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造14年未升级的防盗系统,2016年前将办公机构全部迁出故宫(微博)红墙,推动慈宁宫等76%的面积向公众开放,着手公开全部藏品目录……
自今年1月11日,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单霁翔正式“接掌”故宫后,动作不断。一座更开放、更透明的故宫博物院,似乎正在逐步走出“十重门”的阴影。 近日,履新已半年的单霁翔院长接受了中国青年报的独家专访。他表示,故宫未来必须走法制化、规划化管理之路,由国家层面出台《故宫保护条例》势在必行。 针对商业活动,单霁翔院长明确表示,故宫博物院将始终把公益性放在首位,不论展览还是商品,均须突出“故宫文化”。不主张故宫在职专家参与自己不擅长的市场活动,更不主张以故宫博物院专家的名义私自“鉴宝”。 接待采访近70次,藏品总目近期公开 一年前,“会所门”、“哥窑门”、“拍卖门”、“封口门”,曾给故宫博物院涂抹上“门庭深似海”的色彩。现在,单霁翔院长表示,故宫不是封闭的宫殿,它是开放的。 “故宫的开放,不仅包括文物藏品信息公开、游览区域开放、增设各类展览,更包括博物院自身工作情况对社会公众的及时公开、公正透明。” 单霁翔院长透露,作为我国最大的博物馆和世界上观众来访最多的博物馆,故宫每年举办的各种展览在30个左右,观众已高达千万以上。近年来,故宫院内每年向观众展出的藏品约8000件次,加上出院展览,每年共向国内外展出藏品9000余件次。 开放还意味着更大的游览空间。 “目前,即将开放的区域主要有慈宁宫、慈宁花园和寿康宫。此前,这些地区或为办公用房,或为地面文物库房。”他说,“修缮后的慈宁宫、慈宁花园和寿康宫,都会还原之前古建筑的风貌。此外,我们也在通过调整展览布局来合理扩大开放空间,通过提高服务水平、改善服务设施、有序疏导人流等,增大接待能力。” 藏品目录的公开也牵动人心。 “故宫藏品涵盖了绘画、碑帖、陶瓷、铜器、玉石器、金银器、漆器、珐琅器、织绣、铭刻等绝大多数文物类别。而且,其中93.2%是珍贵文物,呈现出‘倒金字塔’结构。”单霁翔院长说,故宫已做到1807558件(套)文物“实物与目录一一对应”。 目前,故宫博物院正在“摸清家底”的基础上,编制《故宫博物院藏品大系》、《故宫博物院藏品总目》等清理成果,近期将以电子目录的形式向社会公开。 单霁翔院长还表示,故宫博物院欢迎来自社会各界的监督、批评和指教。同时会创造条件,主动增强故宫工作的透明性。他透露,其到故宫博物院工作的几个月来,共接待采访近70次,据不完全统计,媒体关于故宫博物院的报道达到近700篇。 年底“一级风险区”报警设备上岗,五年内形成监测体系 去年5月,“失窃门”开启了公众对故宫文物建筑、文物藏品安全的拷问。现在,单霁翔院长表示,14年没有更新的防盗系统,正在被探头、控制软件等“最先进的监控设施”取代。 “截至去年12月,施工单位已安装完成的前端报警设备,约占总工作量的60%。计划今年年底前,将珍宝馆区及东六宫区的报警设备建成并投入使用,满足设计任务书及相关规范要求的一级风险部位防护手段。”他说。 除室内安装报警器外,中国青年报记者了解到,故宫还在室外设置周界报警,建立纵深防护体系,并配有图像及声音复核手段,监控图像覆盖范围将有较大提升。 单霁翔院长告诉记者,其履新一个月之际,曾向媒体承诺的故宫安全“不但需要一流的设施,更需要一流的管理”,也在探索落实。 “今年年初,故宫博物院对全体业务人员举行了近年来第一次大规模、强力度的集中培训,培训重点是安全责任意识和业务技能。培训的考核成绩,还将作为年终考评及干部使用的相关依据。”他透露。 此外,故宫博物院还计划用两年的时间,完成编制、审批《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工作。用五年时间,初步形成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体系。 “《故宫保护总体规划》将对故宫大约106公顷范围内的人、地、房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确定每一平方米用地的性质、每一平方米建筑的合理利用问题。它是故宫博物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蓝图。”单霁翔院长说, 作为1987年中国第一批入选《世界遗产名录》的遗产地,故宫世界文化遗产监测信息平台,将涵盖文物建筑、室外陈设、植物动物、环境质量、游客动态、安全防范、基础设施、馆藏文物、非古建筑、监测保障等10个方面。据单霁翔院长此前向媒体透露的信息,日后,故宫每一件文物可能将拥有自己的身份证――一个条形码,一旦文物被移动,便会自动报警。 不主张专家介入商业活动 西方连锁咖啡品牌“星巴克”进驻故宫,国际著名奢侈品牌“卡地亚”在午门办珍宝展……近年来,公益性与商业性的纠葛,曾令故宫博物院这一老百姓心中的“天字第一号国宝”,沾染“铜臭气”争议。 现在,单霁翔院长明确表示,故宫始终坚持公益性第一位的主导思想,“尽最大努力为公众提供优质服务”。如何坚持公益性?必须有一套科学、规范的管理制度。 “作为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同时是当今世界上观众来访最多的博物馆,规章制度建设是故宫事业发展的重要基础。目前,《故宫博物院规章制度汇编》的主体工作已基本完成,内容包括综合管理、安全管理、古建与工程、藏品保护与利用、科研管理等12大类、137个单项,52万余字。”单霁翔院长说,“这是故宫未来管理的制度保障。” 针对时下颇为热闹的鉴宝类节目频频邀请“故宫专家”出席,单霁翔院长告诉中国青年报记者,在“科研管理”类制度中有明确规定:一切从事涉及文物的院外活动,均应遵守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准则,遵守故宫博物院规章制度,切实维护故宫博物院各项权益。 “我们的原则是:属于‘因私’在院外的活动,必须明确告知院外活动的主办单位,不得在任何宣传活动中冠以‘故宫博物院’、‘故宫’、‘紫禁城’等中外文名称。”他说,“以防止社会公众误解,由此产生不良的影响或误导。” 单霁翔院长说,故宫博物院尊重专家在自己的业务范围内所提出的意见,鼓励专家多做文物知识的普及工作,利用讲座、出版物、电视专题节目,向社会民众传授文物知识,避免盲目的收藏行为,但不主张专家介入商业活动。 “更不主张在职专家,以‘故宫博物院’的名义或利用故宫博物院的公职身份,参与非公务文物鉴定等活动。”他明确表示,“即使在故宫履行审批手续批准的公务性活动,也必须在授权范围和时间内开展。” 公益性也意味着“有文化特色”的展览与公共服务。 据悉,目前故宫南侧端门一带品质不高的陈列展览已被清退,今年“五一”已腾出房间,用于售票、饮水、领取老人车和改造为洗手间。 “我们的陈列展览已经形成自己的特色和风格,去年在午门展厅举办的《兰亭特展》就是一个有益的尝试。同时,我们将逐步梳理故宫内部的商家,在纪念品方面将不再什么都卖,而是配合每一次陈列展览,研发适合百姓需要的、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系列文化产品,突出‘故宫特色’。通过文化产品让公众‘把故宫带回家’,也是一种延伸服务理念。”单霁翔院长说。 呼吁制定《故宫保护条例》 单霁翔院长表示,未来,为促进故宫文物保护工作真正做到“依法进行”,保护故宫的有形资产和无形资产,不再受到各类形式和程度的侵害,亟需在国家层面制定《故宫保护条例》。 今年“两会”期间,他已正式建议由文化部、国家文物局制定该《条例》。“在法律层面上,对于故宫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与故宫所蕴含的文化价值和承担的历史使命并不匹配。”单霁翔院长说,“我还是希望由国家有关部门牵头制定《故宫保护条例》,构筑对故宫进行分层次、分区域科学管理的法律防护网,同时也能广泛吸纳民意,尊重全社会保护故宫的积极性。” 来源:中国青年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