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姜小玲)上海图书馆昨天正式对外宣布,上海图书馆引进了瑞典藏书家罗闻达先生的“罗氏藏书”。这批全部1551种西文汉学著作及手稿,堪称目前世界上最大的私人汉学收藏。尤其是两本极其珍贵的“摇篮本”,将改写上海图书文献收藏中没有“摇篮本”的历史。 藏书多为稀世珍本 这批藏书收录了1477年至1877年间1551种西文汉学著作及手稿,语种涉及十多种,形式包括游记、日记、书信、专著、官书、译作等,内容涉及天文、地理、科学等方面。其中,西方来华传教士的重要著作比较齐全,如利玛窦、曾德昭等人的著作。此外,还有不少著作涉及中西科学交流,如南怀仁的《欧洲天文学》、安多的 《数学概要》和其他包括中国园林、建筑、植物等多方面的著作,都属稀世珍本。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批藏书还包括了两本摇篮本,一本是1477年意大利威尼斯版《世界概况》,该书描写了印度和中国,是和《马可波罗游记》同年印刷出版的两种东方游记之一;一本是1480年意大利米兰版《曼德维尔游记》,是和《马可波罗游记》齐名的中世纪中国游记。据专家解释,摇篮本是西方目录学家对15世纪50年代至15世纪末欧洲活字印刷文献的称呼。摇篮本印数少、装帧精美。据统计,目前全世界现存摇篮本总数4万种左右,中国现有的摇篮本仅10种11册。这两本摇篮本将成为上海目前仅有的两本摇篮本。 两年艰难“谈判”终入藏 罗闻达是瑞典著名藏书家,这批藏书是他二十多年来费心收集的。当获悉罗闻达有意要整体出让这一收藏时,上海社科院有关专家立即向上海图书馆推荐。于是,上海图书馆相关人员与罗闻达从书信开始,进行了长达两年的接洽,终于让这一座汉学宝库回归中国。上海图书馆副研究员吴建明用 “艰难”来概括其中的曲折。当时,国内也有不少单位希望获得这批藏书,罗闻达的“待价而沽”自然是再正常不过了。 2009年,吴建明一行还专门飞往瑞典,在两家银行的银库里看到了这些珍贵的藏书,“书都保存得很好,确实是耗费了罗闻达一生的心血”。之后,包括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周振鹤、复旦大学宗教学系教授李天纲在内的京沪两地专家学者,也从价格谈判、学术论证等各方面助力,终于促成这批藏书入藏上海图书馆。 争取早日与读者见面 这批藏书具有较高的文物价值和学术价值,从中可以清晰了解自马可波罗至李希霍芬时代四百年来的中西关系、欧洲的中国观、中国文化对欧洲的影响以及欧美中国学发展的历史。李天纲教授认为,从这些著作中可以看到,西方人先“走向中国”,研究我们,形成“汉学”,我们如今也已经“走向世界”,更需要“知己知彼”。周振鹤教授认为,这批藏书是一座丰富的中国学研究的宝库,它与前期购入的 “翁氏藏书”,成为上图馆藏一中一西的双璧,将大大提升上海图书馆的地位。 以前,不少学者为获得外文中国学资料不得不远赴欧美和日本等地,不仅给学术研究带来困难,而且也使这方面研究局限于少数人。而如今这批藏书入藏上海图书馆,对中国的专家学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福音。上海图书馆副馆长周德明告诉记者,这批藏书目前已在中国海关,预计下周初即可入藏上海图书馆。他们将尽快编目和修复,争取早日向广大读者开放。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