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 中华静修园 中医是在〖诗〗〖书〗〖礼〗〖乐〗〖易〗等六经以及儒道文化土壤中发生发展的,与儒道文化具有俱荣俱衰的共同体命运。中医之所以在近代走向式微和西化,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母体文化的缺失。 儒家和道家文化在近代的式微让中医失去了生存与发展的文化土壤,笃信科学主义的中医主流学界只能从西方文化中心主义的观点去认知中医,将其从中国固有文化母体中割离开来,植入自然科学的异质文化环境中。企图利用西医和现代科技来阐释和改造中医,希望中医能像西医那样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而发展,这种缘木求鱼的发展路径导致中医出现前所未有的衰败。 要复兴中医,首先就要培植适合中医生存和发展的文化土壤,复兴六经以及儒道文化为核心的中国固有文化。没有儒道文化的复兴,中医在西方理性主义文化的环境中就不可能得到复兴。 复兴中医首先要复兴儒道等中国固有文化,这就要求每位中医家既是悬壶济世的仁者,也是弘扬中国儒道文化的使者。中医家如此,为社会培养中医人才的各个中医高等院校也应如此,而且中医院校文化资源丰厚,复兴文化的力量更强大。 全国二十余所中医高等院校不仅肩负着为中医输送大量合格中医人才的重任,还有复兴中国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每所中医药大学都应是中国固有文化复兴的阵地和重地。为了能够更好地弘扬中国固有文化,各个中医高等院校应与全国的国学、儒学等高等教育学院以及研究机构结成战略联盟,联合培养大量能够掌握儒道医等文化知识的中医人才。如果说古代是儒家和道家文化培育了中医,今天中医就要反刍儒道文化,推动儒道文化的复兴。 中医是中国固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两百余年的冲突与融合,以科学为核心的西方理性主义文化在中国现代意识形态领域里占据了统治地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共存的多元文化社会。 由于中国已经推行了近半个世纪的科学化教育,广大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已经完全科学化,大多数中国人笃信科学主义,只能从一元的西方科学意识去认知中医,无视中医非西方科学文化的属性和中国固有文化的存在。 毫无疑问,中医是中国固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属于西方理性主义文化中的科学。就在国家近年大力提倡全面复兴中国传统文化之际,我们需要打破科学文化对现代中国人自我意识的遮蔽,重新唤醒他们心理深处对中国固有文化精神的记忆,进而拓展现代中国人的文化视野,使其不再局限于科学文化意识的一隅。 只有广大中国人觉醒的自我意识彻底摆脱科学主义意识形态的局限,才能公正地对待中医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还原中医固有的文化属性,正确地理解中医理论、对待中医发展。 作为中国固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虽然用于防治疾病,但其理论含有中国固有文化的元意识与思维认知方式。中医的气血精神、脏腑经络等基本理论都是建立在气化论和阴阳五行理论基础之上,它们在中医理论尚未形成之前就已经存在,是古人认识自然万物的理论框架。 气化论和阴阳五行理论不是中医理论的专属,它们是上古之人经过长期的天文与物候的观测总结出来的自然变化规律,为儒道医等诸子百家所共遵。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百家,其实就是气化论与阴阳五行理论在不同的领域里的具体运用而产生的知识门类。 它们虽然认知对象不同,但是思维认知方式都是相同的,即采用形象思维和取象比类的认知方式。比如被后世尊称为六经之首的〖周易〗就是上古之人对自然与社会进行取象比类认知的产物,该书采用阴阳二爻来描述自然事物的变化规律,指导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 中医则是古人在气化论和阴阳五行理论指导下对人体与疾病进行取象比类认知的知识体系。如果将气化论和阴阳五行理论比作树干,儒家、道家、易家、医家乃至兵家和武术家等都是这颗树干上的枝干。 正是因为中医与儒家和道家等中国固有文化具有同根同源的关系,所以它们在历史上相互渗透、共同发展。道家寡欲无为的状态被中医吸收为最高的养生境界,而中医的气血精神、脏腑经络等理论又成为丹道修炼的理论基础。 儒家的仁爱思想被中医吸收成为医家伦理,而且宋明理学的理论也被中医吸收进来用于医理的阐述。尤其是宋代以后,随着印刷术的产生和医书的广泛传播,那些从事科举的儒生大多能在研读四书五经的空余学习中医理论,用于解决自己的家属和亲戚朋友的疾病,其中有的读书人一旦考场失利或者不愿意再考取功名,他们就会转而学医,最后成为造福一方的名医或者大家。 作为中国固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与儒道等文化部门具有紧密的整体性关联,即俱荣俱衰的共生关系,中医的复兴有赖于儒道文化的复兴。 中医的复兴有赖于儒道文化的全面复兴任何事物的生存与发展都需要在其适应的环境中才能进行,中医的发展自然不会例外。中医在近现代的衰落是伴随着儒道等中国固有文化的式微一起发生的,而西医、科学等西方理性主义文化则在这个过程中逐渐走向强盛,并占住了社会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 元理论意识、思维认知方式的彻底西化,使得现代中国人既不能正确地认知中医,也不能深入把握和应用中医,对中医的陌生感越来越强烈,以至于接受和信任中医的人越来越少。 中医虽然是救死扶伤的技术,但其灵魂则是中国固有文化中的元理论意识和思维方式,而对现代中国人进行中国固有文化中的元理论意识与思维方式培养,不可能靠中医理论教育来完成,因为国家不可能针对全民进行中医理论普及性的教育,并且单纯的中医教育对培养现代中国人固有的理论思维也缺乏相应的力度。儒道文化的复兴,可以让更多的现代中国人坚定中华文化的信仰,通过扭转自我意识的全面西化而改变中医的西化趋向,推动中医的伟大复兴。 中医在现代社会能不能走向复兴,取决于现代人对中医的接受程度。如果大多数人都不再接受中医,那么中医也就无法取得复兴。现代中国人能不能接受中医,则取决于其认知中医的自我意识西化程度。如果这种自我意识经过科学化的教育完全西化,那么现代中国人就无法理解中医,或者利用还原论意识对其加以曲解。 现代中国人的自我意识到底西化到什么程度,就取决于其自我意识里有没有气化论和阴阳五行理论的元理论意识框架以及取象比类的形象思维。要让广大中国人的自我意识从完全西化的状态解脱出来,回归中华文化固有的理论思维,就要复兴儒道文化,加强儒道文化在国民教育中的内容和强度。 比如〖周易〗、〖论语〗、〖大学〗等儒家经典著作的全民性普及教育,能够让现代中国人掌握或者熟悉中国固有文化的元理论意识和思维方式,有利于预防广大中国人自我意识彻底被科学化,不至于再从还原论的角度去认识中医。一旦国民对中医形成了正知正见,那么中医就会有更多的受众。 如果说儒道等中国固有文化经典的普及与复兴能够有利于广大国民对中医形成正知正见,那么对于中医主流学界而言,则更加有利于他们对中医经典的深入学习与把握。经过半个世纪的科学化教育,现代中医家自我意识已经基本西化,他们虽然学习了中医理论,但却不具备在临床实践中应用这些理论的元理论意识和思维方式。自我意识的西化导致广大中医家按照西医治病的思路诊疗疾病,不能充分发挥中医的疗效。 广大中医家通过学习儒道文化经典,能够掌握古代的文言语法,去除阅读中医经典时文字句法带来的认知障碍,并能够强化元理论意识,训练取象比类的认知方式。广大中医家只有在深入把握气化论、阴阳五行理论以及取象比类的认知方式,才能还原古人的经验场景,深入把握中医基本理论,并能提高中医辨证论治的水平,提高临床疗效,从疗效层面促进更多的民众接受中医。 现代中医人之所以走向西化,除了政策和工作环境的影响之外,就是长期的科学化教育,让他们从西方文化中心论和科学主义的角度认为中国固有文化毫无用处,进而产生文化自卑的民族虚无主义。这种思想导致现代中医家虽然在学习中医理论知识并从事临床实践,但是他们内心却缺乏相应的文化和理论自信,笃信科学主义和崇拜西医与科学,缺失中医主体意识,在临床上走向中西医结合的西化或者完全的西化。 复兴儒道文化,就是让大多数中医家具备深厚的儒道文化根基,在修身养性的过程中提高自己的智慧,并从儒道文化的角度去认知现代西方文化的缺陷与局限性,重新发现中国固有文化的优势和先进性,进而不断地强化自己对中国固有文化的信仰与自信。有了充分的文化自信,现代中医人才能抵挡各种西化的诱惑,坚守中医的道统,推动中医的伟大复兴。 中医搞得跟院校应成为儒道文化复兴的阵地既然中医复兴需要儒道文化的复兴,那么新时代下复兴儒道文化的主体是谁?是那些倡导重建儒教的现代儒生吗?还是那些深居道观的现代道士? 当然,儒道文化的复兴离不开这些承载相应文化的主体的努力,其中也有众多有识之士在为中国固有文化的复兴鼓与呼。但是中医主流学界不能成为儒道文化复兴过程的看客或者局外的受益者,因为儒道文化能不能复兴,直接决定着中医在未来的生死存亡。 复兴儒道文化本是中医主流学界分内的事情,中医主流学界应该主动加入这场伟大的文化复兴运动之中,与儒家和道家人士结成中国文化复兴共同体,一起完成历史赋予的使命。 我在北京中医药大学求学期间,脑海里就经常莫名其妙地冒出这样的想法:北京中医药大学是中医药文化教育的最高学府,而中医是当下仅存的中国固有文化,这个不朽的文化根脉应该在新的历史时期重新焕发出生命活力,担当起引领中国古典文化复兴的重任。 近代中国新文化运动始于北京大学,而现代中国古典文化复兴运动应始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离不开自己文化母体的滋养,就像西医离不开现代自然科学的支撑一样。 作为中国中医药文化教育与研究的最高学府,北京中医药大学应该率先进行教育改革,对广大师生不断地加大中国上古六经文化、儒家和道家的文化教育,培养更多的中国古典文化复兴的旗手。北京中医药大学只有成为中国古典文化复兴的重镇,才能担当起中医文化复兴的重任。 我毕业后也可喜地看到北京中医药大学逐渐开设了儒道文化方面的课程,而且也在2014年率先组建了国学院。面对还在有增无减的西化,全国二十余所高等中医院校应该拿出『壮士断腕』的气魄和勇气,进行革命性的变革,将那些大规模侵入中医肌体的『西医病邪』清理出体外,废止所有西化的教育课程以及隶属于西医研究范畴的科研项目,增加和强化儒道文化的教育内容。 比如可以将古代汉语列为所有中医高等院校的基础语言教育课程,并将儒家和道家的经典选读作为广大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必修文化基础课。只有将中国固有文化经典的教育代替西医理论的教育,强化广大中医临床专业学生的中医理论思维,转化其还原论意识和逻辑思维,才能使得这些中医学生打好进一步学习中医理论的基础。 全国各大中医院校应该担负起复兴中华文化的历史使命,像北京中医药大学那样创办国学院或者儒学院等中国儒道文化教育与研究的专职机构,对外开放聘请大量海内外有影响力的儒家或者道家学者,为他们提供良好的研究环境,使其在校内专心进行学术研究,为学校办讲座或者直接讲授相关课程,并与相关的儒道文化研究单位结成长期的战略联盟,通过学术研讨会等多种形式的学术交流,提高校际之间的互动和共同复兴。 作为中国固有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不能独兴,中医也不可能独存。没有儒道文化环境的支撑,脱离母体文化的中医被置于科学主义的文化环境里,只能接受来自科学和西医的西化。 作为培养中医合格人才的主体,中医高等院校应该在充分认识到中医的非科学文化属性的基础上,自觉地担负起中国固有文化在新时代的复兴使命。没有儒道文化的复兴,就不会有中医的伟大复兴。只有高等中医院校树立起充分的文化自信,才能培养出大量文化、理论和临床三重自信的合格中医家,推动中医走向独立自主的发展。 I版权声明 本文源于『中华静修园』,作者/王世保,编辑/龙葵,版权归权利人所有。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