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帝作為與黃帝並列的中華民族的始祖,歷來受到我國人民的尊重與景仰。中華兒女不論漂泊何處,都被稱作炎黃子孫。炎黃二帝是我們中華民族得以凝聚的共同血緣紐帶,也是我們民族文化賴以彰顯的精神支柱。
在諸多史籍中,炎帝又被稱為神農氏,相傳他教民稼穡,親嘗百草,是我國農業生產和中醫藥業的開山鼻祖,發明的農業生產工具是我們先人較早邁入農耕文明的表徵。 在民間傳說中,炎帝神農氏甚至還有制陶、煮鹽、牛耕、製造琴瑟等種種發明。他所創立的『日中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貨,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的集市交易規範,又使得炎帝神農氏被視為貿易業的祖師。炎帝之所以廣受歷代百姓的愛戴,不僅僅因為他是上古三皇五帝時代我們華夏民族的傑出首領之一,更在於他與民同作,身親耕,妻親織,以為天下先的君子仁德。古籍中記載炎帝神農氏治理國家時,巡歷甚廣,『神農馳於國中……其地南至交n,北至幽都,東至陽穀,西至三危,莫不聽從』,常年的勞作使得他最後積勞成疾,『崩葬長沙茶鄉之尾』,即今之湖南省炎陵縣。 正由於炎帝廣泛的巡行和事必躬親的勞作,我國許多地方至今都留有炎帝神農氏的歷史遺蹟、民間傳說乃至祭祀祠廟。炎黃子孫在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不斷遷徙、融合、繁衍生息,不能忘卻炎帝對我們民族凝聚的感召力。炎帝神農氏作為我們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已經成為一種民族精神的符號象徵,是中華文明追根溯本的源泉。 從先秦至明清,歷代古籍中對炎帝神農氏的記載不可勝數。既有正史、十三經如【史記】、【孟子】等,亦有雜史、別史如【國語】、【路史】等;既有先秦諸子如【莊子】、【韓非子】等,又有後世類書如【太平御覽】等;既有出土古書如【竹書紀年】,還有更多難以計數的歷代碑刻和詩文。如此諸多對炎帝神農氏描述的文字,或有彌足珍貴的史實,或亦有不少摻糅了民間傳說乃至神話故事,眾說紛紜,牴牾不合者亦不在少數。因此對炎帝文化的弘揚與傳承,必然離不開對古文獻的先行整理,而古文獻的整理又必由文字資料的收集始。 把分散在歷代各類文獻中關於炎帝神農的材料收集起來,逐一標點校對,將是一件非常繁瑣而又極需耐性的工作。然而擺在我們面前的這部由萬裏和劉范弟先生精心輯錄、悉心點校,湖南大學出版社最近出版的【炎帝歷史文獻選編】,以難能可貴的精神完成了這麼一項意義重大的文獻基礎性工作。該書引用歷史文獻達上千種,囊括了傳統的經史子集四部,尤其將材料零散、作者眾多的歷代碑銘、祭祀文和詩詞歌謠曲賦讚頌等單獨匯編為『詩文韻語』一類。輯校者把如此分散的材料結集在一部書中,為人們進一步鑑別、研究炎帝神農氏的生平事跡、民俗道德、科學文化、歷史遺蹟、祭祀典章等提供了極大的方便。顧頡剛先生曾把歷史學從史料到史觀的不同分工形容為級級『下學』以求『上達』的過程。而材料的『積聚』與『校勘』恰恰就是這最底一級最基礎的『下學』,也最為首要。只有以甘坐冷板凳的精神,把『辛辛苦苦』『尋零碎』的『下學』基礎打堅實了,史學的『上達』之學問才能明白無誤。【炎帝歷史文獻選編】的出版無疑是為炎帝歷史的進一步分析研究提供了紮實的『下學』文獻基礎。 從點校上看,雖然【史記】、【漢書】等已有中華書局的標點本現今可供參考,但大部分的古籍資料是此次首次標點;尤其是眾多碑文的輯錄、標點,以及錄文中縝密洗鍊的『輯校者按』尤見文字功底。從文獻及版本的選擇上看,輯校者廣泛審查了從先秦至民國時期的各類炎帝資料,尤其重視早出文獻,而在後出的文獻中擇其要者酌情收錄。對於多版本的同一文獻,輯校者也以早出版本、單行本和善本為首要考慮。由於炎帝神農氏的活動範圍相當廣泛,且古籍諸本中對具體問題的說明亦有參差歧義,故炎帝出生地與炎帝陵歸屬等一些問題目前學界尚存有不同的意見。然而作者並沒有囿於本土情感,而是對各種不同的歷史資料都允實客觀地給予了採集。這種對版本一絲不苟的精神,是值得我們認真學習的。張利文 【炎帝歷史文獻選編】 萬裏 劉范弟 輯校 湖南大學出版社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