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汉学家,芝加哥大学教授艾恺做客新浪网上大讲堂
精彩语录: 艾恺:梁漱溟人品可真是特别。他从小一直到去世,那几十年,他和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思潮、最重要的人物都是在一起的。不说别的,开始上学的时候,是在一个西方式的小学堂,正好是1900年,义和团一进北京就把学校烧掉了,因为是洋的东西。虽然他还是小孩,他已经跟中国非常重要的事情联系起来了。 艾恺:了解梁漱溟就是了解中国的一段历史 我们知道他一生经历过中国的历史的变动时期,经历过很多个时代,您怎么看待他的一生呢? 艾恺:他的人品可真是特别。我常说,他从小一直到去世,那几十年,他和最重要的事情、最重要的思潮、最重要的人物都是在一起的。不说别的,开始上学的时候,是在一个西方式的小学堂,正好是1900年,义和团一进北京,就把学校烧掉了,因为是洋的东西。虽然他还是小孩,他已经跟中国非常重要的事情联系起来了。 我了解您的意思,他的一生和中国历史的结合太紧密了。 艾恺:学他的生平就是学中国历史。 通过他也可以认识中国历史的发展。我们还想谈谈另外两位老师,您是师从于费正清、史华慈两位老师,这两位老师给您的感受是什么样的? 艾恺:那个时候他们是数一数二的专家,史华慈他不只是研究中国古代的,也研究当代中国的政治,中国全史都有一点了解的。我非常佩服他。 国内很多人,了解这两位学者或者是大师,我们是通过他们的作品来了解的。可能生活中,没有跟他们亲身接触过,从您跟他们的亲身接触,您觉得这两位大师又是怎样的两个人? 艾恺:他们的性格当然不一样了。史华慈是比较纯粹的学者,费正清也不只是一个学者,他也是一个企业家。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可以这么说,他就一手去发展在美国的中国的研究,以前没有什么,在哈佛开始,慢慢别的大学也就发展起来。而且有不少的中国学者,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请他到美国去,反正很多。 接下来说说您的思想,说您写的著作。您在序里面写到,一个人如何可以既是佛家又是儒家,既认同马列思想,又赞许基督教,这种融合多种矛盾的思想正是典型的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特质。这种现象是好还是不好? 艾恺:事实就是如此,先秦的思想家就是这样的,他们的宇宙观他们没有说出来,共同的假设,他们都觉得宇宙是一个有机的整体,里面是各个成分都是互相依赖的。意思就是说,每一部分都是需要的,不说别的营养,拿出这个营没有养,拿这个养,没有营。这是标准的中国思想了。董仲舒所谓的儒家内容是什么,什么都有。后来更复杂的理学,里面也有佛教、道教的成分,虽然大家都不承认。这是很中国标准的一个特点,包罗万象,虽然在表面上是有矛盾的,事实上是共存的。 这样的情况是从祖先最早的思想家,从春秋战国那个时代就出现的,一直延续下来的? 艾恺:共有的宇宙观。 目前中国当代年轻的学者还具备这种包容的潜质吗? 艾恺:没有了。丢了。梁先生以后,恐怕没有了。我刚讲的道理,我在一个座谈会上也提出来过。在场的中国学者都好像感觉到,你怎么侮辱我们呢,说我们的思想是有矛盾的。我说我没有这么说。我就是说当然,每一个思想家都觉得没有矛盾的,梁先生也没有觉得马列思想和儒家思想有什么矛盾,或者说他尊敬道家也是尊敬基督教。以后全学术界的情况变了。 现在年轻的学者没有老一辈的中国的学者的这种风范了是吗? 艾恺:对。他们吸收了二元性的逻辑,非黑既白的那种。 只有对和错,没有中间的灰色地带了。您想过原因吗?是不是受西方的影响? 艾恺:当然,尤其是五四以后。 这种影响对中国学者来说,是好事好是坏事呢? 艾恺:这个我不敢说。 您觉得还是需要年轻的学者,应该多一些像老学者这样的兼容并包的精神在? 艾恺:是。学术界就是一种战场。 这个可能我们在国内能够看到,我特别想知道,艾恺老师,您在内心深处更像西方的学者,非黑既白,还是你还存在着中华的? 艾恺:我还是中华的。 您也是受到中国文化的浸染? 艾恺:对。 我们看您跟梁老的对话中,您更像主持人,您问了很多精神方面的。您问他最美满的日子是什么时候,问梁老心目中的伟人是谁,为什么选择这样的角度问一个中国的学者,为什么没有问研究的方向? 艾恺:研究的方向,他迟早还会写出来。我想了解他的人生是怎么过的,刚提到的这些问题,自己当然不会写,他也不会写,可能我访问他以后,他就开始写一点关于他和他认识的人,像毛泽东这些人,原来书里当然没有提到这些了,这是非常宝贵的历史资料。我访问他好几次,1980年、1984年是比较长的,十几天的。第二次,我是特别要他多说说他的经历,这是很特别的历史资料。当然那个时候,已经90多岁了。我赶快第二次去访问他。 抢救一些历史资料? 艾恺:对。 您觉得他是历史的见证者,您是通过他来投射一段历史? 艾恺:对。 您更感兴趣是这个人,其次才是他所研究的? 艾恺:这也不是,他的思想本来是最引起我兴趣的。访问某个人,你要问他,让他讲的不是他原来要写的那一方面的东西。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