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历史的天空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中国漆器艺术精品野王纻器

国学新闻| 历史的天空

2019-1-22 11:03| 發佈者: 延章| 查看: 4156| 評論: 5|原作者: 陈俐宇|來自: 人民日报

摘要: 『野王纻器』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今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玉钟。中者野王纻器,金错蜀杯,夫一文杯得铜杯十,贾贱而用不殊。』说的是野王这个地方,以葛布(即苎麻)、丝织品作胎而制成的漆器,经 ...

图一

图二

『野王纻器』最早的记载,见于西汉桓宽的〖盐铁论〗:『今富者银口黄耳,金罍玉钟。中者野王纻器,金错蜀杯,夫一文杯得铜杯十,贾贱而用不殊。』说的是野王这个地方,以葛布(即苎麻)、丝织品作胎而制成的漆器,经过装饰花纹和柿蒂纹釦器的镶嵌后,价值可抵十只铜杯,可见其贵重。

中国漆器早在春秋战国就曾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多种技艺断代失传。陈来华、靳丽萍夫妇为『野王纻器制作技艺』第四代传承人,1998年起他们开始恢复河内郡工坊漆器制作工艺,花了数年时间四处走访、学习,终于将野王纻器制作技艺恢复成功。

〖盐铁论〗中所说的野王,就是今天河南省焦作市的沁阳市。沁阳历史悠久,夏代时为『覃怀』首邑,周代称为『野王邑』,两汉时设立『野王县』,隋朝改为『河内县』,明清设怀庆府,历来是豫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品的集散之地。野王不仅生长漆树,也是古絺(古代的葛布)的地道产地。周武王克殷之后,将怀川十二邑分封给大功臣苏忿生,其中『絺』地,指的是野王城西南一带,今沁阳有名为葛村的地方,应就是那时的絺地。

西汉时期,朝廷在河南地区,针对手工业行业的生产设立了官营和私营两种经营方式。就官营手工业而言,朝廷设置了铁官、工官、服官三类管理机构,和县同级,不隶属于县。闻名于世的『野王纻器』,应是河内工官主管的主要手工业产品。1987年焦作轮胎厂汉墓中出土的眉砚上,就有『河内郡工坊』的字样,彰显着『野王纻器』的昔日荣光。

『纻器』是指苎麻做胚胎的夹纻漆器。相对于其他漆器而言,它具有坚实、轻便、耐用等特点,尤其还具有不易变形、不易碎裂、不易被刀刃划伤的优点。〖河南通史〗第二卷〖秦汉魏晋隋唐〗篇中记载河内怀县、河南阳翟、南阳宛县都是生产漆器的地方。秦、西汉时期河南地区的木器漆和纻器也享有盛名。

根据相关出土文物,我们可以总结出野王纻器的主要特征。从彩绘装饰上来说,野王纻器多为几何纹样和动物纹样等。1978年泌阳秦墓出土的一个漆盒,盒高20厘米,口径17厘米,通体髹漆。盖口、器口沿、盖的圆形握手和圈足均镶嵌有镀银红铜釦,器表和盖上各饰凹形纹三周。器表以略泛灰色髹漆作地,用红、褐、金黄色绘以云纹、盘龙纹、变体雷纹和几何、年兽妆花纹。造型古朴典雅,制作精巧,线条流畅。从器物结构上来说,由之前的木胎制作转为苎麻脱胎制作,用麻布丝绢作胎制成夹纻漆器,然后多加上金银及铜鎏金附件,平面部分用柿蒂等放射性图案修饰,另加三小熊作脚,既增加了器物的坚固结实,同时又增加了装饰性。

漆器奁盒是造型与功能完美结合的典型案例,汉代出土的众多漆器中,有单层漆奁,也有双层漆奁,根据盒内附带小盒子的数量不同,可分为六子奁、七子奁、九子奁和十一子奁。这些漆奁的设计非常巧妙,合理利用盒子内部的空间进行分类和归纳,在使用过程中能够更加简单和方便。

陈来华、靳丽萍夫妇以汉代野王纻器制作技艺复原的六子奁盒(图一),从制胎到成型历经了几十道工序,从一开始的做模、裱布到第一次的刮灰、打磨、刷漆,然后是第二次的裱布、刮灰、刷漆到脱胎,经过成型后的修形,又再一次刮灰打磨和刷漆后,还有彩绘、抛光等工序。这样如琢如磨产生的作品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非遗传承人群研修计划成果展』甫一亮相时得到专家一致肯定,在『传统工艺青年论坛』上亦备受关注,并最终被国家博物馆收藏。

他们在此基础上又借鉴学习了剔犀、雕漆等技术,将之充分融合在漆器的手工制作中(图二),使获得重生的野王纻器传统技术应用更为广泛,更贴近生活,更具审美价值。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遊客 2019-1-28 07:42
根据相关出土文物,我们可以总结出野王纻器的主要特征。
引用 遊客 2019-1-24 08:11
这个瓷器,色重
引用 遊客 2019-1-23 12:35
〖盐铁论〗中所说的野王,就是今天河南省焦作市的沁阳市。沁阳历史悠久,夏代时为『覃怀』首邑,周代称为『野王邑』,两汉时设立『野王县』,隋朝改为『河内县』,明清设怀庆府,历来是豫西北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和商品的集散之地。 ...
引用 遊客 2019-1-22 15:53
很漂亮的漆器
引用 遊客 2019-1-22 13:23
中国漆器早在春秋战国就曾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后来因为种种原因导致多种技艺断代失传。

查看全部評論(5)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