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帛出土后,其对具体研究推动的事例,俯拾皆是,数不胜数。更为重要的是,简帛学的兴起推动了一些宏观问题的讨论以及史学观念的变化。
简帛发现距今已100余年,百余年中,简帛的整理和研究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大量新发现简帛的公布,如睡虎地秦简、马王堆帛书、上博简、张家山汉简等,国际简帛学界多次出现研究热潮。日前,本报记者就简帛学百年发展的状况采访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简帛研究中心副主任杨振红研究员。 简帛学前景广阔 潜力无限 《中国社会科学报》:20世纪70年代以来,简帛学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这与简帛出土数量的急剧增加有直接关系,请您介绍一下近40年来简帛出土发现的情况和特点。 杨振红:简帛的发现始于20世纪初,至20世纪70年代特别是90年代后,呈现井喷之势。20世纪70年代以来简帛的出土和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特征:第一,出土地分布广。70年代以前主要分布在西北地区的甘肃、新疆,此外,在湖南、湖北、河南、江苏等地有少量出土。70年代以后,除了在上述地区继续有大量惊人发现外,在山东、河北、江西、北京、陕西、广西、安徽、青海、四川等地也有重要发现。此外,还有上博简、岳麓简、清华简、北大简等收集简相继问世。第二,数量巨大。例如,1973年底在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了约10万字的西汉帛书,1974年甘肃居延出土汉简近2万枚,1996年湖南长沙走马楼出土三国吴简14万枚以上,2002年湖南龙山里耶出土秦简3.6万余枚,2010年又在长沙发现近万枚东汉简。第三,内容丰富,涉及领域广。除各种官私文书外,还有大量经史典籍,其中包含许多已经佚失的珍贵文献。第四,涉及的时段长,从战国直至唐代。这些特点足以说明这40年来简帛的材料情况已经发生了质的变化。 《中国社会科学报》:您对于目前简帛学的发展态势有什么看法?学科发展中又存在哪些不足? 杨振红:上述简帛材料状况的变化,使今日的简帛学已与上世纪70年代以前有很大不同。就学科性质而言,简帛学是一门跨历史学与考古学、古文字学、古典文献学、法学、哲学、宗教学甚至数学的综合性学科。一般来说,任何学科的发展,如果长期没有新的理论、新的研究方法和新材料的注入,就会走向停滞甚至衰落。因此,这样数量庞大、内容丰富的简帛材料的发现,必然会对相关学科的发展以及整个知识界产生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有的影响或许我们今天都难以预想和估量。因此,可以肯定地说,简帛学是一门富于生机和无限潜力的“朝阳”学科,拥有极其广阔的发展前景。简帛学目前已经成为国际显学,受到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重视。从目前海内外关于战国至魏晋时期历史、语言、哲学等学科的国际学术会议大都以新出简帛为主题可以略见一斑。 目前简帛整理与研究工作正从各学科角度全面铺开。最令人期待的领域,包括对先秦典籍经典化过程的新探索,对战国秦汉时期知识体系的新解构,对战国至魏晋时期社会结构及其变迁的新认识,以及对于这一时段历史知识的新扩展。而构成这些“新”研究基础的是宽阔的视野、完善的知识体系、多学科的知识背景和具体翔实的实证研究。 简帛的整理和研究也存在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首先需要进一步加快已出简帛材料的整理、出版速度。其次,对于研究者来说,则要常常思考如下几个问题:如何认识简帛材料的史料价值?如何选择简帛研究的课题和方向?如何做到传世文献与简帛材料的有机结合?这些问题说起来并不高深,但如何将之用于自己的研究实践,却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期待今后在简帛学研究者的共同努力下,充分挖掘简帛的价值,借助这些珍稀的第一手资料,推动相关学科研究产生质的飞跃。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