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国故》与《新潮》之争述评(3)

国学新闻| 学术动态

2011-8-23 08:47| 發佈者: 裡人| 查看: 1472| 評論: 0|來自: 国学文化

摘要: 二 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该何去何从?《国故》与《新潮》之争以后,新文化派对传统文化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面对这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1919年11月,胡适撰写了《新思潮的意义》一文,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


五四运动之后,新文化运动该何去何从?《国故》与《新潮》之争以后,新文化派对传统文化应当采取怎样的态度?面对这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1919年11月,胡适撰写了《新思潮的意义》一文,阐述了自己的见解。

在该文中,胡适提出了“研究问题、输入学理、整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毋庸置疑,其中对于“研究问题、输入学理”关系的解说,仍主要是此前“问题与主义”之争的余音绕梁。[19]但就“整理国故、再造文明”而言,则更多的是对刚刚结束不久的《国故》与《新潮》之争的反思和总结。

在此文开篇,胡适劈头就阐明:“据我个人的观察,新思潮的根本意义只是一种新态度。这种新态度可叫做‘评判的态度’。评判的态度,简单说来,只是凡事要重新分别一个好与不好。‘重新估定一切价值’八个字便是评判的态度的最好解释。”由此出发,他具体分析说:“这种评判的态度,在实际上表现时,有两种趋势。一方面是讨论社会上、政治上、宗教上、文学上种种问题。一方面是介绍西洋的新思想、新文学、新信仰。前者是‘研究问题’,后者是‘输入学理’。这两项是新思潮的手段。”

接着,胡适针对“新思潮的运动对于中国旧有的学术思想,持什么态度”这一问题明确表示:“我的答案是:‘也是评判的态度。’分开来说,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有三种态度。第一,反对盲从;第二,反对调和;第三,主张整理国故。”在他看来,“盲从是评判的反面,我们既主张‘重新估定一切价值’,自然要反对盲从。……因为评判的态度只认得一个是与不是,一个好与不好,一个适与不适,――不认得什么古今中外的调和”。

与此同时,胡适还申明:“我们对于旧有的学术思想,积极的只有一个主张,――就是‘整理国故’。”他并且阐释说:“整理就是从乱七八糟里面寻出一个条理脉络来;从无头无脑里面寻出一个前因后果来;从胡说谬解里面寻出一个真意义来;从武断迷信里面寻出一个真价值来。”

至于如何“整理国故”,胡适提出了四个步骤,并分别加以论述。他指出:“因为古代的学术思想向来没有条理,没有头绪,没有系统,故第一步是条理系统的整理。因为前人研究古书,很少有历史进化的眼光的,故从来不讲究一种学术的渊源,一种思想的前因后果,所以,第二步是要寻出每种学术思想怎样发生,发生之后有什么影响效果。因为前人读古书,除极少数学者以外,大都是以讹传讹的谬说,……故第三步是要用科学的方法,作精确的考证,把古人的意义弄得明白清楚。因为前人对于古代的学术思想,有种种武断的成见,有种种可笑的迷信,……故第四步是综合前三步的研究,各家都还他一个本来真面目,各家都还他一个真价值。”他还批评说:“现在有许多人自己不懂得国粹是什么东西,却偏要高谈‘保存国粹’。……这种人如何配谈国粹?若要知道什么是国粹,什么是国渣,先须要用评判的态度,科学的精神,去做一番整理国故的工夫。”

最后,胡适总括说:“新思潮的精神是一种评判的态度。新思潮的手段是研究问题与输入学理。……新思潮对于旧文化的态度,在消极一方面是反对盲从,是反对调和;在积极一方面,是用科学的方法来做整理的工夫。新思潮的唯一目的是什么呢?是再造文明。”

对比于《国故》与《新潮》之争诸文,值得注意的是,胡适在论述所谓“整理国故”四个步骤时,他对“国故”的看法,显然是汲取了毛子水认为“国故”是“杂乱无章”的观点。[20]他一再强调的“科学的方法”,也无非是重申了毛子水、傅斯年的见解。至于他主张用历史进化的眼光寻出学术思想的渊源,则明显是对毛子水、张煊二人所达成“温故知新”共识的肯定。而他之所以在此时重提“再造文明”,更无疑是受到了《国故》与《新潮》之争的直接触动。[21]

但在《新思潮的意义》一文中,胡适也对“整理国故”做出了独特贡献。在这篇文章中,他不仅明确提出了“评判的态度”以及“重新估定一切价值”主张,从而高屋建瓴地制定了“整理国故”的指导思想,而且还系统完整地揭亮恕把芯课侍狻⑹淙胙Ю怼⒄理国故、再造文明”的口号,提纲挈领地阐明了“整理国故”的宗旨。缘是,“整理国故运动”得以VV而起。(作者:卢毅 )


来源:国学文化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