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教育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现在为什么还要鼓励孩子学习古诗词?

国学新闻| 教育新闻

2019-2-6 16:50| 發佈者: 休竹客| 查看: 2440| 評論: 2|原作者: 中国历史网

摘要: 前段时间和几个妈妈坐在一块儿聊天,在『要不要从小让孩子学习古诗词』这个问题上,妈妈们是各有各的看法。 其中一位妈妈就说:『孩子学古诗词都是靠死记硬背,背了也不懂,而且现在的孩子都说的现代话,古诗词在现 ...
1

孩子学古诗词真的一无是处

前段时间和几个妈妈坐在一块儿聊天,在『要不要从小让孩子学习古诗词』这个问题上,妈妈们是各有各的看法。

其中一位妈妈就说:『孩子学古诗词都是靠死记硬背,背了也不懂,而且现在的孩子都说的现代话,古诗词在现实中也用不上,不知道背了有什么用?』

另外一位妈妈也跟着附和:『古文还是让喜欢的人去研究吧,我们看看就行,没什么用』。

还有一位妈妈说:『我觉得让孩子学英语比学古诗词有用,〖爸爸去哪儿〗中的那些小孩,像吴尊的小孩NeiNei和Max,还有陈小春的儿子Jasper,个个英语说的那么溜,孩子会说英语还是挺吃香的。

其他妈妈们听完都深有同感,但我总觉得让孩子学古诗词,并没有像她们说的那么一无是处,但我当时确实想不到什么更好的理由来说服她们。

2、孩子学古诗词到底有什么用

前几天下大雪时看到的一幕,让我对『孩子为什么学古诗词』有了新的看法。

身为一个难得看见雪的南方人,看到雪是很开心的,尤其是没有看见过大雪的孩子,看到那皑皑白雪简直高兴的要飞起来。

在一场大雪过后的公园里,有不少家长带着自己的孩子在堆雪人、滚雪球,孩子们看到洁白的雪花都纷纷发出『好美啊!好漂亮啊!』的感叹。

只有一个小女孩,她看着一棵树叶已经落光,但树枝上挂满了雪花的树,脱口而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说完还回头看看自己的妈妈,她妈妈会心一笑,给了她一个大大的赞,她露出两排整齐的牙齿,暖心的笑着,那笑容仿佛能将冰雪融化。

那一瞬间,我看到那个女孩全身散发出一种不一样的气质,从骨子里透露出一种自信和从容。

如果你硬要让我说学古诗词对孩子有什么直接作用,我可能答不上来。

因为古诗词影响的是孩子的精神世界,是孩子的审美、气质和修养,它会在一个人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出来。

我们很多家长都觉得古诗词晦涩难懂,孩子背了也不理解,其实古诗词哪有那么复杂!

古诗词对仗工整,读起来朗朗上口,哪怕不明白意思,让他听着学着背着,就像唱歌一样。

3

我为什么主张孩子学古诗词

古诗词对世间万物的描写,是孩子探索世界的入口

当他看过『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他会联想到大白鹅在水中游玩的情景;

当他读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他会明白粮食的来之不易;

当他背过『两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他也会懂得『鸟鸣』不是只能用『叽叽喳喳』来表达。

古诗词中对美的表达,会在无形中提高孩子的审美

春天,看到了盛开的桃花,会突然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夏天,跟朋友去湖里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会知道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从前他只知绿草绿叶,但记住了『碧玉妆成一树高』,也便记住了碧之纯净,翠之欲滴。

背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存在心里。

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忽然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

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它是如此恰当,以至于无法用其他的词语形容。

那些背过的古诗词,总有一天他会懂

〖倚天屠龙记〗里,张无忌离开冰火岛前,谢逊曾逼迫他背下许多武功要诀,还说『虽然你现在不懂,但先记着,将来总会懂的』。

当孩子面对苍山阔水、落日明霞,也许会想起什么叫做:『秋水共长天一色,落霞与孤鹜齐飞。』

当孩子异乡求学、夜深难寐,也许会理解什么叫做:『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当孩子金榜题名、兴高采烈,也许就会知道什么叫做:『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许多东西记下来,就是在心里生根。日后触景生情,总会懂的。

古人今人,情感都是一样的,当我们需要一种理解,一种宽慰的时候,千年前的诗人便会唱着诗歌,来到我们眼前,与我们心有灵犀,不再孤单,支持我们下定决心,一往直前。

林清玄说:『你的气质里,藏着你走过的路和读过的书』。

学习古诗词的效果从来都不是立竿见影的,然而它却能一点一滴地滋养着孩子的品质,而且无任何毒副作用,是比中药更好的营养液!

所以,多读点诗,总是好的,有诗,才会有生活和远方。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發表評論

最新評論

引用 延章 2019-7-25 13:09
知诗识礼,诗是人文情怀,在上古,诗甚至是史
引用 遊客 2019-7-27 11:10
因为诗词是传承,是一种文化认同。

查看全部評論(2)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