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韵国学网 首頁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查看內容

搜狗

百度

搜狗

360

搜狗

谷歌

搜狗

人文质感才是图书的媒介之本

国学新闻| 文化新闻

2012-8-28 17:09| 發佈者: 夏知| 查看: 1586| 評論: 0|來自: 中国艺术报 

摘要:   人文质感才是图书的媒介之本   ――从上海书展纸质书“回归”说起   作者:关戈   2012上海书展终于落下帷幕,数据让人惊喜――7天,推出了15万余种图书,举办了文化活动460余项,参加读者达32万; ...
  人文质感才是图书的媒介之本
  ――从上海书展纸质书“回归”说起
  作者:关戈
  2012上海书展终于落下帷幕,数据让人惊喜――7天,推出了15万余种图书,举办了文化活动460余项,参加读者达32万;按媒体的说法,“无论是参加人数和销售码洋,均比去年超出近三成” 。而纸质书,无疑诠释了今年上海书展的质感。 
  据媒体报道,今年的上海书展读者的人文素质很高,纸质书广受青睐。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上海市新闻出版局局长方世忠说:“纸质书依然是上海这座城市的阅读主要方式。 ”方世忠的话不仅仅道出了一个事实,更在叙述一种情感。在电子书逐渐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之时,你完全可以想象,在散发着迷人墨香的书展中找到爱书的同类,感动几乎汹涌而至。
  这是一种历经“坎坷”后的情绪。出版行业低迷,频频倒闭的实体书店,太多有关传统阅读和纸质书的坏消息,一度使人们对纸质书的忧虑阴霾不散。如今,毕竟还有很多人在购书、看书,“在这样一个活动上,大家知道对方在哪里” ,想不激动都不行。
  在电子书隐隐已成大势所趋之时,人们对纸质书的情感可谓纠结。从结绳记事到竹木简牍,再到纸质图书和电子书,科技不仅带来了文明载体的进步,很大程度上也解放或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但是,正如世界上首部工业印刷书的出现曾引起恐慌,包括电视机、电子书等每一种新媒介形式出现,各种忧虑乃至反思就从未停止。其隐含的追问,像是质疑何为书,又像要抓住那一道文明的脉动,从而有所归属、有所抱持。
  很显然,科技并非图书的根本。电子书可能有很多优势,比如携带便捷、容量庞大,但纸质书所代表的一种生活方式,依然诠释着更具人文色彩的传统。记得有人在评论民营书店倒闭风潮时说过,其实逛书店的乐趣就在于淘书,在书架上翻找,不断有惊喜有收获。这种“体验”的性质,也注定了纸质阅读会更加温暖记忆、贴近生活,形成深度。
  当中国的数字出版还在为寻找合适的盈利模式、打造完整的产业链条而踌躇,上海书展所反映的纸质书“回归” ,一方面固然表达了人们对当前数字出版特别是电子书质量的不满,另一方面也不无在科技与人文的属性上为图书重新定位的冲动。这一定位,已不再是简单的“媒介呈现内容” ,而是还反映出一种把读者纳入其中的“人文关系” 。
  在传统的阅读里,书籍的流转、使用构成了丰富的人际关系。书上的印章、旁注、书签、折痕,从一个人传递到另一个人手中,个性的细节,温馨的回忆,形成了多彩斑斓的人文景观。某种意义上,它们已成为书籍的一部分。相比之下,电子书虚拟、简化了阅读的众多环节,尽管在“读”上尽责尽力,终不免只得工具之形,未得读书之意趣全貌。
  2010年,数字出版迎来了世界的浪潮,被誉为“数字出版元年” 。总之,那时惊呼有之,狂喜有之,十分热闹。但在此两年后,从一个书展回眸这一历程,除了“难见电子版” ,纸质书“回归”像是读者的无言裁判。新的媒介载体支撑图书行业,自然值得鼓与呼;但若在某种契机下能幸运地看到不足,从纸质书的概念中更好地定位电子书的“人文关系” ,则真是行业和读者的福气。通过纸质书,我们知道对方在哪里;电子书呢?也许,这不仅是一种期待,更是在信息爆炸和迷惘中找回一种对书籍的信仰。
  尼尔・波兹曼说,媒介即隐喻,也是认识论。对于阅读,我们需要人文的质感。作者:关戈
来源:中国艺术报      

鮮花

握手

雷人

路過

雞蛋

相關閱讀

最新評論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