註冊 登入
华韵国学网 返回首頁

牟向东的專欄 https://www.chinulture.com/blog-34195.html [收藏] [複製] [分享] [RSS]

日誌

【淮南子】卷12道应训诗解22神之用远遗近善结无绳虚极静笃观复 ...

已有 1359 次閱讀2022-6-27 14:13 |個人分類:淮南子

淮南子】卷12道应训诗解22神之用远遗近善结无绳虚极静笃观复

题文诗:
白公胜欲,报杀父仇,以国.罢朝而立,

杖策,錣上贯颐,血流至地,而弗知也.

郑人闻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此言精神,

之越于外,智虑,不能漏理,其形也.

是故神之,所用者远,所遗者近.故老子曰:

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能,以见天道.

其出弥远,弥少.此之谓也.秦皇帝也,

得天下,恐不能守,边戍,筑长城,

修关梁,障塞,具传车,置边吏然,

刘氏夺之,若转闭锤.武王伐纣,破之牧野,

封比干墓,表商容闾,柴箕子门,朝成汤庙,

发巨桥粟,散鹿台钱,破鼓折枹,驰弓绝弦,

去舍露宿,以示平易,解剑带笏,以示无仇.

于此天下,歌谣而乐,诸侯执币,相朝不夺,

三十四世.故老子曰:善闭者使,无关键而,

不可开也;善结者令,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尹需学御,三年无得.私自苦痛,常寝想之.

中夜梦受,秋驾于师.明日往朝,师望之曰:

吾非爱道,于子恐子,不可予也,今日教子,

以秋驾也.尹需反走,北面拜曰:臣有天幸,

今夕梦受.故老子曰:吾致虚极,守静笃,

万物并作,以观其复.情真义深,至虚而实.


【原文】
  白公胜虑乱。罢朝而立,倒杖策,錣上贯颐,血流至地而弗知也。郑人闻之,曰:『颐之忘,将何不忘哉!』此言精神之越于外,智虑之荡于内,则不能漏理其形也。是故神之所用者远,则所遗者近也。故老子曰:『不出户以知天下,不窥牖以见天道。其出弥远,其知弥少。』此之谓也。

译文

白公胜欲报杀父之仇,一心想发动兵变,退朝后站立不走,手中拿的马鞭倒拄着自己的面颊,以至于鞭梢的尖针穿透了面颊,血流到地上都不知道。郑国人听到这件事以后说:『白公胜连自己的面颊都给忘了,还有什么不会忘掉呀!』这是说人的精神一旦脱离开人的心身,而智虑又在内心激荡,那么人就不能充实气血、调理形体。因此,精神思虑的范围越远,那么就越不能顾及近在咫尺的形体。所以【老子】说:『不出门外,能知天下事;不望窗外,能认识天道。越向外竞逐,知道得越少。』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原文】
  秦皇帝得天下,恐不能守,发边戍,筑长城,修关梁,设障塞,具传车,置边吏。然刘氏夺之,若转闭锤。昔武王伐纣,破之牧野,乃封比干之墓,表商容之闾,柴箕子之门,朝成汤之庙,发巨桥之粟,散鹿台之钱,破鼓折枹,驰弓绝弦,去舍露宿以示平易,解剑带笏以示无仇。于此天下歌谣而乐之,诸侯执币相朝,三十四世不夺。故老子曰:『善闭者,无关键而不可开也;善结者,无绳约而不可解也。』

译文

 秦始皇得天下之后,唯恐江山守不住,于是派遣大量的民兵守卫边疆,并修筑长城,建造关口津梁,设置要塞障碍,装备驿站车马,派遣边疆官吏。然而刘家夺取秦之天下,却如同翻转轴锤那样便易。以前武王讨伐纣王,在牧野打败了纣王,推翻殷朝,建立起自己的政权。于是修整了比干的坟墓,旌表商容的故里,保护了箕子的旧宅,朝拜了商汤的宗庙,散发了巨桥的粮食和鹿台的财物;砸破战鼓、折断鼓槌、松开强弓、拉断弓弦;搬离房舍、露宿野外,以示生活简朴;松懈佩剑,带着笏板,以示不再有仇敌。这时候天下百姓都编出歌谣来庆贺天下太平,诸侯均带着厚礼前来朝拜,江山传了三十四代也没被篡夺。所以【老子】说:『善于关闭的,不用门闩却使人无法打开;善于捆缚的,不用绳索却使人无法解开。』


【原文】
  尹需学御,三年而无得焉。私自苦痛,常寝想之。中夜,梦受秋驾于师。明日往朝,师望之,谓之曰:『吾非爱道于子也,恐子不可予也。今日教子以秋驾。』尹需反走,北面再拜曰:『臣有天幸,今夕固梦受之。』故老子曰:『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其复也。』

译文

尹需拜师学习驾御术,三年过去还是没有收获,内心十分痛苦,经常是睡觉时还在思虑这件事。一天半夜时分,他从梦中学会了『秋驾』的技术。第二天,尹需去拜访老师,老师望着他说:『我不是舍不得将驾御术传授给你,只是怕你没有能力学会它。今天我就教你秋驾技术吧。』尹需听后,兜了一个圈子,朝北向老师行了再拜礼,说:『我有天赐幸运,昨天夜里我已在梦中接受了老师教的秋驾技术了。』所以【老子】说:『致虚与守静的主体修养工夫,要做到极点和专笃。万物都在生长发展,我从而可以观察其往复循环。』


路過

雷人

握手

鮮花

雞蛋

評論 (0 個評論)

facelist

关于我们| 桂ICP备2022007496号-1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桂公网安备 45010302003000

小黑屋|手機版|举报|网站地图|华韵国学网|国学经典

扫一扫微信:Chinulture|投稿:admin@chinulture.com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