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8岁的吴根法是汤溪镇上有名的制陶手艺人,祖祖辈辈都是制陶的。
他对陶罐的感情就像亲情一样,已经融入了血脉之中。 但再深的感情,也抵挡不了陶罐的没落。 传统的陶罐日渐无人问津,吴根法大半年都清闲着。如何给做了一辈子的陶罐找个好归宿,是吴根法的一块心病。 困境:做了一辈子的陶罐,现在乏人问津 吴根法的老家在湖北。几百年前,吴家人就是当地出名的陶罐手艺人。清末,他的祖辈逃难到了金华,除了简陋的生活用具,他们带上了全部的陶罐烧制器具。 因为在汤溪镇下新宅村附近找到了烧制陶罐的“观音土”,他们把家安在了这里。 吴根法继承了制陶世家的手艺。用陶罐烧的水,水质纯正;用陶壶装的水,清凉甘甜,而且四五天都不会馊。最红火的时候,吴家的陶罐窑每天都运作,烧制的陶罐遍布附近村庄。 然而,这样的好日子没有持续很久,随着电热水壶、水瓶的普及,陶罐开始遭到冷落。 “别说城里,就是农村也家家用上电热水壶了。” 今年,老吴只开了5次窑,一批做350只陶罐。只有天热时,才有周边小店的老主顾上门来进货。 “陶罐便宜的15元,贵点的30元,夫妻两人一年只能赚两三万元。”老吴的日子过得紧巴巴。 现在,听广播、散步,成了这个陶罐手艺人每天的固定活动项目。事实上,每年的一大半时间里,他都这样悠闲。 值得欣慰的是,做了近60年的陶罐,他的手艺得到了认可。2009年,老吴获得了首批“浙江省优秀民间文艺人才”的称号。同时,他的制陶技术,也入选为婺城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坚守:婺州窑、砖雕发来邀请,他拒绝了 这份手艺怎么坚持下去? 老吴的心底有一个最传统的想法:“希望儿子、女儿一起接手合作,继续用传统的方法烧陶器。” 但这显然行不通。老吴的儿子十几岁就会制陶。然而现在,他的工作是在工地上做管理。 “烧陶又累,赚得又少。”他这样抱怨道,即使老爸天天盼着他回来搭把手,他也匆匆赶到下一个工地。 如何坚持传统的手艺,同时又让自己衣食无忧,这些都困扰着吴根法。 上个月,浙江省工艺美术大师、婺州窑传承人陈新华为老吴拉了一笔婺州窑的生意。 “沙畈那里有人到我这买婺州窑,用来装菜油的,我推荐给了老吴做。”陈新华很了解老吴,也知道他经济窘迫。他为老吴画了图纸,用婺州窑的手法生产这批桶罐。 在陈新华看来,老吴改行做婺州窑不失为一种出路。他曾多次和老吴提起,让他学习做婺州窑,学会磁化、新配方等手艺。 但老吴一句话顶了回去:“婺州窑是瓷器,我做的是陶器。” 东阳的砖雕厂也上门找过老吴,希望他来东阳烧制砖雕。砖雕烧制和老吴原本的工艺有很多类似,烧制的窑口完全相同、手艺相近。另外,砖雕现在很火,市场前景比水壶广多了。 然而这份邀请也被老吴拒绝了:“年纪大了,跑不动了。” 出路:女儿改良后,陶罐身价翻了20倍 从今年初开始,老吴的大女儿吴月芳开始改良陶制水壶。 吴月芳是个雕刻艺术家,在深圳闯荡多年后回到金华定居。她开始以自己的艺术眼光审视自家生产的陶罐。 “我负责做嘴和把手,再往上面增添其他的想法。”吴月芳改进后,水壶的形态立体、轻巧了起来,颇具艺术姿态。 在今年5月的义博会上,她和父亲合作的一件陶制水壶作品获得了工艺美术的铜奖。 吴月芳把这些加工后的水壶定价为360元一只,价格翻了好几番。但目前还没打开销路。 吴根法对女儿的创新并不满意。在那次义博会上发生的一幕很能说明吴根法的态度: 一位客人见到新奇造型的水壶正准备掏钱买,老吴趁女儿不在,拉住他说:“这种东西又贵又不好看,有什么好买的。我有更大更好的,只要30元钱。” 吴月芳对此很无奈。 昨天,吴月芳带着两个改良水壶参加了省里的一个工艺美术展览。 虽然对女儿的创新手法一直诟病很多,老吴对这次展览还是寄予厚望,“希望能获奖,名气做大点。” 对老吴来说,虽然不太情愿,但这也许是最好的选择。 本报记者 张苗/文 本报特约记者 葛跃进/摄 来源:钱江晚报 |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