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蓟州区文物保护管理所对塘坊遗址进行考古发掘,发现了夏商、东汉和明清等不同时期遗迹50余处,出土了各个时期不同质地文物及标本数百件。目前,发掘工作还在紧张进行中。 塘坊遗址位于蓟州区渔阳镇塘坊村东南的一块空地上,遗址近山傍水,北依燕山余脉,南邻州河(蓟运河),主体分布在州河北岸的一个小台地上,整体西高东低,东侧被取土破坏。2019年5月,受天津市文物局委托并取得国家文物局考古发掘证照后,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联合蓟州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正式对该遗址进行考古发掘,经过一个多月的发掘,已揭露遗址面积1200平方米,发现了夏商、东汉和明清等不同时期遗迹50余处,出土了各个时期不同质地文物及标本数百件。 塘坊遗址考古发掘项目负责人甘才超介绍:『塘坊遗址从上往下共发现三个时期的文化堆积:最上层是明清时期的墓葬;中间的文化堆积包含汉代至辽金时期陶器、瓷器和建筑构件等;最下层文化堆积发现的是青铜时代遗存,也就是夏商时期的一些遗迹、遗物。』 明清时期的墓葬群均为土坑竖墓,共有30余座,墓向基本为西北—东南向,规模一般为南北长2.4米左右、东西宽1.2~1.8米、深0.8~1.8米。有夫妻合葬墓,也有单人葬,个别墓葬为二次葬。在一些墓葬中常见有头部枕瓦、胸口盖瓦的现象。随葬品较少,常见有陶罐、釉陶罐及铜钱等。甘才超解释:『从墓葬形式和随葬品上看,这是非常典型的明清时期的平民墓。』 第二层除了出土了一些汉代到辽金时期的器物残片之外,还发掘出3座东汉时期的墓葬,均为南北向长斜坡墓道砖室墓。1号墓位于遗址区西北部,南北长17米、东西宽5米、墓室深4.3米,由墓道、甬道、前室、后室组成。2号墓位于遗址区西部,平面呈『凸』字形,南北长8米、东西宽3.5米、墓室深2.2米,由墓道、墓室组成。3号墓位于遗址区北部,平面呈『凸』字形,南北总长8.3米,东西宽4.5米、墓室深2.5米,由墓道、墓室组成。『根据墓葬规模和形制推测,等级相对较高,目前还在发掘之中。』甘才超说。 塘坊遗址夏商时期遗存是本次考古的重要发现。在塘坊遗址发掘中,最下层文化堆积普遍为夏商时期遗存,遗存堆积厚度在20~40厘米不等,并有该时期灰坑等遗迹发现,出土了数量较多的陶器残片,陶器以生活器皿中的炊器和盛器为主,主要器物类型有鬲、甗、盆、罐等,陶质以夹砂红陶为主,纹饰见有绳纹、附加堆纹、弦断绳纹等。 天津北部地区地处燕山南麓,这一地区发现的夏商时期遗存是中国北方青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该时期文化在京津冀地区分布地域广、内涵丰富、文化特色突出,一直以来是考古界关注和研究的重点。自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来,天津考古相继发掘了以蓟州区张家园遗址、围坊遗址、青池遗址和宝坻区牛道口等遗址为代表的燕山南麓夏商时期遗存,取得了重要发现,并以典型遗址命名了考古学文化,产生重要学术影响。 天津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盛立双介绍,2005年首次在蓟州展开旧石器考古调查。考古发掘即发现旧石器时代晚期遗址13处,采集各类石制品千余件,将天津人文史由距今8000年前提前到距今1万年以上。2007年,在对蓟州东营坊旧石器地点进行的考古发掘中,再次出土典型石制品90余件,相关测年样本经国际专业检测机构检测,显示东营坊旧石器地点绝对年代距今不少于4万年以前,从而又一次刷新了天津人文史。2015年,考古调查又发现蓟州以东井峪骆驼岭为代表的地点,石片石器的小型化趋势明显。此次发现的旧石器地点的年代已经进入旧石器时代中、早期,即地质年代的晚更新世早期或更早,不晚于距今10万年,将早期人类在天津地区活动的历史推向了更久远的时代。 这次塘坊遗址夏商时期遗存的考古新发现,是进入新世纪以来天津对该时期考古遗存的第一次系统、科学发掘,该遗址的发现和后续整理研究,对深入认识探讨京津冀地区夏商时期燕山南麓同期考古学文化交流、互动和文化格局、演进,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本报记者 刘茜 陈建强)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