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1-23 23:10
事师长贵乎礼也。
译文
为师长做事,贵在能坚持用礼,符合师生之间的道义。
注释
师:【玉篇】范也。敎人以道者之称也。【书·泰誓】作之师。【礼记·文王世子】出则有师。师也者,敎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
【玉篇】象他人也。【增韵】法也,效也。【书·皋陶谟】百僚师师。【传】师师,相师法。
礼:【说文】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释名】礼,体也。得其事体也。【韵会】孟子言礼之实节文斯二者,盖因人心之仁义而为之品秩,使各得其叙之谓礼。
解析
师,就是教导他人的人,用韩愈的话说就是『传道、授业、解惑也』。【礼记】则讲的更具体:『师也者,敎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教之以事』是指通过实践、实事来通晓其中道理、技巧、方法论,以增长学生的认知学识、思维能力、生存技能。『喻诸德』是指明确德行对于处事成事的作用和意义,以培养学生的德行,形成良好的禀性,助其成事。人的言行都是发自禀性的,而人的禀性善恶不定,未必符合礼义,德行则是符合礼义的言行,师长要做的就是明示符合礼义的德行,对于成事的作用、重要性,以及意义所在。
也就是说,师长对于学生的意义,犹如再生父母。然而,师生之间,原是陌生人,本无多少关系,也不存在什么伦理道义,师长为什么要接受并履行突然出现的『再生父母』的道义呢?可见,要维护一个良好的、有效的师生关系,难度是十分大的。有效的师生关系,最高层次犹如『再生父母』;无效的师生关系,就仍然是陌生人关系,这在现代教育界,特别是中小学,比比皆是。
师长关系,绝对不是金钱可以衡量的,现在施行的教育市场化,导致教育等级化、成本天量化,甚至产生了天价学位房。这些现象都说明了,越是有效的师生关系,其价值越大,用金钱就越难衡量。那为什么说,用金钱都难以衡量的师生关系,用礼却可以维系呢?
【论语】学而篇第十二章: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本章主要是说,礼是用来节制人们的日常言行,以达到稳定『和谐』的状态的。形象来讲,礼就是事物达到稳定和谐状态时的外在表现,所以,礼是事物的形体,而相对的,道义 (义理、规律) 是事物的内质。通过本章我们可以发现,要维系师生关系这种事物,处于稳定和谐的状态,不致发生变质,就要体察它的道义所在,并根据道义,明确它的礼有哪些,师生都遵行这些礼,就可以维系师生关系了。
那么,师生之间的礼有哪些呢?
既然师生关系中,师长犹如『再生父母』,那么,学生对待师长的礼,就应该接近父母。【论语】学而篇第六章: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弟子,也就是学生,对于师长,要像对父母那样孝顺,就算做不到父母那样,也要接近。学生平常可以将师长看成父母,如何对待父母,就如何对待师长,这样长期下来,师长就会产生『父师』的意识,从而将学生当子女般对待,用心劝学,悉心教导,尽其所能的培养他的德行。
然而,师生关系,毕竟不是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师长虽犹如『再生父母』,毕竟没有父子的道义在,所以,不是所有的师长都能像『父师』般慈爱,这时也需要学生懂得如何去维护师生关系。【论语】卫灵公篇第卅五章: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师长本身就是要『喻诸德』的,却不知仁,那还怎么明确德行对于处事成事的作用和意义呢?所以学生不能为了维护师生关系而蒙蔽仁义。
另外,一个人不知仁义,是不能诚恳地用礼的,师长也不例外。不知仁义的师长,对于师生之礼是破坏性的,对于师生关系也是破坏性的。【论语】八佾篇第三章: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只有仁人,可以诚恳地用礼,不会出现违礼的现象。仁人能体察别人,能理解别人,能为别人着想,能维护别人的利益,更能站在别人的立场上去思考,分析事物。当他与别人有利益冲突时,他会坚定地维护道义、义理,而不会以自己的利益为处事原则。所以,只有具备仁义禀性,懂得仁义的师长,才能遵行师生之礼。
遵行师生之礼,目的是体现师生的道义,礼节既不能无度的夸大,也不能无由的简化,以免超出或不及师生道义。
【论语】八佾篇第四章:林放问礼之本。子曰,『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这一章明确的指出,礼是必须要符合事物的道义的,是必须要符合事物的规律的,礼必须能体现出事物的意义和作用。礼的目的是节制,用礼是为了避免当事人出现过度、放荡、恣意的言行,而适度的、有节制的标准,就是符合事物的道义、规律。
所以说,事师长,维系师生关系,贵在能用礼,所用的礼能符合师生之间的道义。