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中吐谷渾人後來簡稱『吐渾』、『退渾』,也將『吐』簡化為『土』,如唐代敦煌文獻中稱『土渾』,宋代【契丹國志】等也簡稱『土渾』,宋代文獻還將『吐蕃』簡化為『土蕃』。 關於土族的族源,學術界有不同的看法,有『吐谷渾說』、『沙陀突厥說』、『陰山韃靼說』、『蒙古說』、『匈奴―阻卜說』、『陰山韃靼―蒙古說』等,可謂眾說紛紜。 土族為吐谷渾後裔的史料證據 其他說法大多從民族學、語言學、民俗學以及人類學角度立論,而『吐谷渾說』則通過歷史學方法舉證大量史料根據。 其一,現今居住於河湟及河洮流域的土族呈『孤島』式分布狀態,這是清末改土歸流以後形成的格局,在此之前則呈連片分布,遍及西北各地及京師周邊。明安塞王樗齋【靈州社學記】明確記載靈州土族:『唐嘗徙吐谷渾居之,至宋僭有於拓拔氏,為其河南九州之一。大明有天下,既徙其部落於關右,苗裔之存者,俾雜戍卒以居,而統之於千夫長。』其銘文中亦稱其人『鮮卑衣裔,耕牧其俗』。遷徙關右的就是分布於平涼及其以南的土人、土達,文獻多有記載。 其二,土族舊稱『土人』、『土民』,明代一度稱『土達』,這是宋代以來文獻中對土族的特定稱呼,也是對吐谷渾人的略稱。仍以靈州土人為例,宋陝西經略使張齊賢【上真宗乞進兵解靈州之危】稱『僑置靈州,羈繫蕃、漢、土人之心』云云。知制誥楊億【上真宗論棄靈州為便】亦稱:『且國家所惜者土民,所急者財用,豈可以驍勇之族委餒虎之蹊!』此靈州土人後為西夏所有,而西夏及元代之民族,李繼遷時尚稱『夏國之羌、渾述職』(遼張儉:【聖宗皇帝哀冊】),夏亡後仍載『西夏羌、渾雜居』,其地除番漢之外可稱『土人』者非吐谷渾而誰? 吐谷渾人稱為『土人』、『土民』,在宋代已是普遍現象,陝西安撫使王堯臣巡視環州時稱,『土人』為當地『所管屬戶』,『其間向漢者居多』,『皆蕃族首領導致之力』(【續通鑑長編】卷一三二)。此環州土人正是吐谷渾人。宋代史籍涉及土人者尚多,茲不贅述。 吐谷渾人簡稱『土人』、『土民』,符合漢語簡化原則,如同現今民間俗稱維吾爾族為『維族』、蒙古族為『蒙族』等。史料中吐谷渾人後來簡稱『吐渾』、『退渾』,也將『吐』簡化為『土』,如唐代敦煌文獻中稱『土渾』,宋代【契丹國志】等也簡稱『土渾』,宋代文獻還將『吐蕃』簡化為『土蕃』。 其三,依記載來看,現今仍居河湟流域的土族也是宋代以來的吐谷渾人。【武經總要】記載:『深入羌、胡習俗,全是吐谷渾可汗子孫。其先是狼種,今旌旗皆有狼形,備衛人亦稱附離,即彼謂狼也。』此所謂『羌』、『胡』,即是『羌』、『渾』,『渾』音『胡』。所謂其先是狼種且旌旗皆有狼形者,應是主部落為狼姓。鮮卑叱奴氏後改為叱氏,意謂『狼』,在吐谷渾同語異譯為『呼那』,今土族語仍稱狼為『呼那』或『叱奴』。宋代鄯州後改西寧州,而元明時西寧一帶土族勢力最大者就是祁土司,史稱『東、西二祁土司所轄之民各號稱十萬』,西寧『祁土司所轄十數萬人』。祁土司姓氏在明代文獻中亦作『祈』、『叱』,初無定準,但也說明其姓原由『呼那』或『叱奴』改簡而來。 其四,土族中盛傳的李晉王故事。清代以來的李土司家譜誤認為沙陀李克用為晉王,但現在的研究表明,李土司之先是西夏崇宗乾順之弟晉王察哥,他五次出征河湟,並奪取湟州、西寧州,置其子孫據守,遂為後世之東、西李土司。西夏王族拓跋氏原隨吐谷渾西遷者,隋時有拓跋木彌為吐谷渾名王,後與党項羌先行東遷,故崔志遠稱拓跋思恭為力微裔孫,而不提代魏諸帝,充分說明其部很早就已西遷。西夏後族梁氏、河外王氏、府谷折氏等都是與拓跋氏同時東遷的鮮卑部落。當地土族被稱為『西寧州土人』,也因宋代改置西寧州後,西夏、元朝沿用,元另設甘肅行省,西寧則隔甘肅而屬西夏行省及後來的寧夏路、府,也是因為同族之故。 民間傳說、民族學、語言學、民俗學之證據 上世紀20年代,有外國傳教士曾記錄西寧土人從東北(吉林)由晉王帶領十三支人馬遷移而來的傳說,後來興起的邊政調查中就有學者記載土人為吐谷渾後代的傳說;上世紀50年代民族調查時,在互助土族中搜集到他們祖先在東北胡斯井地方的傳說;上世紀80年代,甘南地方志學者在卓尼土族中了解到具體的傳說,土戶家的故鄉在遙遠的東方,遠祖臨終時將軍權交給大兒子,政權交給小兒子,但國王死後弟兄倆互不團結,為兄的便帶着一批人馬向西遷移到洮河邊。這些傳說顯然是吐谷渾兄弟馬斗相爭而分部西遷故事的遺留。 土族自稱『土人』、『土護』(『土戶』、『土谷』),明代文獻亦稱『土胡』,近現代學者也多有記錄。土族另自稱『蒙古爾』,並不是因為自認蒙古族,而是其民族觀念中『蒙古』是個族類概念,所以指稱蒙古族時便自稱『察罕蒙古』(白蒙古)以示區別。土族的語言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河湟語群,語言學界的研究表明,土族語一支早在中古時期就與蒙古族語分化,而鮮卑語一般也認為屬於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語言,古今兩相一致。 敦煌古藏文文書也記載吐谷渾的語言與契丹語大體相同,史籍上保留下來的吐谷渾語的漢文音譯詞彙和語句,大都可用今天的土族語解讀,如『k胡呂烏甘豆可汗』,意為『吐渾英明的可汗』;『烏地延拔勒豆可汗』,意為『吉祥富貴的可汗』;吐谷渾地名如『白蘭』、『柏梁』為泉水、泉源之地,『吐屈真川』為鹽鹼之地等。 從民俗學來說,土族多保留鮮卑、烏桓姓氏及人名特徵,『文』、『喬』、『閆』、『吳』等姓出自匈奴,自稱『蘇武老子匈匈娘』。土族歌曲有【鮮卑山之歌】,土族地名有『鮮卑山』之稱。土族供奉神箭,應為阿柴折箭故事的遺留。人死後魂歸赤地的說法與烏桓人的靈魂觀念類似。土族信奉薩滿教,也信奉儒釋道三教,崇尚漢文化,也與其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有關。 呂建福(作者單位:陝西師範大學宗教研究中心) |
掃一掃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