼』事业前途坎坷,希望渺茫,如同子路所指出的『道之不行,已知之矣』。但是,孔子与这些隐逸之士最大的不同,是怀有一份沉甸甸的社会责任感,一种至高无上的道德使命感。他虽也主张『邦无道,可卷而怀之』,但其主要的理念,还是忧国忧民的入世精神,『化成天下』的人文关怀。所以,他对接舆等人的选择固然能予以『同情之理解』,但是,他自己却不愿放弃自己的崇高理想,解除自己的光荣使命,『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可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尽管希望十分渺茫,愿景非常黯淡,但是,只要自己一息尚存,就永远不轻言放弃,『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其实,孔子对『隐逸』的人生观、价值观并不采取完全排斥的态度。这一点,从他称道『去之』(即隐世不出)的微子为『殷之三仁』之一可以得到证明。但是从根本上说,他更为肯定和赞赏『谏而死』的比干。因为这更合乎『杀身以求仁』的期许。尤为可贵的是,孔子拥有博大的胸怀,宽阔的襟度,认为为人处世,成就仁德的路径可以有多种多样的选择,『不降其志,不辱其身』的伯夷、叔齐固然是『仁者』,但『降志辱身』『言中伦,行中虑』的柳下惠等人,『隐居放言,身中清,废中权』的虞仲等人,同样也十分优秀,值得褒扬。『天下百虑而一致,殊涂而同归』,『条条大路通罗马』,践行『大道』,弘扬正义,并非出于一孔。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不同情况,形势的不同状态,而自由选择自己适宜的做法,既各司其职,又分兵合击,共同致力于人格的完善、政治的健全、社会的改造。当然至于他自己,『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不走极端,践履中道,『与时推移,应物变化』,坚守立场,积极有为,为高标理想,弘扬道义而不遗余力。这也是孔子倡导的『中庸』观念在其『入世』与『隐世』关系处理上的生动体现。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