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牛山人头骨化石 刻辞卜甲 刚刚过去的『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全国各地文博单位举行了丰富多彩的活动,唤起人们对文化遗产传播和传承的关注。就在遗产日前夕,笔者走进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这里的『寻真——北京大学考古教学与科研成果展』用一种特有的视角讲述着流动的中华文明,是对于文化遗产保护、传播与传承的新的思考。 『半部中国考古史』 在北大赛克勒博物馆里,一个陈旧的木箱被摆在了显眼的位置。这个由数块参差不齐的木板拼接起来的箱子,颜色已有些发黑,几根磨损严重的粗麻绳被钉子固定在箱面,像极了影视剧中古人留给后世的神秘宝藏。箱子上的两行字因为褪色而有些模糊:『白沙一号宋墓砖第123箱』。 20世纪50年代,前北大考古系主任宿白在河南禹县白沙水库库区的宋墓遗址发掘了大量墓室壁画与墓砖,为研究北宋仿木建筑的雕砖壁画墓提供了重要资料,被列入『中国20世纪100项重大考古发现』。此次『寻真』展,展出了装有『前室东壁帐饰、东壁抱柱和南壁前斜线』的第123箱。出于保护原因,我们还不能看到箱内的文物,但这只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箱子,却是北大考古事业的缩影,箱子上一道道缝隙,正是前人探索历史文化遗产时留下的痕迹。 如同箱子装着不为人知的历史,考古,对于普通人来说或许神秘,却是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基础。北大考古发轫于1922年,1952年正式设立中国高校的第一个考古学专业,1957年开始独立开展田野考古教学实习。60多年来,北大考古学专业云集了苏秉琦、宿白、邹衡、吕遵谔、严文明、俞伟超、李伯谦等大师,在学科建设、人才培养、科研成果等方面,为中国考古发展及文化遗产保护做出了重要贡献,被誉为『中国考古学家的摇篮』。 『寻真』展通过370余件(组)文物、图版、照片、报告、论文、工具实物等资料,展现了北大考古教学与科研取得的成绩,同时也反映了这些年来中国考古发展的轨迹,有观者称,它展示了『半部中国考古史』。 历史文化发展细节 『没想到这里的展品这么丰富,历史这么悠久!』北大物理系博士马楠感叹道。在新石器时代考古单元里,『八里岗遗址』等考古成果揭示了仰韶文化的手工业技术、聚落与社会形态,吸引马楠驻足观看。 史前时期的考古成果是『寻真』展的一大亮点。在玻璃柜中,一组头骨、骨脊、肋骨、髋骨、尺骨等化石拼接成一副人形骨架,虽不完整,但可以辨出大致的人体形态。这组『金牛山人化石』1984年发掘于辽宁营口,距今26万年左右,是迄今为止发现的中国旧石器时代早期最完整的古人类化石骨架。1985年,这一发现入选了『全国五大考古发现』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选的『世界十大科技进展』。 比起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文物更加生动。在仰韶文化部分,出土于陕西泉护村遗址的泥质褐陶艺术品『鸮面』,脸型饱满圆润,双目凸出,十分『呆萌』。而出土于山东北庄遗址的鸟形尊,首部呈鸟喙状,尾部上翘呈喇叭形,器腹椭圆,两侧饰有短翼,造型憨态可掬。 顺着年代走下去,夏商周、秦汉唐、宋元明时期的考古成果相继呈现,以考古出土地点为展示单位,将骨、石、陶、铜、瓷等各类文物配以考古视角的文字和图片,向观众讲述文物发掘背后的故事,也传达出考古工作对于中华文明溯源的重要性。 『中华文明博大精深,面对这么丰富的文化遗产,精细的考古工作确实很重要。』美国游客尼克·赛诺瓦认为,考古可以帮助人们看到历史文化发展的细节。『作为一个美国人,我从未直观地感受过我来自哪里。这个展览讲述了一个延绵不断的中华文明史,让我非常震撼。』 教学科研并进 北大考古文博学院博士生王思渝目睹了『寻真』展的整个策展历程。当他看到『周公庙遗址』展区中的刻辞卜甲时,不禁回忆起自己田野考古的经历。2011年,他参加学院组织的周公庙遗址考古实习,辛辛苦苦耗费了近一个月的时间,终于挖出了一片甲骨。『挖出的那一瞬间真的很激动,但也担心会不会漏掉别的文物。』王思渝说,考古工作要遵循一套严谨的科研程序,稍不留神,『历史文明的真相』就会与你擦肩而过。 2004年至2011年,北大考古文博学院与陕西省考古研究院组成联合考古队,对周公庙遗址进行系统的考古发掘和田野调查。考古队在此发掘了大量卜甲,为研究周朝历史与社会结构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料,这一项目由此入选『2008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自1990年国家文物局举办十大考古发现的评选以来,北大师生参与的重要考古发现已有30多项入选。『寻真』展陈列了入选历年十大考古发现的代表性文物,在强调观赏性的同时,又紧扣教学科研主题,在反映学科建设历程中总结经验、启迪未来。 北大赛克勒博物馆副馆长曹宏表示:『在展品的选择上,我们更多考虑教学的需要,例如展示洪州窑的窑具、残破的瓷片。』展览中,不时会看到未完成修复的文物、测定年代的工具、田野考古日志,等等。 『作为高校博物馆,赛克勒博物馆开馆25年来秉承「考古传递理性,艺术激励创新」的理念,举办了近百项展览,成为北京大学考古学展示教学与科研成果,培养文博行业专门人才的重要窗口。』北大考古文博学院院长、赛克勒博物馆馆长杭侃表示。 『师生利用博物馆的资源进行教学与科研,同时博物馆也为学生提供了实习的基地。』曹宏说,展览的很多工作都是由学生来完成的,学生参与策展、布展、文物保护、藏品管理,融入文化遗产发现与保护、传播与传承的每一环节。 在『公共考古』愈渐受关注的当下,赛克勒这样的『小众』博物馆也从教学科研功能向外延伸,用一种并非主流的展呈形式,将不那么『完美』的文化遗存呈现给公众,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传统的传播思维,通过与文化遗产的发掘者『对话』,引导公众在『寻真』的过程中反思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的意义和价值。正如杭侃所说:『让文化遗产成为公民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才能保护和传承好我们的文化遗产,建立文化自信。』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