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报纸上读到一篇名为〖英国大英博物馆的中国古代书画〗的文章。文中讲到明代张瑞图的书法立轴,并录下了这张行草书七律的全文:『独啸层岩第一峰,松梦向晚若为容。遥看飞鸟林间度,正忆归僧月下逢。隔树天低三五尺,当轩云抱百千重。蒲团坐种万缘寂,列洞风传几处钟。』我读到第二句,就产生疑问:『松梦』是什么意思?而且『梦』是仄声,使这句违律了。作为古人、书法大家,诗句竟然不符合格律,不大可能吧!再读到第七句『坐种』,真是百思不得其解。对照此文插刊的张瑞图书法原作,可惜印得太小,难以辨识,于是,只得借助网络查看张书原迹。 一看,问题就解决了。1.原来张瑞图写得明明白白的是『松蘿(简写为萝)』。用『松萝』,不但句意便能得到合理解释,而且句子也是完全符合诗的格律的。2.『坐』后面的字是草书,一般不懂书法者确难以辨认,但懂书法者完全清楚,这是『稳』的草书,而不是『种』字。所以,张书中这两字应翻录为『坐稳』。『蒲团坐稳』,谁还会不理解呢? 疑问是解开了,可是,让我更惊讶的是:网上所有对张瑞图这张书法,竟然在这两处毫无例外地全翻录为『松梦』和『坐种』。我想,这肯定是第一个人翻录错了,后面的人跟着抄,也抄错了。不知那篇文章是否也是这样『参考』过来的? 我认为,对于翻录,有两点必须做到。第一点:第一位翻录者必须要有极为严肃、认真的态度。像原迹很清楚的『蘿』字,怎么会录成『梦』字?『稳』字的草书确较难认,如果自己缺乏书法知识,没有把握,则可向精通此道的人请教,亦可多方探讨、考证,把字、文真正搞清楚,坐实了,再录下来。然而,第一位翻录者可能用的是『猜测法』。第二点:后来的翻录者,当然可以『借鉴』『参考』第一位翻录者的成果,但必须要首先判断其翻录是否正确、精准,最根本的是对照原件去鉴别,不能采取『人云亦云』『抄来算数』的态度。 我们可以总结出两点值得思考的结论:一是网络上的文字并非都可靠。除了此诗之翻录,其他错误我也曾见到不少,这都是上传者缺乏认真态度的表现。应当去除『快餐文化』的心理。二是阅读或引用者必须要有追根究底的精神,这样才能深入理解,也才能在阅读和引用中获得心智的启迪;必须要独立思考,提高辨识力。陆维钊先生(1899-1980,曾为王国维先生的助教,书画大家,尤擅诗文)在上世纪70年代曾与我谈起:『德才识学,以识为先。』我想就是这个道理,因为没有辨识力,就会迷失方向,事与愿违。当然,这个『识』是广泛意义上的『识』。 所以,做学问是要脚踏实地的,文章也并不是容易写的,即使把别人的东西『借鉴』一下,也应采取十分慎重的态度。要讲诗词、书画,作者首先应精通诗词、书画,如果不精通,亦应多方请益,谨慎行事,以免出现失误。只有对自己要写的东西真正融会贯通了,才能写出好文章,才能经得起大众和时代的检验,才能不辜负古人、不误导今人。『文章千古事』啊! 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是我国人民的宝贵财富。要做到文化自信,必须踏踏实实地做好承传的每一步工作。 (作者:徐弘道,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楹联学会理事)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